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台”能再现辉煌吗

时间:2022-06-06 11:49:39

“二人台”的代表作《走西口》,曾是很多背井离乡、远离故土的人所深爱的一出戏。几百年前,它就像一阵旋风,吹遍了华北、西北大地,这旋风直吹得几代山西人、内蒙古人、陕西人、河北人如醉如痴、如梦如幻。因为,他们在“二人台”中找到了生活的真实,得到了感情的宣泄。“二人台”虽然讲的是老百姓的家长里短、细枝末节,却包含了某些最触动人心的东西。

山西、内蒙古、陕西、河北四省区在太原举办了“二人台”艺术电视大奖赛,来自四省区民间的优秀“二人台”演员参加了大赛。一时间,“二人台”这股旋风借这次比赛又一次在华北、西北的大地上吹了起来。

没有民族界限的“二人台”

“二人台”盛行于山西和内蒙古,由于两地相邻,人们从祖宗上就有着各种连带关系。当下,在内蒙古辽阔的大地上,十里之内总有几位是山西人,蒙汉联姻更是常见之事。于是,“二人台”也便成为了蒙汉人民交流的一种形式。

蒙古族人很喜欢“二人台”。在内蒙古的牧区,只要有“二人台”的戏班子去演出,当地的蒙古族人就会欢天喜地地围拢观看,即使刮起很大的沙尘暴,人们也不愿走。当地人介绍,一位72岁的蒙古族老人和他的一家,包括老伴、儿子、儿媳都会唱“二人台”,四口人组成一个戏班子,到牧区演出一个月,便可以挣下数万元。有关调查显示,眼下,内蒙古喜欢“二人台”的群众已经达到五百多万人。

在内蒙古的土地上,不仅牧民喜欢“二人台”,城里人也同样喜欢“二人台”。在时下的饭店里,客人可以在饭桌前点“二人台”让其现场表演,演员可以像唱祝酒歌一样表演。演员武利平说,“二人台”是一种活泛的音乐,内含着苦中取乐的精神,蒙古族音乐则更多是表现一种悲壮的情怀,蒙古人需要“二人台”中的“乐”,而“二人台”则能够兼容并蓄,吸纳其他好的表演形式,演员的表演形式上不拘一格,发挥时可以因地制宜,有很大的自由空间,因此备受老百姓的欢迎。

在与山西河曲县仅一河之隔的内蒙古准格尔旗,只要“二人台”唱得好,大家就是朋友,不分蒙汉。一位河曲的“二人台”指挥告诉记者,内蒙古的“二人台”不同于山西的“二人台”,内蒙古的“二人台”加入了蒙汉调,在其他方面也都有所发展,有所创新。

由于“二人台”表演形式的特殊性,一些国外来的友人也同样能够接受。内蒙古大学的研究员杜荣芳告诉记者,她的儿子现在日本留学,一位日本导师来中国访问,杜荣芳专门领着这位日本人听了一回“二人台”。两个多小时的时间内,这位日本人一直听了下去,听后非常高兴,回国后还主动提出邀请内蒙古的“二人台”去日本演出。

什么是“二人台”?

“二人台”,又名“二人班”,是我国黄土高原上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

“二人台”的发源地看法不一。较为公认的一种说法是,“二人台”起源于山西,成长于内蒙古,流行于山西、内蒙古、陕西、河北四省区。明清时期,在民间社火玩意儿中盛行一种表演形式,配以笛子、四胡等乐器伴奏,“人们围坐,尽欢而散”,所谓“打坐腔”。随后,“打坐腔”又从“社火玩意儿”(如秧歌、高跷等)中汲取营养,并融入“戏”的要素,从而出现了“二人台”最初的雏形。

“二人台”成熟的标志是《走西口》的问世。1986年,河曲县一老艺人在该县唐家会村发现了一份《走西口》戏文手抄本,此手抄本抄于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七月十五日。戏文反映的是“咸丰五年”即公元1855年发生的事情,虽然与现代《走西口》有一些差别,全剧没有道白,角色行当为一丑一旦,交替唱和,但已经有了完整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说明“二人台”已经演变成了“戏曲”,而且有了自己的代表剧目。其间,“二人台”开始与“道情”同台演出,人称“风搅雪”,标志着“二人台”正式由“地摊”登上了大舞台。

随着时代的推进和“二人台”艺术的日渐完善,到清末民初,“二人台”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当时称为“二人班”。其唱腔初为一剧一曲,剧名即曲名,后发展为一剧数曲,演唱时用推、闪、躲、让以及“满腔满跟”“花字花调”“唱念相间”等特色唱法,使得“二人台”的演唱风趣生动,特色鲜明。其语言一律使用方言土语,因为浓郁的方言味道更易于让当地老百姓接受。其表演,载歌载舞,歌舞并重,并使用扇子、手绢、花棍等道具,形成了一整套特有的表演技法,深受大众的喜爱。

