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把产学研合作引向深入

时间:2022-06-06 08:02:47

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把产学研合作引向深入

重庆大学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充分发挥高校在人才培养、科技攻关方面的优势,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与探索,使产学研合作成为促进学科发展和教学基地建设、推动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以及高校创新体系建立的有效途径。大幅提升了学校的办学能力,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和创新水平。为企业、社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实现了高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三大功能的协调发展。

健全制度,保障产学研合作顺利进行

设立校董会,搭建校企、校地紧密合作平台

自t982年开始,重庆大学与16个企业、厂矿建立了较紧密的技术合作和教学实践实习关系。此后,与学校进行合作的企业越来越多,合作的方式也有了进一步的深入和发展。1992年以来,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需要,学校提出并实施了“点(与三十个以上大型企业合作)、线(沿长江三峡经济区上下扩展)、面(立足重庆、四川、西南,面向全国)”的发展战略,明确了产学研结合的发展方向。

1994年1月,重庆大学得到了原国家教委批准,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等14家我国的大型、特大型企业成立了委属高校中的第一家校董会。校董会对学校的办学、教育、科技等重要事务进行咨询、评议、审议;是各董事单位与学校建立和发展长期、稳定、全面、紧密合作关系的桥梁、纽带和协调机构。如今,重庆大学校董事单位已经发展到包括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香港美视电力集团等在内的,覆盖渝、川、云、贵、桂、鄂等地区的30家企事业单位,相互之间建立了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共谋发展的长期稳固关系。

建立国家大学科技园,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为充分发挥高校在知识和技术方面的优势,实现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2001年5月经科技部、教育部批准,由重庆大学与重庆市沙坪坝区人民政府联合共建,整合区域周边的第三军医大学、后勤工程学院、重庆通信学院、煤科院重庆分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资源,建立了重庆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科技园作为高新技术成果的孵化基地、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基地、制度创新的试验基地,有效地实现了技术资本和金融资本、人才资本的紧密结合,极大地推进了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经过8年的发展,重庆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成果显著。2003年~2007年科技园累计实现销售收入87.13亿元。年均增长42%;实现增加值25.12亿元,年均增长50%;入库税收5.47亿元,年均增长87%。到2008年6月,重大科技园内共有入园企业301家;目前,重大科技园内共培育高新技术企业49家。高新技术产品63项,软件企业20家,软件产品31个,市级重点新产品52个。园区拥有专利数211项,版权39项,累计转化高校成果80余项。重大科技园内企业吸收的各类专职人员达到9500余人,几年来先后为地方培训电气、IT、企业管理等各类专业人才5000多名,这些人才

成立产学研合作办公室,推进产学研合作工作的全面展开

2007年10月,为适应重庆市及其周边地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进一步推动重庆大学产学研合作工作,学校专门成立了产学研合作办公室,统筹组织协调全校产学研合作工作,并率先在重庆市的长寿化工园、西永微电园设立了办事处。实现了学校和企业合作的零距离对接。

从校董会的设立、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建成,再到产学研合作办公室的成立,重庆大学建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产学研合作运行体制,努力做到工作有章可循、操作有制必依,为重庆大学产学研合作工作的全面开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证,推动产学研合作健康发展。

探索合作模式,开创校企合作的新局面

以学促产,为企业培养输送人才

为适应现代科技迅猛发展和现代化大生产的需要。学校积极探索校企、校地联合培养人才的方式,创建了“3+1”创新型联合人才培养形式以及针对企业的特殊需要,为企业开设专门培训班、研修班的方式,不仅为企业培养了人才,而且也为学校学生的培养提供了新的途径,同时也促进了学校专业人才培训的发展,在与各企事业单位联合培养人才和人才交流等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3+1”创新型联合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根据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要,在大学本科三年级开始选拔优秀学生,在大四阶段和企业进行联合培养,课程设置和专业技能的训练都根据企业的要求进行制定。重庆大学和长江电力集团签订了“3+1”创新型联合人才培养模式协议,联合培养了一批学生,经过联合培养的学生比未经联合培养的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有明显的提高,毕业学生的适应期也明显缩短,受到企业的一致好评。

开设专门培训班、研修班

学校根据合作企业的发展需求,积极与合作企业在本专科、研究生培养、成人学历教育、职工岗前培训、职业技术培训、科技与管理干部高层次继续教育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富有成效的合作。五年来,重庆大学与董事单位举办了各种形式的培训班和研修班:为重啤集团举办后备干部培训班;为重庆市电信有限公司举办第四期中层管理人员培训班;为建行重庆市分行举办业务经理履岗能力培训班等。

通过上述培养方式,重庆大学先后为合作企业输送本专科毕业生近万人,研究生1000余人;举办工程硕士班60多期,培养工程硕士1500余人;培养MBA近1000人,培养博士30余人。

以研促产,推进产学研合作集成创新

重庆大学始终把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作为加强与地方、企事业单位开展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内容。通过与地方、企事业单位联合攻关、合作开发、共建基地等多种形式的密切合作,在服务企业和科研院所的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生产力不断提高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技术转让、委托开发、联合开发

12年来学校先后与地方、企事业单位进行了包括国家“863”、“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等重大项目在内的各类科研合作项目400余项,经费累计达到6000余万元。一大批合作科研成果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励,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特别是重庆大学拥有国内领先水平的ICT技术成果。在与董事单位692厂合作中取得了双赢的显著效果,为长征系列火箭、神舟5、6号飞船及嫦娥探月工程“嫦娥一号”的成功发射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并且促进了重庆大学科研与学科水平的大幅提升。

