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山区统筹城乡改革发展调研报告

时间:2022-06-06 08:03:28

钟山区统筹城乡改革发展调研报告

全省第五轮农村改革试验试点项目启动以来,钟山区围绕统筹城乡改革发展试验这一试验主题,按照“打破城乡发展壁垒、激发城乡发展活力、促进城乡要素互动、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的总体工作要求,积极探索推进统筹城乡改革发展试验工作,圆满完成了第五轮农村改革的各项工作任务。

一、主要做法

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紧紧围绕建设“全域景区、全域旅游、全面转型、全面脱贫、全面小康”钟山目标,突出规划建设、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社会治理“五个一体化”,初步走出一条山地特色城乡一体路。

(一)聚焦全域发展,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

围绕构建“现代都市—特色城镇—美丽乡村—健康旅游—生态产业”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体系打造“三个圈”。

一是城市核心圈。围绕建设区域性中心、现代宜居宜业宜游宜购特色城市的目标,着力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首位度”,增强都市核心圈辐射带动能力激活全局。

二是“三地同城化”同心圈。与相邻的水城县、红桥新区两个兄弟县区实现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城镇功能规划、公共服务规划、人口发展规划、生态保护规划、民生保障规划“八规合一”,共同拉大城市框架、扩大城市容量。

三是乡村扩展圈。按照“一寨一特、一寨一品、一寨一景”的要求,合理安排城镇建设、产业聚集、村落分布、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制定了城乡一体发展路线图、时间表。以区旅游公司为主体,推进自然村寨“1+N”提级改造,美丽乡村正成为瓜果飘香的“果园”、幸福生活的“家园”、增收致富的“田园”、观光休闲的“公园”、城市向往的“乐园”。

(二)聚焦“三变”改革,推进要素配置一体化

创造性地开展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创新“三变+金融+扶贫”模式,以城市优质公共资源和优良旅游景区、专业合作社作为平台,变金融特惠贷“户户贷”为“人人贷”,为全区城乡贫困群众每人贷款5万元,与区平台公司按4:6比例出资共同经营管理,让农村特别是贫困群众共享城市优质资源;创新“三变+异地置业”模式,通过组建联村党委,引导村党组织整合集体、个人、财政资金,在中心城区购买门面、商铺等城市固定资产用于出租和经营,参与中心城区停车场、旅游等项目建设,让村集体和村民在异地“有股份、有产业、有收入”,拓展了融入城市路径,促进了城乡融合发展;创新“三变+易地搬迁”模式,在景区内规划建设生态移民搬迁工程,房屋一层房屋产权办予农户,用于农户居住;二、三层产权为区旅游公司所有,用于农家客栈经营和发展乡村旅游,公司定期给贫困户分红,促进农村资源要素向景区聚集。

(三)聚焦“全域旅游”,推进产业发展一体化

依托“中国凉都”品牌,围绕建设国际标准旅游休闲度假城市、大健康旅游目的地城市目标,以旅游“一业带百业”,联结城乡产业,实现村寨变景区、农舍变旅馆、农民变“职员”。

一是推进农旅融合。通过“三变+特色产业+旅游”模式,引导农民将土地、荒山承包经营权入股到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整合到园区平台规模化发展,完善旅游功能配套,打造生态旅游产业带,通过产业带连接乡村,把乡村建成市民休闲度假、健康养生的“后花园”,实现农旅一体融合发展。传统农民正向产业工人、导游、旅游业经营者转变。

二是推进产城景融合。按照“产城互动、城景联动、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景一体”的思路,依托城市景观、农村田园风光、民族村寨文化资源,进行基础设施、农民增收、环境同步打造,实现城区与景区、景区与景区之间的互联互通。建成大河堡、月照养生谷、梅花山国际滑雪场、贵州屋脊韭菜坪、凉都国学馆等景区,打造了“三线建设”博物馆和水城古镇等精品景区,带动产业化、城市化和景区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一体发展。

