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高一历史教学现状的思考

时间:2022-06-06 07:12:25

关于农村高一历史教学现状的思考

摘 要: 本文力求探索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农村高一历史教学出现的一些问题及处理途径,包括如何端正学生学习历史的态度,课堂教学要怎样运用历史素材引导学生学习,以及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历史课外自学等。

关键词: 高一历史教学 态度 素材 自学

现在的中学历史教学改革正处在深入发展的阶段,广大的农村中学历史教学也有了可喜的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都在不断更新,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在逐渐提高。可是,许多学生从初三升到高一,也出现了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要改变高一学生对待历史的态度,使得学生“要学”

在整个初中阶段,历史课在所学科目中一直处于一种从属地位。在不少农村初中,历史课课时少,教学任务重,许多科任老师也非科班出身,多采取灌输法。这些都使得学生觉得历史课没有意思。随着现在的信息网络越来越发达,影视娱乐技术日新月异,不少高一学生认为历史到处都可以学,不一定要在课堂上、教材中才能学到。这些学生往往对当前的高考形势不了解,在课堂上不愿认真听讲,不积极配合科任老师进行知识和思维的训练,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这些错误的认识和做法在农村高一学生中盛行。学生对历史是如此态度,当然不会对历史产生热情。

(一)学校和老师要重视历史教学。

现在多数农村高一每周只有一到二节历史课,历史课没有早读,学习资料太少,这些都说明学校没有真正重视历史课。学校都不把历史作为教学中的主科,难怪学生对这一科不重视。由于社会和上级部门往往以考试成绩衡量学校的教学质量,因而学校也以考试成绩来评价教师的工作,使得不少教师只注重历史知识的讲解,忽视技能的培养,忽视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研究,照本宣科,使历史课堂变得呆板、乏味。学生成为历史知识的被动接受体。在这样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仅仅是知识的简单传递工具与机械接受容器而已,自然忽视历史课。

(二)提高学生对历史课重要性的认识。

1.使学生明白学习历史是为了以后升学和发展的需要。科任老师要引导学生转变以前的不良看法,真正走上努力学习历史的轨道。科任老师要和学生讲清楚,到了高中,哪一科都是主科,历史当然也不再是他们心目中的所谓副科、次科,一定要作为主科来看待。要让学生认识到,高一是高中三年打好基础最关键的一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从高中一开始就让学生明确目标,面向未来,树立科学学习的理念。

2.使学生明白历史是很一门很“有用”的社会科学。历史学有多种社会功能,如:(1)资政功能。古人十分重视史学的致用功能。唐太宗讲过“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的千年古训。司马光写《资治通鉴》是为了“有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政治目的。也讲过,“如果没有革命的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1],足见历史对一代伟人的影响之大。(2)教育功能。历史学能给人们以巨大的教育,它包括社会发展规律与前途教育、伦理道德教育、民族关系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社会主义教育等。(3)提高文化素质的功能。当今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是高素质的通用型人才。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竞争日趋激烈,知识单一型人才将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需要。而通过学习和研究历史,人们的历史意识、历史思维和历史方法得以提高,从而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养和历史认同感。恩格斯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2]。可以这样说,无论一个人将来进行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研究,丢开历史其结果都是不堪设想的。

二、充分利用各种素材活跃历史课堂,使高一学生“爱学”

课堂教学是传授历史知识、感受历史的中心环节。由于办学条件的限制,以及历史教师一贯的教学思维定势,现在的农村中学历史教学还是摆脱不了以老师为中心的单调教学模式。在新一轮的教改中,要发挥老师的重要引导作用,更要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踏上高中阶段,学生在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等方面都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再以传统的教育方式那样去面对这样一群孩子,历史科任老师必须根据高一学生好奇而有一定新想法的心理特点,充分利用各种教学素材,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历史学习轨道。所以,教师必须摆脱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在教改中使历史课堂走向新生。张廷凯在《我国课程改革的理论走向和实践问题(上)》讲道:“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学习内容和方式的改变,要从寄予教科书的学习,到寄予教学资源的学习,以前那种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把刷,一本书,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已成为落后的一种旧模式,现在要寄予信息资源,寄予更广阔的学习空间。”[3]

