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中黑白色彩的艺术功能探析

时间:2022-06-06 03:45:07

彩中黑白色彩的艺术功能探析

[摘 要] 电影从诞生之日起,就注定了其具有科学物质的属性,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影历经了从黑白色到彩色的发展过程,而今天,当彩色影像早已是一门普及的电影拍摄技术时,在彩中融入黑白色彩,不但能够让观众获得别样的审美体验,而且使影片时间和空间的切换、人物形象的内心变化、影片风格的形成和对比效果的突出等,都获得了积极的推动。本文即是对彩中黑白色彩的艺术功能进行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 彩;黑白色彩;功能分析

一、表现时间和空间的转换

当电影对生活进行反应时,必然要将生活中的真实色彩进行还原,这种真实色彩被称为客观色彩。同样,为了使影片的色彩感更加真实,在一些历史、回忆的桥段和画面中,导演往往会采用黑白色彩的方式,从而获得一种对比的效果,表现出时间和空间的切换。一般来说,现实和现代生活用彩色表现,历史和回忆生活用黑白色来表现,但是也有不少导演另辟蹊径,将其进行反运用,使这种对比的效果更加强烈,从而使电影主题得到完美的表达。如1972年苏联拍摄的影片《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被誉为是黑白色运用的典范作品。其讲述的是二战时期,一位苏联少女在军官的带领下英勇抗战,最终壮烈牺牲的故事。影片一开始,女主人公站在湖边,望着平静的湖面,展开了自己的思绪,这时候音乐响起,画面中出现了不规则的红块,并最终把整个屏幕填满,当音乐渐渐结束时,红色也逐渐地褪去,彩色画面变为了黑白色。导演在这里用红色代表胜利和美好,用黑白色代表沉重和回忆,影片变为黑白色,也就意味着对战争回忆的开始,用这种对比的手法来带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反差和心理触动。

又如张艺谋于1999年拍摄的《我的父亲母亲》,该部影片又一次展现出了张艺谋对色彩深刻的理解能力和高超的驾驭能力。作品主要讲述的是父亲母亲初恋和父亲去世的场景,包含两大部分和两条线索。对父亲母亲初恋场景的描述,属于回忆部分。父亲的去世和葬礼则属于现实部分。如果想利用黑白影像的方式进行处理,常规的处理方式是回忆部分用黑白色,现实部分用彩色。但是张艺谋却对其进行了反运用。用油画般的唯美色彩表现出了母亲对初恋的回忆。而现实中让人沉重的葬礼却使用了黑白影像。对此张艺谋解释说:“关于电影中的黑白色运用,从来都没有严格的规定和程式,而是一种导演的主观处理。因为电影本身经历了从黑白到彩色的发展过程,由此给人们带来的程式化概念就是,似乎回忆部分就一定是黑白色的。但是这部作品中,现实是一个令人悲伤的葬礼,而且是一个下着雪的冬天,使用黑白色更能够表现出这种萧瑟和悲伤的气氛。而回忆部分则是美好和甜蜜的,所以对其进行了反运用”。当影片开始回忆的时候,我们看到了母亲那大红色的棉袄和金黄色的麦田,一幅幅鲜活亮丽的画面呈现在了观众面前。影片最后在母亲的彩色形象中结束,给人留下了无尽的回味。黑白色和彩色之间这种行云流水般的时间和空间切换,不但给观众带来了耳目一新的审美感受,而且使得影片的主题和内涵得到了深层次的表达。

二、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变化

色彩是和人物的内心变化息息相关的,这一点正逐渐为一些导演所认知,并予以十分恰当的运用。如德国影片《柏林苍穹下》,讲述的是一个天使和凡人相爱的故事。天使丹米尔作为柏林的守护者,每天在柏林城里游荡,默默注视着人们的举动,体会着人们的生活,但是因为只有其他天使才能够看到自己,所以他并不能和人们交流。马戏团扮演天使的女演员马瑞安,因为马戏团的即将解散而陷入了苦恼,这让天使丹米尔十分同情,于是他决定化身为凡人,来帮助马瑞安。在天使的眼中,人类的世界是黑白色的,所以在丹米尔的眼中,柏林城到处是灰白色的,二战之后的断壁残垣让这个城市破败不堪。但是当他成为凡人的时候,画面突然变为了彩色,这种巨大的变化让丹米尔始料未及,他十分沉醉地享受着这种丰富多彩的感觉,像是在黑暗中生活了太久而突然见到了阳光。可以看出,这样的色彩转变是和人物的内心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当丹米尔是天使的时候,他的世界是黑白色的,全然不知真实生活的色彩。而当他变为凡人之后,他的世界一下子丰富多彩起来,不单单是视觉上,还因为和马瑞安的相爱,获得了一种美妙和幸福的感受,从此他将不再是孤身一人。导演用天使眼中和心中的色彩变化,表现除了影片的主旨和内涵,那就是对战后人类美好生活的渴望。

又如美国电影《天生杀人狂》,主人公米基和麦勒丽,这两个在暴力家庭中长大的年轻人,在合伙杀死了麦勒丽的父母之后亡命天涯。两个人在逃亡的路上大开杀戒,由于电视的连续炒作,两个人居然成为公众人物,甚至成为一些年轻人的偶像。在被警方抓获之后,两人趁记者采访的时候,又一次逃出了监狱。该片中大量使用了彩色和黑白色彩交替的手法。当两位主人公进行回忆的时候,画面都是黑白色的,一方面表现出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受的苦难,另一方面也暗示了两个人的黑白不分,使很多无辜的人受到伤害。该片的导演深刻领悟到,电影色彩是一种动态的色彩,不仅能够对人物形象进行刻画,更为重要的是能够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利用黑色和彩色之间的多次、迅速的切换,将两个人那种病态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