三是推进一产与二三产融合。依托园区平台,发展农特产品储藏保鲜、精深加工、开发销售等链条产业,推动农业“接二连三”发展。制定出台支持工业企业“退城入园、退二进三、退二进一”的配套措施,从用地保障、财政扶持等方面支持引导煤炭产业转移到一产、三产领域。

四是推进产业与就业融合。围绕“培训资源本土化、教学实习一体化、新型农民职业化、培训保障惠民化、培训管理规范化、民风民俗文明化”,创新“三变+产业园区+景区+培训学校”的职业教育模式,对辖区内城乡贫困人口、留守儿童父母、返乡农民工、青少年群体进行职业技能培训,让学员变职业农民、变产业工人、变村干部、变导游、变股东,全面激活人力资本,就地消纳农村人口、就地提升农村人口生活质量。

(四)聚焦全面小康,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

本着高一格脱贫、快一步小康、早一点现代化的原则,自加压力,全力补齐教育、养老、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短板。

一是推进教育资源均等化。启动基本普及15年教育计划,实施中心城区“退高进初进小”计划,在城郊建成高中教育城集中办学,城区以初中、小学办学为主,解决城区“大班额”问题;全区实现营养餐全覆盖;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引进北大六盘水培文实验学校、北京师范大学六盘水附属中学到我区办学,推进教育“班班通”工程,促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二是推进健康资源均等化。连续3年压缩5%行政经费用于康体养老工程、农村幸福院、城市日间照料中心建设,将形成所有农村有“幸福院”、所有居委会有日间照料中心、所有旅游景区有康体养生养老中心的格局。引进干细胞和基因检测、基因治疗、细胞储备等落户钟山,让群众共享优质健康养老服务。

三是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均等化。健全完善了基本医疗保险、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城乡社会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递增机制。针对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建立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家庭尽责的立体式关爱服务体系,通过“三变”纽带、园区和旅游景区开发为返乡留守儿童父母提供就业创业岗位,留守儿童从1061户1749人减少到472户771人。

四是推进信息资源均等化。以建成的北斗大数据产业园、贵州智慧超验空间、凉都国际互联网文创产业园为载体,推进“警务云”“安全云”“城管云”等平台建设,开发公安、城管、旅游系列智能终端应用产品,促进数据“聚、通、用”;推进电子商务在乡镇和村全覆盖,打通“网货下乡”和“凉都珍好”农特产品出山通道,构建农村公共服务与电商融合、电商与乡村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模式

(五)聚焦城乡和谐,推进社会治理一体化

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建立更具开放性、更加多元化的治理体系,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一是构建城乡联村党建模式。在18个镇(社区)设置机关党委,在村(居)设立党务工作站,向村居全面选派专职党务工作者,打破以行政区域为单位设置党组织的传统模式,采取“村村联建、村企联建、村居联建、产业联建”四种联建模式,建立“村务共商、发展共谋、资源共享、产业共建、矛盾共处”五项协调机制,以联村党委统筹区域资源,推动区域经济抱团协调发展和社会管理共管共治。

二是构建扁平化管理模式。推进撤街道、建新型社区基层治理体制改革,让居委会从繁重的行政事务中抽离出来,回归“居民自治”的功能。推行向村(居)和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模式,区财政为每个村(居)预算经费50万元用于环境卫生、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两违”管控等方面购买公共服务,激发群众和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

三是构建网格化管理模式。科学划分城乡网格,对城市社区按200至250户、1000人左右的标准和“单位型”“社区型”“街巷型”,农村按500人左右的标准和“自然村寨型”划分为一个网格,每个网格配备1至2名网格员,明确网格员作为信息员、调解员、宣传员、代办员、遍访员的五大员职责,让网格员成为服务群众、政策宣传、矛盾化解的“前哨”,形成“人在格中走、事在网中办”的格局。

