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项措施守护企业核心机密

时间:2022-06-06 09:41:40

六项措施守护企业核心机密

摘要: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具有核心的知识产权与不可外泄的商业秘密,因而众多的企业也开始重视信息安全体系的建设。

当今世界,信息化已经是大势所趋,计算机不仅成为人们生活工作不可或缺的工具,也是众多企业日常开展工作须臾不可离的工具,随着而来的,就是电子化办公,数字化信息存储带来的信息安全压力。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具有核心的知识产权与不可外泄的商业秘密,因而众多的企业也开始重视信息安全体系的建设。但是,更多的企业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了防止外部入侵即网络边界安全上,而恰恰忽略了身边的威胁――内部泄密。

FBI和CSI曾对484家公司进行的网络安全调查结果显示:超过85%的安全威胁来自公司内部,由于内部人员泄密所导致的资产损失高达6000多万美元,它是黑客所造成损失的16倍、病毒所造成损失的12倍。企业若是忽略了其内网安全防范措施,将损失许多宝贵的核心数据、专利技术信息,多年累积的技术资产和研发投入成为他人的嫁衣,甚至可能因此导致企业失去竞争力。企业还可能丧失的是其声誉,以及员工、合作伙伴与客户的信赖。

面对日渐严重的内部泄密事件,我们如何守护企业的核心信息,如何防止内部泄密也就成了摆在各个企业领导面前的一大问题。其实,针对内网安全,防止内部信息泄露早已有了比较成熟的体系。这得益于一个还不为广大企业所知的行业――信息防泄露行业。信息防泄露从这个行业诞生时刻开始就致力于保护国家秘密,维护国家内网安全,防止信息泄露。随着企业保护核心信息的需求日益增长,信息防泄露行业也开始逐渐为广大企业提供信息安全服务。面对企业的内网安全问题,信息防泄露行业凭借多年来服务于国家政府机关积累的经验,提出六项措施,有效防止内部泄密,守护企业核心机密。

措施一:严控计算机外设端口,监控、审计所有计算机的操作行为,封锁信息外泄途径。

在企业当中,有一种非常普遍的情况,就是对于计算机外设完全没有任何监控。每台计算机可以任意使用各种USB设备,可以随意读取光盘,可以连接打印机,能够随时地打印文件。这也就极大地方便了内部人员将核心信息,商业机密带离公司,从而导致信息泄露。也有一部分公司,感觉到了内部泄露的风险,采取了一些措施,例如拆掉光驱,塑封USB口等一些简单的方式,希望能够控制内部人员随意使用外设端口,但是这些控制方式都能够很轻易地被破解,并没有带来真正意义上的效果。更有一些公司,感觉到简单的控制手段无法保证效果,就采用了一些技术手段,例如利用修改注册表或者设置组策略等形式,达到禁止外设端口的效果。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一定效果,然而,针对那些真正企图泄露内部机密的幕后黑手而言,这些手段能够很轻易地被破解。要达到彻底封锁信息外泄途径,就需要应用专门技术,例如鼎普科技的“内网安全综合管理系统”综合利用中间层驱动、驱动拦截、线程注入等驱动级技术,对操作系统底层驱动进行拦截,保证对接口、设备的监控准确有效,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设备监控、文件监控、打印监控等。可准确识别打印机、硬盘、活动硬盘、MODEM等设备,并可对设备的使用进行控制。通过严格控制计算机外设端口,有效监控审计所有的计算机操作行为,封锁信息外泄途径,起到让核心信息“看得见、用得了、拿不走”的效果。同时建立及时有效的报警审计功能,将内部信息泄露的一切可能扼杀在萌芽状态,一旦出现可疑操作、违规操作,及时发现、阻断并报警,防患于未然。

