尊重学生差异 体验成功快乐

时间:2022-06-06 01:27:25

尊重学生差异 体验成功快乐

【摘 要】“人和课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个体差异,师生、生生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协调合作,形成完美的教学生态,从而促进个体自我激励、自我成长、自我完善,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大家都是幸福的”。我们做老师的都会有这样的体会,要让学生喜欢这门学科就得先让他们喜欢上你;要让学生喜欢上你,你就必须先尊重他们;尊重他们的差异存在,让他们在学习中体验成功、获得快乐!这就是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不可回避的事实,不同的学生在认知方式、思维策略、认知水平以及学习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教师要承认学生差异并且尊重学生差异,分层教学,满足不同个体的学习需求;尊重差异,允许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学习数学;差异评价,个性激励。

【关键词】尊重差异;体验成功;快乐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不同的学生在认知方式、思维策略、认知水平以及学习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新《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该理念落实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就是要求教师要承认并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了解不同学生的数学现实,发展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教师要尊重学生差异,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的学生观,相信每个学生都可以学习数学,都能学好数学,允许学生以不同的速度学习数学,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数学,帮助学生挖掘潜力,促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意志在各自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让不同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不同层次的发展,使数学学习活动真正成为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成功体验过程。笔者试图以学校倡导的“人和为魂,和谐育人”教育理念下,从以下三个方面结合实例谈谈我心中的“人和”数学课堂:

1.分层教学,满足不同个体的学习需求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为了完成课堂教学,往往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课堂上整体划一,为学生设计相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并要求学生按照教师设计的流程一致展开学习,这样的课堂看上去效果好,实则却忽略了学生的差异,学习困难的学生因跟不上统一的步伐而疲于应付,而数学能力强的学生在等待他人的学习和重复练习中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他们被迫“陪读”着,这样的教学使学生思维松散,进而逐渐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基于学生发展”,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就是指我们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注意个体差异,让“能飞的飞起来”,“能跑的跑起来”,“该扶的扶一把”,让优秀的更优秀,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得到切实有效的呵护,使每个学生在数学上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人教实验版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新课后练习时,我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出示了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题,首先,出示了三道基础练习题:(125+11)×8,56×98+56×2,16×102-16×2,学生直接运用今天学的乘法分配律的知识轻而易举就将(125+11)×8改写成125×8+11×8,56×98+56×2改写成56×(98+2),16×102-16×2改写成16×(102-2),使计算变得简便,学生很快算出正确答案,同学们脸上个个洋溢着胜利的喜悦。通过基础练习不仅让学生进一步巩固今天所学的知识,更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激起挑战 “难题”的欲望。 于是,我立即把握时机,顺应学生的内心需求,出示了78×101,24×96的变式练习,放手让学生探索尝试,如何将复杂的多位数乘多位数转化成可以运用今天所学的乘法分配律。部分学生很快想到,可以把101拆分成100+1,把96改写成100-4,我顺势追问:“为什么要把101拆分成100+1,把96改写成100-4?”学生跃跃欲试,道出玄机,原来101和96都离整百数100很接近,把101拆分成100+1,把96改写成100-4,可以通过拆数凑整的方法使复杂的计算转化成可以通过简单的口算就能解答。这样的变式练习,让优等生有了崭露头角的机会,会的教不会的,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不同的发展。孩子们的信心倍增,我最后又出示了两道聪明题:16×98+32,16×111+444×6,并分层要求:第一题全班都尝试做,第二题选做。这样让每个学生都有了挑战难题的机会,此时,学生挑战和战胜数学难题的信心推向了新的高潮,学生的积极性被完全调动起来,教室里一片寂静,同学们个个冥思苦想,探索着自己的方法。最后在学生的思维碰撞中一语道破天机,抓住乘法分配律最本质的特征找公有的因数,没有公因数想办法变出来,这是多么伟大的发现!通过这样的思维训练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灵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迁移、转化、综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得以浸润。

这样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根据教学内容的需求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考虑学生存在的差异,在练习质量和数量上都做一些机动要求,有目的的设计练习,使练习具有层次性,从而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尝试,激发其潜能,又满足了不同思维层次学生的需要,使思考循序渐进。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体现“分层教学思想”,用“分层要求,分层练习,分层学习”的方式设计并实施教学,体现了人和教育“和而不同”的教学理念,使每个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都得到不同的发展,都获得成功和快乐!

2.尊重差异,允许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学习数学

学生的个性能否得到充分的发展,与是否有效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密切相关,而如何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如何发展他们的个性,关键是要给学生选择的机会,让学生对自己的能力,认识方法,兴趣特长进行准确定位,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学习数学。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识到;并不是所有的我们教师认为的“最佳策略”在学生心目中能得到认同和接受,反而一些看似麻烦,绕圈子的做法,学生倒还乐意、容易接受。因此,我在教学中既重视对学生多种方法的探讨和理解,但不强求所谓的“最佳策略”,允许学生选择自己认为“最佳”的方法,和自己最能能接受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例如:我在教学人教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简便计算”时,主题图的内容是王老师买了5副羽毛球拍,花了330元,还买了25筒羽毛球,每筒32元,“一打”是12个,求王老师一共买了多少个羽毛球?学生独立解答,最后呈现了四种不同的算法:

