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当下习字教学弊病及其应对策略

时间:2022-06-06 07:05:59

谈当下习字教学弊病及其应对策略

【摘 要】写字教学应当指导学生写一手符合楷书规范的汉字,并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然而,学生的习字现状却令人担忧:执笔问题、字法问题、章法问题在语文教学中尚未引起足够重视,执笔随意化、笔画线条化、章法机械化是部分乃至多数学生的书写常态。针对这三方面问题,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确立执笔、字法、章法这三个基本法度。

【关键词】习字教学法度一、执笔

凡有所成的书家对执笔法都是很讲究的。坡强调“要使虚而宽”,欧阳询认为“执笔虚拳直腕,指实掌虚”,有的书法名家甚至把执笔视为枕中之秘,不传他人,由此可见执笔很重要,对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笔者认为,传授执笔方法,要处理好以下几层关系:

1.稳定与灵活。

执笔之法,首先求稳定,其次求灵活,“稳定”要求学生能在笔身上找到最佳着力处,写字时把握得住,控制得好;“灵活”则要求写字时能自如收放,自在腾挪,两者貌似互相矛盾,实际是可以相互统一的。笔者通过长期摸索,将这两者统一在一首三指执笔歌中:

肚子对肚子夹住笔杆子笔杆爱面子侧靠大个子

2.意到与形到。

执笔指导不能过分要求精细,对于存在执笔问题的学生来说,纠正到位很难,要求过高很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开始应该允许孩子们“模糊到位”或者“基本到位”,之后循序渐进,重“意到”而非“形到”,应该把重点放在找准着力处上,可以允许握笔的高度、角度不够到位,慢慢来。每个人的手型不同,执笔姿势也会有细微差别,刻意追求与别人绝对相同的姿势是不妥的。

3.生本与师本。

纠正错误的执笔姿势是持久仗,在这个过程中,错误的反复不可避免,指导时最忌一个“急”字。有些教师、家长希望纠错能一步到位,提出了所谓“肌肉记忆”和“不改就骂”的方法,试图通过高强度练习形成手部肌肉记忆,或者以批评代替教育,这些方法以教师和家长为本,不考虑孩子的情绪和感受,有百害而无一利。应该认识到:养成良好执笔习惯是一个不断取得进步、战胜自我的过程,一个充满正能量的过程,指导应该以生为本。

二、字法

王羲之说:“若平直相似,状若算子,上下方整,前后平齐,便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当代书法家杨谔在其《书法问答》一书中说:“美需生动,需有趣味。”书写时应该把注意力由整齐划一转移到自然生动上。在笔画与构字的指导中,应当注意到这一点。

1.意象与技法相融合。

文字来自于生活,是意象的符号化产物,汉字和它代表的事物之间不仅有意义上的联系,并且在形象、线条,乃至神韵上也有相通之处。我在教学中作了如下尝试:以竹子、冰凌、梳子来表现竖的笔意,垂露竖似竹中一节,悬针竖似悬于屋檐的冰凌,这些熟悉的意象生动阐释了两种竖的挺拔、行笔的变化和形状的差别。事实上,基础笔画都具有“写意”特点,指导学生借助熟悉的事物构建笔画概念,就抓住了它们的特质:竖有竹子的挺拔,横有地平线的稳重,折有躯体关节的骨感。

构字指导也是这样,“心”与侧卧的佛像有神似之处,“土”与打坐的和尚有神似之处,“田”可以借鉴苹果的样子……文字即图画,文字即生活,留心观察,我们熟悉的事物身上必然隐藏着构字的方法,将它们与字相联系,便可以把各类汉字的字势表现清楚。引导学生去发现、领悟,便能事半功倍地将各类构字特点体悟得当。

2.得形与得法不偏废。

所有的体悟与感受要深刻、牢固,必须经历刻苦练习。在初学者掌握了笔画的书写技法、了解了构字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更应追求得法。“学而不思则罔”,观察与思考是灵感的源泉,得法,就是要学会读帖。我进行了这样的尝试:

师:横画有很多种样子,在不同的位置,它的样子也不同。

师:(点击出示)小朋友,你能发现这个“二”字中的横画有什么特别的吗?

