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治疗心动过缓性心律失常269例

时间:2022-06-06 12:17:47

针刺治疗心动过缓性心律失常269例

文章编号:0255-2930(2008)07-0525-01

中图分类号:R 246.1 文献标志码:B

笔者自2000年1月―2006年1月采用针刺治疗心动过缓性心律失常门诊患者269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69例患者中,男184例,女85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67岁,平均42.3岁,小于20岁12例,21~30岁27例,31~40例32例,41~50例109例,51~60岁47例,60岁以上42例;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20年,平均4.7年;其中病毒性心肌炎16例,慢性风湿性心脏病9例,高血压性心脏病37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28例,冠心病161例,心脏神经官能症7例,病因不明者11例。心电图表现以心动过缓并节律不齐为基本特征,伴心肌缺血型ST-T改变,其中房室交界性早搏37例,交界性心律12例,交界性逸搏17例,心房纤颤24例,房性早搏7例,室性早搏172例;Ⅰ度房室传导阻滞28例,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13例,Ⅱ度Ⅱ型4例,高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不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6例,右束支传导阻滞62例,并左前、左后分支传导阻滞19例,常一种或多种同时出现。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左心室心肌肥厚者154例,右心室扩大37例,全心扩大23例。患者均为经西医确诊、治疗,病情反复发作,均有不同程度心悸、胸闷、脉结代的临床表现。

2 治疗方法

取穴:主穴取内关、郄门、神门;配穴:气血亏虚者加足三里、脾俞、膈俞,气滞血瘀者加太冲,寒凝血瘀者加血海,胸痛加心俞、巨阙,脾虚湿盛者加脾俞、

胃俞、三焦俞,痰浊壅盛者加肺俞、太白。

操作:患者取平卧,常规消毒皮肤后,选用0.32mm×40mm毫针垂直刺入穴位10~30mm,行平补平泻法,得气后留针20min,阳虚者加温针灸。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5~7天,连续治疗2~4个疗程。

西药治疗原发病,如高血压病者降压、冠心病扩冠、肺心病抗感染治疗等。

3 治疗效果

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拟定疗效标准。显效:临床症状消失,心电图检查心律失常消失,缺血型ST-T恢复正常范围,半年内无复发者,计157例,占58.4%;好转:临床症状缓解,心电图检查心律失常消失或减少50%以上,缺血型ST-T恢复正常或较前有改善者,计77例,占28.6%;无效:临床症状、心电图无明显变化或失访者,计35例,占13.0%。有效率为87.0%。

4 典型病例

患者,男,53岁,农民,于2005年6月4日就诊。主诉:心慌、胸闷、气短反复发作5年余,加重半月。曾在外院诊治,诊断为“频发室性早搏 ”,给予扩冠、抗凝、降脂、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自感心慌加重,动辄尤甚,心胸憋闷,头晕乏力,气短懒言,自汗,心烦,失眠,健忘,食欲不振,舌淡、苔薄白,脉结代。心电图检查:窦性心动过缓及不齐,心率39次/分,频发室性早搏,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下侧壁心肌缺血型ST-T改变。西医诊断:冠心病,心律失常,频发室性早搏。中医诊断:心悸,证属气血亏虚型。治以补气养血、宁心安神为主。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按上述方法针刺治疗1个疗程,心慌减轻,体力恢复正常。治疗2个疗程后症状消失,心电图检查正常。随访半年未复发。

5 体会

心动过缓性心律失常大多见于病情未得到有效控制或经过有效治疗,但病情已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当心动过缓且节律失常症状突出时,治疗颇为棘手。若提高心率,可诱发异位搏动机率增加;若抗异位搏动治疗,则心率更慢,加重心、脑、肾重要器官及全身供血不足症状。笔者选取心经、心包经穴为主进行针刺,以养血安神、镇惊定悸,疏通气机、行滞化瘀,而获标本同治之效。现代研究表明,针刺内关穴能改善冠心病患者左室舒张与收缩功能[1];针刺内关、神门可抑制血小板活性,防止血栓形成及易栓倾向,改善冠脉血流量[2]。说明针刺心经、心包经穴治疗本病,不仅能控制症状,而且具有增加心脏血液循环、改善心功能、调节整体机能的作用,因而获得满意疗效。

参考文献:

[1] 郑关毅,张贵灿.针刺内关穴对冠心病患者左心室功能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1997,16(4):8-9.

[2] 张朝晖,王强.针刺内关神门对冠心病患者血小板活性的影响[J].中国针灸,2000,20(2):119-120.

(收稿日期:2007-12-27,杨立丽发稿)

上一篇:内关运动针法治疗活动性风湿性膝关节痛47例 下一篇:透刺太阳为主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8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