措施二:所有重要信息集中存储,终端不留密,信息使用权限细分。

随着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自动化办公的不断普及,公司文件由传统的纸质文件越来越多地向电子化文档转换,而这些公司文件零散地存储在各计算机中,然而大多数的公司在进行防护系统建设的时候,更多的是把目光放到了网络边界安全,也更多地偏向于监控计算机设备以及计算机使用者的操作,对于真正重要的核心信息本身的防护却有限。同时由于许多的公司业务流程已不再是狭窄孤立的,而是非常具有动态性、协作性和广泛性的合作过程。例如:在日常办公过程中,可能需要公司内部人员通过演示文稿、电子表格或文档的形式来复制、共享、打印输出信息等。这也带来一个问题,就是没有一个行之有效、更加细分化的策略权限控制手段,帮助管理者限定核心信息针对个人具体的使用权限。这是一个很有效的手段,就是将核心信息集中存储,保证终端不保存机密信息,再利用驱动级文件权限控制技术、剪贴板防护技术、数据消除技术、进程数字签名技术等,强制终端用户只能通过系统提供的安全虚拟平台访问文档集中管理服务器上的资源。这样,既解决了核心信息分散不易管理的难题,又可以针对核心信息进行详细的权限控制,针对不同的内部人员执行不同的读、写、复制、删除等等操作策略。保证公司能够对接触使用核心信息的内部人员进行控制,全面了解核心文件“谁能看、谁能改、谁能用、谁能带”。有效地降低了内部人员泄密的可能。

措施三:通过移动介质泄密往往是信息泄露的主要方式。需要严格控制移动介质使用,划分介质使用范围与责任人。

目前广泛应用于企业单位中的信息交互工具就是移动介质,作为最有效的信息移动的手段之一,移动存储介质具有使用方便,存储空间大等众多的优点。然而移动存储介质的容量越做越大,体积却越做越做小,非常容易丢失。而移动存储设备本身在设计上由于考虑较多的是易用性,所以往往没有任何防护措施。一旦移动存储设备丢失或被盗,就会造成存储其中的信息外泄。并且大多数企业在日常使用的过程中,并不限定移动介质的使用范围,使得员工无论是在公司内的电脑,还是个人电脑,或者网吧等等其他地方的电脑上任意使用,使得文件可被轻易复制或者被病毒、木马侵害,造成信息泄密。由此可见,不被管控的移动存储设备成为了最为危险的信息泄露途径与工具。这也就需要我们严格控制移动介质的使用,划分介质使用范围与责任人。即对介质使用状态、配置信息全面掌控;严格监控介质从购买后的注册发放、使用、统一台账监控、状态查询到收集注销的运行周期,以及介质从插入、进行各种操作到拔除全程进行跟踪记录和实时报警的运行周期。通过对公司内移动介质的注册,实现移动存储介质管理可信化、全程监控,防止移动存储介质使用导致的信息泄露及木马病毒传染。因为经过公司对移动介质的统一注册管理,做到了公司内部移动介质无法被外部电脑识别,这样一旦出现介质丢失事件,也可以最大程度避免存储其中的核心数据外泄。

措施四:监控本地上网行为,监控员工的上网行为,避免信息从本地被转移。

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每个公司都会因为工作的需要,连接互联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互联网一方面能够帮助企业提高生产力、促进企业发展;另一方面也在企业管理、工作效率、信息安全、法律遵从、IT投资等方面给企业提出了严峻的问题与挑战。日益发达的互联网让员工有了更多的选择,员工很难不受众多网络娱乐的诱惑,大家在或多或少地利用工作时间进行非业务操作。同时,由于某些公司员工信息安全意识比较薄弱,很多时候将客户信息、内部敏感信息等在公网上随便传播,并没有加密,这样的信息数据很容易被窃取修改。由此产生的泄密事件,也会给公司带来巨大损失。为此,某些公司高层反对开通网络,也曾经实施过惩罚制度,但效果不理想,因为如果不开通网络工作,会给工作带来不便。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员工都需要网络的,销售、采购、外部协作、生产管理等部门的员工可能需要上网,但是像人事、工程设计等部门上班时间用网络的很少。这就是说,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合适的手段,例如网络信息监测系统,控制本地上网,监控员工上网行为。结合内核数据截收和预处理技术、深度内容检测技术、智能识别阻断等专利技术,为客户解决网页过滤、封堵与工作无关的网络应用需求。让企业可以根据行业特征、业务需要和企业文化来制定个性化的网页访问策略,过滤非工作相关的网页。同时制定精细的带宽管理策略,对不同岗位的员工、不同网络应用划分带宽通道,并设定优先级,合理利用有限的带宽资源,节省投入成本。并且可以制定全面的信息收发监控策略,有效控制关键信息的传播范围,以及避免可能引起的信息泄露风险。

上一篇:新型液压离合器液压操纵系统性能测试系统的设... 下一篇:对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