三、形成强烈的风格化效果

当今电影艺术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电影之间的激烈竞争,获得更加理想的票房收入,是电影创作的一个重要目的,也是评价电影水平的重要标准。很多时候,导演或制片方会特意选择黑白色彩的方式,来获得一种新奇的审美效果,满足观众越来越高的审美需要,同时呈现出一种强烈的风格化特征。如2005年的美国影片《晚安,好运》,该片全部采用了黑白色的方式,以黑白片和新闻报道的方式,再现了新闻主持人和参议员之间的对抗和斗争。因为影片在内容上涉及美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新闻,所以导演毫不犹豫使用了全部黑白色。既能够对当时的时代进行复现,又能够体现出影片的主题,即真实和谎言的较量,从而使影片的艺术风格十分鲜明,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01年,科恩兄弟拍摄了《缺席的人》,曾经制作出彩色和黑白色两个不同的版本。兄弟二人表示,其实黑白色版本才是他们心中的理想版本,因为影片讲述的是20世纪中叶的故事,采用黑白影像,能够帮助观众更快地找到那个时代的感觉,而这种感觉是彩色影像所捕捉不到的。而且采用黑白影像,能够把观众的注意力更好地集中于电影本身,排除了缤纷色彩的干扰,更好地体会导演的创作思路,这种层次分明、光色对比突出的黑白风格,是和影片主题完美契合在一起的,让影片以黑白风格而独树一帜。2005年的法国影片《复活》,则是利用现代高科技技术对黑白色彩进行了加工。在前期制作中,利用动态捕捉的技术来拍摄演员的肢体动作。然后利用3D技术来构建环境和场景,后期的制作中,再将灰色过滤掉,只留下黑白色,从而获得更加鲜明的黑白色对比效果,同时呈现出一种阴冷和神秘的风格。整个故事几乎是在一个黑暗的城市中完成的,因为全部是黑白色调,观众对人物形象的分辨方法是利用光线的照射,而且没有了灰色作为过渡,所以黑白色的交替十分生硬,观众更像是一个在暗处窥探的人。这种单纯的黑白色影像不但和人们的现实生活差距巨大,即便是与传统的黑白影片相比,也因为灰色的缺少,而显得更加另类。这里对黑白色的单纯使用,其实是导演对客观物象提炼的结果,从而使影片的风格更加突出,获得了一种标新立异的艺术效果。

四、和彩色形成鲜明的对比

黑白色彩在影片中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和彩色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使作品的主题和内涵得到充分的表达。如《杀死比尔》《甘地传》《张思德》等影片,都利用两种色彩的对比获得了突出的艺术效果。而将这种对比发挥到极致的影片,当属斯皮尔伯格的大作《辛德勒的名单》,为了获得这种对比效果,他不惜把整个影片都设置为黑白色,就是为了实现最后和红色的对比。当德国商人辛德勒正打算借战争的机会大发一笔横财的时候,他早已德国人对犹太人的屠杀而司空见惯。直到有一天,他看到了一个在屠杀中幸免于难的小女孩儿,她穿着红色的衣服,穿过凌乱的街道,爬到了一个楼顶,试图通过捂住双耳来避开外面这个屠杀的世界。正是这一抹红色,让辛德勒的内心瞬间受到了极大的触动,彻底激发起了他内心的怜悯和正义,并开始从一个唯利是图的商人转变为一个民族的拯救者。在影片临近尾声的时候,在一辆装满了犹太人的尸体的卡车上,我们又看到了那个红色的身影,激发起了观众内心无尽的哀伤。红色不但完成了故事发展的转折,更实用对比的方式,象征着正义和邪恶,生存和死亡,鲜血和希望。或许战争的悲痛可能会在若干年之后慢慢淡去,但是那一抹红色却永存于人们的心中。斯皮尔伯格后来表示,唯有利用这个巨大的反差,才能够激发起人们对人性的深刻思考,而这一目就在这种黑白色和红色的对比中巧妙地实现了。

综上所述,虽然电影早已进入了彩色时代,黑白电影已经成为了过去式,但是一方面,在电影发展历史上,曾经有过黑白色彩的时代,这一历史存在给导演和观众都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另一方面,如今的黑白色彩,已经成为了电影创作的一个重要手段,多位导演都对其有着左右逢源的运用,使影片的形式和内涵都获得了质的提升。近年来,黑白色彩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呈现出的艺术效果也越来越多元化,其本身就是电影创作进步和发展的重要表现,可以说,黑白影像艺术书写了电影的过去,启发和推动了电影的今天,它还将影响电影的未来。可以预见,在彩占主流的时代里,黑白影像将会成为最具有独特魅力的色彩风暴。本文从黑白色彩构成的三要素谈起,就其所体现出的特殊艺术功能进行了分析,旨在能够对黑白色彩技术有更为深刻的认识,为更好地欣赏此类电影和电影色彩的研究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凤铸.中国当代广播电视文艺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

[2] 周安华.电影艺术理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3] 俞志达.中国电影市场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3(03).

[4] 尹鸿,詹庆生.2006中国电影产业备忘[R].2007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06.

[5] 周铁东.百年盛筵百道佳肴――美国电影学院评选出“百年百片”[J].电影艺术,1998(05).

[作者简介] 王艳玲(1979― ),女,河南商丘人,硕士,商丘师范学院现代艺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上一篇:影片《老人与海》的自然主义解读 下一篇:论电影主调色彩的审美表现力

文档上传者
热门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