四是构建项目化服务模式。在窗口职能部门、镇(社区)、村(居)开展延时、错时、预约、上门和订单“五项服务”,让城乡群众共享“公共服务圈”。开展“四进四送四联”活动,在职党员到居住地居委会认领结对帮扶、治安巡逻、矛盾纠纷调解、环境卫生整治等服务项目,形成“工作在单位、服务在居委、奉献双岗位”的工作格局。

五是构建群防群治模式。整合社会力量参与群防群治,推进“一居一警、一村一警助”全覆盖,从本地大学生村官、警务助理中招考事业编制人员就地就近工作,履行村文书和警务职责,组织发动保安、楼栋长、“居委会大妈”、社会组织等各类群体开展群防群治,形成社会治安人人有责、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格局,有力促进了城乡社会和谐稳定。

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虽然我区圆满完成了第五轮农村改革的各项工作任务,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也还存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还有待进一步缩小、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城乡公共服务水平仍不均衡等问题。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将针对存在的问题,继续以“三变”改革统筹引领钟山农村改革各项事业,激发城乡创新发展新动能。

一是结合“三变”改革,狠抓“脱贫攻坚”。以“三变”为统领,以“五个一批”为抓手,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产业扶持脱贫一批。创新“特惠贷”等金融扶贫模式,通过景区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等方式加快脱贫速度,打造脱贫攻坚“新样板”。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启动全区5个易地扶贫搬迁点建设,确保年内完成移民搬迁759户3200人。生态补偿脱贫一批。通过退耕还林还草还生态,形成生态产业,使贫困户中的人员变成护林员,增加贫困户收入。教育医疗脱贫一批。大力改善贫困地区教育和医疗卫生条件,认真贯彻落实相关补助政策,强化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医疗保障”。政策兜底脱贫一批。将“两无”人员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

二是结合“三变”,狠抓“城市建设管理”。加快城市品质提升。启动万达广场建设,抓好地下空间开发项目建设,全力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及公交客运向镇村延伸。加快特色小城镇打造。打造特色街区,推动小城镇建设与旅游景区景点、民族文化、产业园区有机结合,抓好易地扶贫搬迁与小城镇建设的结合。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加快推进自然村寨“1+N”提级改造,实现“美丽乡村?四在农家”升级,达到“一村一特、一寨一景、一户一景”。

三是结合“三变”改革,狠抓“全域旅游”。突出农业示范抓园区。大力发展山地特色农业,培育发展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适度规模经营主体,凸显农业园区集聚效应和示范带动作用;大力发展中药材、竹子、油用牡丹等特色产业;加大农特产品储藏保鲜、精深加工、开发销售等链条产业发展力度,推动农业发展“接二连三”。突出繁荣服务抓统筹。发展“千姿百态”服务业,大力推进总部经济、楼宇经济、会展经济;强政银企沟通对接,逐步实现ATM机、POS机等覆盖全区行政村;提升农村商贸流通效率和管理水平,实现工业品、农产品城乡互通。打造“千娇百媚”旅游点,抓住凉都品牌,着力打响“世界这么热,我要去凉都”名片,重点发展商务会务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及观光旅游,打造城市休闲服务接待中心,将钟山全力打造成山地旅游服务基地。

四是结合“三变”改革,狠抓“社会事业”。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全覆盖,下大力、下决心解决“大班额”问题,促进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安居保障先行。全力推进城市棚户区改造,启动6个城市棚户区改造,结合棚户区改造安置计划,以货币安置方式引导集中购房安置。推进就业创业。依托“互联网+”、“大数据+”平台,充分挖掘城市经济和旅游文化的丰富内涵,以产业促就业、以创业带就业,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促进城镇就业,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扩大救助保障覆盖。不断健全社会保险体系,完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稳步提高各项社会保险待遇水平。优化公共卫生服务。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提升卫生服务水平;争取中央、省、市新建、改扩建乡镇社区卫计院项目建设,鼓励社会办医,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贫困地区。

上一篇:特色小镇建设的现实路径 下一篇:钟山区关于推进山地旅游的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