改了行的“二人台”演员的“二人台”情结

素有“西部歌王”之称的王向荣说,“二人台”目前的处境确实有些尴尬,没有多少企业愿意出钱赞助搞“二人台”比赛。

王向荣说,现在喜欢“二人台”的群众很多,但演员却不多,可惜的是一些人已经放弃了“二人台”而转行搞了其他门类的艺术。其实王向荣本人就是一位转了行的“二人台”演员,提起“二人台”,他就有说不完的话语,表不尽的情义。王向荣对这次举办的四省区“二人台”艺术电视大奖赛表示满意,他说正好借这次比赛刮一刮“二人台”之风。

武利平――梅花奖获得者,作为“二人台”艺术的代表人物,他也高度评价这次四省区的“二人台”艺术电视大奖赛。他认为,这场声势浩大的比赛给所有的“二人台”演员打了一针强心剂,各地的“二人台”演员从此看到了希望,并且更加坚定了把“二人台”继续演下去的信心。

武利平曾经在电视剧《大明宫辞》《县委书记》中饰演过重要角色。他坦言,事实上,眼下懂“二人台”的人不少,但因“二人台”出名的人却不多,好多“二人台”演员转行其他艺术门类才获得了骄人的成绩,他本人也是其中之一。

谈到“二人台”的未来发展,武利平认为,发展不是抛弃,“二人台”应保持原汁原味,但并不排除吸收现代手段、手法、技巧进行再创新。同时,“二人台”的发展,要循序渐进,先在原有观众的范围内把“二人台”搞好,再去发展和扩大“二人台”新的观众群。

河北张家口的一位“二人台”艺人说,他的师傅观看这次“二人台”比赛时,不禁百感交集,老泪纵横。香港凤凰卫视主持人许戈辉在山西介休市后土庙采访“二人台”时,一位67岁的老演员面对摄像机镜头谈到自己对“二人台”的感情时,眼中饱含着泪水,一时语塞。为此,她颇有感触。

许戈辉说,这足以说明“二人台”对于熟悉和挚爱它的人的感情影响程度是何等的厚重,像“二人台”这样的传统艺术,要想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还需要一个过程,其间一定要有来自政府部门的支持才行。中国的传统艺术要想发展,必须把第一步工作做好,就是先拯救下来不让其自然消失。

拯救“二人台”

“西部歌王”王向荣素来以唱民歌著称。然而,他却在山西、内蒙古、陕西、河北四省区联合举办的“二人台”艺术电视大奖赛总决赛上以“二人台”对唱《赶集》获得一等奖。事实上,从前很少有人知道王向荣是一名地地道道的“二人台”演员。

“二人台”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达到鼎盛,之后开始走下坡路。如今,“二人台”戏曲界的“名角”们早已纷纷另谋出路。到目前为止,四省区中只有内蒙古保留着省一级的“二人台”剧团,其他地区则仅有老百姓自发组织的草台班子还活跃在民间。

“其实,名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因为‘二人台’获了奖。”王向荣获奖后异常高兴地表示。这么多年了,又有机会能在观众面前表演自己热爱的老本行――“二人台”,这让王向荣感到极大的欣慰。

“我和王向荣一样,都是以‘二人台’起家的,可是我们以往获奖都不是因为表演‘二人台’,这不能不说是‘二人台’的一种悲哀。”武利平来自内蒙古,他认为“二人台”有它存在的价值。“‘二人台’的剧目讲的都是中国老百姓的家长里短,表演形式自由活泼,可以说,它是最贴近老百姓生活的地方戏曲之一。”武利平说道。

“二人台”现状令人担忧。以山西省河曲县为例,这里素有“二人台”之乡的美誉,但是1989年以后,河曲县再没有组织过专业的“二人台”培训班。到目前为止,活跃在河曲县“二人台”舞台上的仍然是那时培养起来的一代人,年轻人少之又少。

随着新兴艺术门类的盛行和市场经济的冲击,一些地方从事“二人台”艺术的人越来越难以养家糊口,连许多正值中壮年的“二人台”艺人都已经纷纷改行,而要说服当今那些追求新时尚的年轻人去学习“二人台”,更是难上加难。

虽然一些“二人台”演员陷入了困境,但作为一种扎根在中国黄土高原民间、已经流行几百年的地方戏曲,“二人台”在很多老百姓心目中极有“人缘”。面对“二人台”地方小剧团纷纷解散和民间艺人流失的现状,政府有关部门开始重新认识到“二人台”这一无形遗产对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

为了拯救“二人台”,政府有关部门近期做了许多努力。今年春天以来,四省区的有关部门抽调专门文艺人才组成工作小组在“二人台”较流行的地方寻找演员、摸底调查,仅在内蒙古就发现从事“二人台”的专业和非专业人员近三万人。

本次四省区“二人台”艺术电视大奖赛筛选出了一批优秀的“二人台”演员。今年国庆节前后,“二人台”艺术将晋京演出,届时将会有更多的人逐渐喜欢上这种民间艺术形式。

上一篇:中国人真会造神 下一篇:千里大漠走边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