(一)适当使用多媒体进行历史教学。

传统教学方法已经无法适应现今高一历史教学的需要。单靠老师在课堂上“吊嗓子”,再能说会道的教师也会使学生产生听觉上的疲劳。而多媒体课以它独特的优势越来越受高一学生的欢迎。多媒体容量大、形式新,它能把抽象的语言文字所描写的具体事物用声光影等多种功能相结合的方法,形象地展示出来,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变枯燥为生动,变静态为动态,富于感染力,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历史老师要熟练掌握多媒体教学的技巧,并经常应用到历史课堂的教学中去,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增强历史课的吸引力。如在教《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一课时,我先播放“康熙帝接见外国使团”电影片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接着指出,康熙帝高高在上的态度,说明了清朝皇帝在当时有至高无上的权力,随后播出了明太祖、明成祖、康熙帝、雍正帝四位皇帝的图像,并要求学生分成四组,各代表一位皇帝,宣布他们强化王权的措施。同学们查阅课本和相关的材料,并展开了热烈讨论,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地图、幻灯片、课文素材等材料进行教学。

这些材料能刺激学生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在现在的新教材中,文字材料、图片资料比较丰富,对理解课文内容、拓展学生的视野大有帮助,因而科任老师要充分利用,适当引导,使学生在思考和讨论时从多方面感受历史的魅力和其对现代社会的指导意义。

三、引导高一学生展开历史自学,使学生“善学”

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高一学生经过初中的三年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分析能力,完全可以展开历史自学,真正把历史知识学到手,做到为我所用。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全面推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已是时代的必然。

(一)要改变高一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等、靠、要”的观念,增强其学习的自主性和科学性。

高一的农村学生普遍存在着一种在学习上的被动状态,若科任老师不叫他们去预习去看书去思考去做作业,学生就对历史无动于衷,从而存在对科任老师的依赖性。究其原因,就是一直以来学生的惯性思维在作怪,他们并不认为开动脑筋去努力探索就会有什么更大的学习效果和其它的“好处”。科任老师必须使学生认识到,大脑通过不断的训练,可以变得越来越聪明。一旦树立这种观念,他们就会大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就会自觉地、主动地学习,也就能使头脑变得更聪明。

(二)要培养高一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高一阶段普遍存在着这种现象,学生上课的时候跟着老师的思路走,没有老师来上课了就在教室里自由发挥,整个课室乱哄哄的,有多少学生在独立思考问题呢?因此,保持安静的教室环境是让学生独立思考的前提。只有在学习过程中和课后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参与历史学习,才会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也才能为其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通过自己的思考而理解学习内容的体验,可以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快乐感。对于学生在课堂上或者课后的提问,历史老师应该积极加以鼓励和引导,给学生的思考自主性以最大的支持和鼓励。这样有利于高一学生逐渐学会独立思考,提高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并做到联系现实,有所突破和创新,回归思想上的自我。

(三)努力引导高一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一些农村的孩子普遍存在着一种看法,认为历史是一门记忆的学科,所谓“记记记,历史的法宝”。在他们看来,只有理科才要开动脑筋去思考,历史是不要动脑筋的。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更新观念,告诉学生历史其实是一门思维性很强的学科,素有“文科中的数学”之称,且历史有着更加具体和实用的特点,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历史是一门培养思维能力的学科,从而改变学习历史的不良方法、习惯,养成科学的方法、习惯;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维;课后及时消化,加强训练;考前系统复习,加深理解。对于学有余力或对历史感兴趣的学生,可以介绍他们看一些历史的专业网站,组织他们开展历史专题研究兴趣小组活动或历史野外考察活动等,给他们提供更广阔的历史学习探究的空间。

高一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阶段,只有激起农村孩子学习历史的欲望,开动他们的脑筋,在历史教学中想尽一切办法活跃他们的思维,才能使他们学有所获,最大限度地发挥历史课的人文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3.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122.

[3]张廷凯.我国课程改革的理论走向和实践问题(上).无锡教育,2002,(4).

上一篇:以情暖心,以情激人,以情育人 下一篇:基于高职听障生的教学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