方法一:25×12=25×(10+2)=25×10+×25×2=250+50 =300(个)

方法二:25×12 =25×(4×3)=(25×4)×3 =100×3 =300(个)

方法三:12×25 =12×(100÷4)=12×100÷4 =1200÷4 =300(个)

方法四:12×25=(12÷4)×(25×4)=3×100=300(个)

这四种方法代表四类不同学生的思维水平,第一种方法是最基础的方法,它代表了极少同学的思维层次,找不到简算的方法就直接笔算。虽然方法一呈现几乎全班同学都表示反对,认为计算太麻烦了,但此时我并没有给出评判,而是顺势追问你们还有不一样的算法,学生立即又呈现了方法二。方法二是大部分孩子所选用的方法,学生有了前面乘法运算定律的基础,直接利用特殊数据25又联想到4,于是把12分解成4×3,再利用乘法结合律先算25×4=100,再算100×3=300。方法三是小部分同学所选用的方法,计算中同学们习惯于把一个数拆分成两个数的乘积,很难想到可以拆分成两个数的商,这是思维灵活的孩子会想到的方法。特别是第四种方法,需要灵活应用四年级上册学的积不变的性质,一个因数乘几,另一个因数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积不变,这需要孩子具有灵活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具有转化、综合数学思想的意识,这代表了更高层次学生的思维水平。通过学生对这些方法的介绍和比较,运用笔算方法的同学自然而然也意识到了简算的优越性,我没有强求学生选用什么方法,也没有要求学生掌握每种方法,而是允许学生选择自己认为“最佳”的方法,和自己能接受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方式既照顾了所有不同层次的学生,又使不同学生都体会到了成功的乐趣;这样的教学方式减少了统一性和刚性,增加了选择性和弹性;这样的教学方式体现了人和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与提升,帮助学生愉快获得知识、提高与发展能力。

3.差异评价,个性激励

评价,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不仅要关注成就更要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同的学生,评价的标准也应有所不同,教师必须准确把握每个学生的自身特点,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评价。强化评价的诊断、发展功能和内在激励作用,弱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教学中,我首先在课堂教学和作业批改中尝试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评价,使不同层次学生都能享受成功,增强自信,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课堂中的个性化评价。不同的学习个体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是不尽相同的,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应该是个性化的。在教学人教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简便计算”时我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内容选用了不同的评价语:当有学生不同意25×12直接笔算是,我用了这样的评价语:“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真不错!看来你有不同的方法,请给大家介绍一下。”当学生介绍了25×12 =25×(4×3)=(25×4)×3 =100×3 =300(个)这种方法时,我又作了这样的评价:“你在计算时先观察数据联想到25和4这组特殊的数据,然后通过拆数凑整的方法使计算简便,谢谢你!”当学生呈现了方法三12×25 =12×(100÷4)=12×100÷4 =1200÷4 =300(个),我又进行了评价:“这位同学给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为了使计算简便,在拆数时不仅可以改写成两个数的积,还可以改写成两个数的商,真不错!”最后学生还呈现了方法四12×25=(12÷4)×(25×4)=3×100=300(个),我的评价是:“他的方法很独特,想到利用上学期学的积不变的性质,这是一种多么好的数学思想啊!”。这样不拘泥于一种形式,因人而异,因方法而异,因课堂的发展而异,具有创造性的评价使学生都能得到学习成功的满足,都能提高学习的兴趣,都能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更重要的是张扬了个性化的学习品质,提高了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能力。

作业中的个性化评价。作业是师生交往互动的另一种方式,我在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评价标准的同时,借助批语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评价。如“你都快成数学专家了,了不起” !“看来,只要认真,就一定能行,相信自己,没错” !“你又进步了,真为你高兴” !“加把劲,其实你能做得更好” !“课间来找我,我很乐意帮助你” 。“方法独特,很有创意!请准备好把你的方法介绍给大家” 。“让我眼前一亮,为大家做了很好的示范” !这些带有感彩的批语不仅给不同的个体以自信和激励,还能促进学生寻求疑问、深入思考,更能使不同个体都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爱和期望,既活化了作业评价,又增进了情感交流,有效地发挥了作业评价在师生交往之间的纽带作用,很好地诠释了人和教育“和谐育人”的教育理念。

课堂是一席心灵间的对话、一段通往创造的旅程、一瞬间智慧燃放的火花、一种来自心底深处的呵护。当教师真诚付出你的关爱时,一定能够得到另一颗心灵的回应,以诚相待,不断探索、掌握好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本领,构建和谐的师生情感。每个孩子都有不同,面对不同的个体,我们的重大使命在于发现、唤醒、引导,承认差异的存在,平等的对待差异,使每一个孩子都获得发展,让每一个孩子都获得快乐,实现我们真正的“人和课堂”。为此我们要不断努力着!

参考文献

[1] 《教育究竟是什么》作者:(英)乔伊·帕尔默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年11月1日

[2]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年12月

[3] 《小学数学教学论》马云鹏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年2月1日

[4] 《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年6月1日

[5] 《差异教学论》华国栋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年10月1日

[6] 《差异教学》(美)荷克丝 著,杨希洁 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4年1月1日

收稿日期:2013-01-20

上一篇:浅谈提高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下一篇:浅谈农村初中数学后进生的转化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