生观察。

生:上边一横短,下边一横长。

师:是的,有大有小才好看。

生:两个横都在竖中线上。

师:是吗?我理解你的意思,但说法不对。

生:竖中线穿过这两个横。

师:对,不光是穿过,仔细看,左右两边还差不多大呢。这样写使整个字在格子里左右平衡,看上去很稳。

生:老师,我发现这两个横和横中线的距离差不多。

师:你很会观察,两横和横中线保持差不多的距离,使整个字处在格子的中心,位置刚刚好。

师:当我们写字的时候,首先要做的就是像这样把字帖看明白,它是写好字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本领,叫读帖。我们读帖,一要观察笔画怎样写,二要观察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这两样做好了,就把字贴读透了。

教习字就要教读帖,领会笔法,而不只是照着样子写。得法然后用法,把学得的技法运用到平时的书写中去。

3.活泼与稳重相协调。

我们审视学生作业的眼光,不是艺术眼光,是大众审美的眼光,一般来说,学生作业的审美标准,是活泼与稳重的妥协。活泼说的是有规律有技巧的舒展,稳重不等于平整,而是“气沉丹田,立地生根”。

三、章法

一些学生为了追求整齐,用尺量着写字,把字写成了一条条平底的字列,有些笔画为了迎合整齐的需要,硬生生拐了弯。书法家杨谔在《书法问答》中说:章法布局有什么诀窍?八个字:虚实有致,重心稳定。四平八稳、整齐划一、稳而不险的章法不是好章法,险而稳的章法才是好章法。如果我们满足于“整整齐齐的就好”,不仅笔画没有什么变化,布局安排也不合理。怎样指导学生章法,我从以下两个维度出发作文章:

1.自在与法度同起舞。

自在是把字写得舒展和放松,法度是对每个字的适度约束和限制,字的大小有限制,笔画的舒展程度也有限制。一般情况下,年级越高,学生会把字写得越“挤”,显得很局促,对于这样的情况我作了如下指导:

师:同学们,这些字和我们平时写的有什么不同?

生:写得很空。

师:对,是空得比较多。

生:看上去很舒服。

师:想想为什么这么舒服呢?

生:因为字和字之间距离比较大,所以会有这种感觉。

师:同学们想,平时我们写的字和它相比有什么需要改进的?

生:可以写得松快一点。

生:每个字大小要差不多。

生:最重要的是保持距离。

师:好一个“保持距离”,距离产生美,写字也一样,字和字保持合适的距离,写出来的效果就美。

此案例中,我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体会了“收”与“放”的关系,领悟了字与字之间“保持距离”是必要的。一切美都是平衡的,在这里,就是自由与约束的平衡。

2.险峻与平稳相兼容。

我提倡学生在平时书写时“艺术”一点,不必那么拘谨。可以把悬针竖写长一点,把长横写成欢快的地平线,试着写出更加险峻的字,体会习字乐趣。

我指导学生在扇面上写作品,并通过班级习字之星的评比,鼓励学生写书法作品。到目前为止,已有多位学生的作品发表了。我常跟学生说:吃正餐,也要吃野餐,只有在多种形式的习字实践中,书写的体验才能完整和丰满。作品书写和作业书写互补,将书法创作的险峻和作业书写的平稳相互兼容,才能真正写好字。

方寸间自有法度,习字之妙处在两点,一个是“法”,一个是“道”,法是长期练习积累的,而道则需要领悟,一个讲究技术,一个讲究思悟,两者缺一不可。我们的孩子如若能循道得法,则必能在习字中得以精进,成字,成美,亦成人。■

【参考文献】

[1]杨谔.书法问答[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6.

注:本文获2013年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一等奖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市实验小学,苏州大学2013文学院在职教育硕士班)

上一篇:“提取”植物的“有效成分” 下一篇:“气候类型判读”图示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