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生物学方法推测年龄研究进展

时间:2022-06-06 08:02:34

分子生物学方法推测年龄研究进展

【摘要】在人体的各种组织、器官中,d型/l型天冬氨酸的比值,碱基加合物和正常碱基的含量,染色体

末端端粒的长度,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可以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准确推测年龄。

【关键词】d型/l型天冬氨酸,碱基加合物和正常碱基,端粒,分子生物学,年龄

【中图分类号】13919.2;075

【文献标识码l a

【文章编号】1007—9297(20__)01—0040—02

在法医学实践中,经常需要对无名尸体、组织碎块进行

年龄估计。一般情况下应用法医人类学方法对牙齿、骨骼

等检材估计个体年龄。而在很多情况下,现场仅有组织碎

块存在,或者有的部位的骨骼不适合精确估计年龄,在这种

情况下用分子生物学方法估计年龄,尤为重要。体内的许

多物质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发生改变,目前有几种物质随着

年龄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一种是质的变化,一种是量的变

化。

胶质原存在于人体的各种组织、器官中,胶质原含有d

型、l型天冬氨酸。尤其在牙釉质、牙本质中,d型、l型天

冬氨酸的含量随着年龄的增加会发生改变,d型天冬氨酸

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而l型天冬氨酸随着年龄的增加

而发生消旋作用,转变为d型天冬氨酸而含量下降。d型/

l型天冬氨酸的比值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在牙本质中

这种变化较稳定,适合于用d型/l型天冬氨酸估计个体的

年龄_1 j。国外许多学者建立了利用天冬氨酸的消旋作用

推测年龄的方法。20__年,pilin等利用此方法计算15~95

岁之间的样本,年龄与d/l型天冬氨酸的比值的关系,其

相关系数达到0.93。此方法的优点在于当牙齿的形态遭到

严重破坏时,可以利用牙本质中天冬氨酸的稳定性来估计

个体年龄。此方法在实际应用中,水解蛋白质和手性分离、

检测氨基酸的衍生物尤为重要,影响结果的准确性,可应用

gc、hplc、毛细管电泳进行手性分离和检测ll 。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体细胞线粒体产生的自由基

增多,自由基的增多会对dna产生损伤。尤其活性氧弓l起

的dna氧化性损伤,导致碱基结构的损伤,进而引起dna

在体内复制时发生突变。自由基对核dna和线粒体dna

都会产生损伤,由于线粒体dna没有组蛋白和hmg蛋白

的保护,更容易产生损伤【6-8 。活性氧对dna的损伤,表

现在dna的碱基形成加合物,在复制过程中,这些碱基产

生错配,导致突变。活性氧是结构最简单、稳定性最差、氧

化性最强、与四种碱基的反应活性最强的自由基,因此在细

胞中最多见的是活性氧导致的碱基损伤,活性氧攻击碱基

的不饱和键形成碱基加合物。人体也存在抗自由基损伤的

修复能力,但随着年龄的增加,修复能力下降。活性氧可和

碱基形成8一oh—g、5一oh—dg、5一oh—du、8一oxo

— da,dug、2一oh—da碱基加合物_6 j。通过对动物细

胞和体外培养细胞的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细胞的碱

基加合物含量会增加,其中8一oh—da、8一oh—g含量

最多。检测碱基加合物和正常碱基的含量,可用于推测个

体的年龄,但这种方法只能粗略估计年龄,适合于组织碎块

的年龄估计。

在人类染色体的末端存在端粒,端粒由蛋白质和dna

组成,真核生物的线型染色体都存在端粒。端粒dna不存

在蛋白质编码基因,端粒基本由六核苷酸核心重复单位

(111aggg)组成,其中有的重复单位存在变异,重复序列问

亦存在一些插人序列。端粒虽然不存在功能基因,但端粒

起着稳固基因组、保护染色体末端、决定核内染色体定位作

用及调控体细胞复制作用l9 。由于端粒调控着体细胞

的分裂、复制,体细胞分裂、复制有一定复制生命周期,端粒

决定体细胞分裂次数,可以说是细胞分裂的“生物钟”,因为

端粒不能进行半保留复制,其复制依赖于端粒酶的存在。

大部分体细胞不存在端粒酶,体细胞每分裂一次,端粒就丢

失一段,随着细胞分裂而不断缩短,因而端粒的长度反映细

胞复制历史。也可以说端粒长度随着个体的年龄变化而缩

短,反映生物个体的年龄变化。而端粒长度的变化不受体

法律与医学杂志20__年第1o卷(第1期)