专业人才进驻企业

学校采取了向董事单位派设专业人才的方式加强交流合作。近几年,重庆大学向长安集团、嘉陵集团、建设工业集团、四联集团、重钢集团和五粮液集团等单位推荐了数十名博士在其博士后工作站开展科研工作,结合企业的实际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和开拓性的校企合作,为企业创造了财富。同时,五

年来重庆大学共向各类大型企业选派科技副总、研究开发部长、研究中心主任等20余人。

共建技术中心和技术开发机构、联合创办科研实体

学校积极构建与地方交流合作的平台,先后与董事单位合建了“汽车工程研究中心”、“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研究所”、“金属材料研究所”、“工程机械CAD研究中心”、“模糊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实体,与美视电力集团合作创建了美视电影学院。

融入地方经济建设,开辟校地合作新领域

长期以来,重庆大学在产学研合作中,坚持用“扎根重庆、立足西南、面向西部、服务全国、走向世界”的发展思路来统领发展全局,坚持“以贡献促共建、以互利促合作,以合作促发展”的思想为指导,为三峡库区建设、地方经济建设以及山地城镇化建设等方面的建设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学科支持

学校坚持设立了机、电、动、采、冶等西部唯一与工业体系配套齐全的学科专业,积极有效地支撑了西南重工业建设、三线建设和军工建设;为了有效支撑重庆市市政建设和城镇化建设,学校坚持设立了建筑、规划、土木工程等西部唯一与城市建设体系配套齐全的学科专业。特别是“九五”、“十五”期间,学校为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及时调整了学科专业布局。先后开设了重庆市急需的车辆工程、景观建筑设计等30多个本科专业,进一步优化提升了机械、建筑、采矿等传统学科优势:并着力建设与重庆市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山地城镇规划与建筑科学、西南能矿资源开发利用及三峡库区环境保护等12个学科,为加快推进重庆市新型工业化建设。调整重庆市社会经济和产业结构,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也为产学研合作开拓了新市场。

近五年来,学校在这些基于重庆市经济发展有关的重点学科的建设上取得了卓著的成果,获得了7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其他一大批科研成果。获奖项目中,“高质量包装用铝箔毛料与铝箔产品的研究与产业化”项目,为重庆市铝、镁轻合金材料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创新;“山地城市生态化规划建设关键技术与应用”是我国建筑学学科首次获得的国家科技进步奖;“变电站电气设备绝缘的多参量、多功能综合在线监测及故障诊断系统”研究项目在超高压绝缘与电气设备诊断技术方向取得的重大突破,极大地推动了重庆市电力的发展;“三峡水库淹没区固体废弃物污染治理专项技术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为制订三峡水库固废清理技术规范提供了科学依据,并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为政府决策提供智力支持

学校积极配合重庆市选派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到重庆市区(县)挂职锻炼。先后向重庆市推荐干部(处级以上)60人,目前重庆市处级以上领导干部的60%为重庆大学培养和输送的人才;在重庆市确定的45个中心示范镇中。有学校选派的10多名干部在任科技副镇长。

长期以来,重庆大学30多名专家学者作为重庆市政府决策、咨询高级顾问,为市委、市府科学决策提供政策研究、发展战略研究等做高层咨询服务。在重庆市“打好直辖牌、实现科学发展”的战略制定过程中,重庆大学作为牵头单位。更是整合多学科力量,集中专家学者优势,全力以赴完成了相关的专题研究。

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科技支持

学校通过建立研究院、科研基地等积极参与重庆市新型工业化建设,其中有为重庆市汽车摩托车产业的发展提供稳固的系统技术研究支撑的汽车工程研究院;为重庆市装备制造业的振兴提供技术创新平台的先进机械系统与装备国家实验室科研基地;为推进重庆市高新技术产业化提供关键技术和应用成果的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环保工程和新材料领域的国家级科研基地;参与发展重庆市资源加工业的能矿资源开发利用与安全技术国家级科研基地等。市政府依托学校优势,先后在学校建立了重庆市镁合金工程中心、重庆市制造业信息化生产力促进中心、重庆市技术创新服务中心等与重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市级联合研究体,基本覆盖了重庆市的所有先导产业。

产学研结合是高校发挥智力优势,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和提高综合办学实力的桥梁,有利于高校按照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趋势调整学科和专业。搞好学科建设产学研结合是创新办学模式,拓展研究型综合性大学办学道路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产学研结合是实现合作各方优势互补、共谋发展的有效机制,有利于推动学校各项改革,使学校不断适应国家与地方经济的发展与社会进步。

重庆大学依托校董会、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平台,通过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之间开展共建科研基地、教学实习基地、联合研究中心等合作方式,实现了企业和学校的对接,既可以使学校了解和掌握到企业对科技项目的实际需求和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科技攻关,同时也可以充分吸收企业、科研院所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增强了重庆大学的科研实力与综合办学能力。学校以各种形式进入企业,为企业提供科技服务,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使学校与社会、企业优势互补。形成稳定的、密切的合作关系,有力地促进了各自的健康发展。

上一篇:产学研结合推进艺术院校改革 下一篇:突出交通特色全面推进产学研结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