外因素的影响。细胞每分裂一次,不同的细胞缩短的长度

不同,因此端粒长度可以作为推断年龄的一个理想标

记[1卜15]。

端粒长度的检测方法目前有trf(末端限制性片段

法)、fish(荧光原位杂交法)、 a(杂交保护法)等。这些

方法检测都是46条染色体端粒的平均长度,而不同染色体

的端粒长度存在差别,以及同一染色体的两个端粒亦存在

差别[16]。通过检测平均长度而推测年龄,误差较大。如果

能准确检测一个端粒的长度,推测年龄准确性将大大提高。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及相关技术的发展,用

分子生物学方法可以准确推测个体的年龄。

参考文献

[1]mornstad h,pfeiffer h,teivens a.estimate of dental age using

hplc——technique to determine the degree of aspartic acid racem—

ization.j forensic sic,1994,39(6):1425~1431

[2]ohtani s,yarnamoto k.ag e estimation using racemization of

amino acid in human dentin.j forensic sci,1991,36(3):792~

800.

13]ohtani s,yarnamoto k.estima tion of age from a tooth by means

of racemization of an amino acid.especially aspartic acid—compari—

sonof enamal and dentin.j forensic sci,1992,37(4):1061~

1067.

[4]carolan va,gardner mlg,liuy d,et a1.some considerations

reg arding the using of~nino acid racemization in human dentine 8s

a indicator of age of death.j forensic sic,1997,40(1):l0~l6.

15]pilina,cabalar,pudilf,eta1.the use ofthed一,l—aspartic

ratio in decalcified collagen from human dentin as an estima tion of

humanage.j forensicsic,200l,46(5):1228~1231.

【6]hamilton ml,remmen i-iv,drake ja,et al oxidatine

damage to dna increase with age.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__。98(18):10469~10474.

· 41 ·

[7]nakae d,arai h,kishida h,et al,age and organ dependent

spent aneous generation of nuclear 8 一hydroxydeoxyguanosine in

ma le fisher 344 rats.lab invest,20__。80:249~ 261.

[8]mihowa 0,arai t,hirano m,et a1.mmh/oggz gene inactivation

results in accumulation of 8 一hydrodeoxyguan ine in mice. proc

natl acad sei usa,20__.97(8):4156~4161.

[9]hodes rj.telomere lenght,aging,and somatic cell turnover.j

exp med,1999,190(2):153~156.

1 10]patel pk,koti asr,hosur rv.nmr studies on truncated se—

quences of human telomeric dna:obeservation of a novel atetrad,

nucleic acid res,1999.27:3836~3843.

[1 1]frenck rw ,blakbum eh,shannon km .the rato of telomere

squencelossin human leukocytes varies withage.procnatlaead

sci usa.1998,95(10):5607~5610.

[12]sediw jm.can ends justify the meltrls:telomeres and the mecha—

nisma of replicative senescence and immortalization in mammalian

cells.proc natl acad sci usa.1998。95(16):9o78~9081

l13 jsurralles j,i-lande mp,marcos r,et a1.accelerated telomere

shortening in the human inactive x chrom e.am j hum

genet,1999.65:1617~ 1622.

__ jfinch cf,tanzi re.genetics of aging .sci,1997,278:407~

4l1.

[15]slagboom pe,droog s,boomsina d1.ge netics determination of

telomere size in humans:a twin study of three age groups am j

hum ge net,1994,55;876~882.

[16]la nsdorp pm ,verwoerd np,van de rijke fm,et a1.hetem—

geneity in telomere length of human chromosomes hum mol

ge net,1996,5:685~691.

(收稿:2o02一l1—06)

上一篇:自然课的生物实验 下一篇:雄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