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胶比对粉煤灰混凝土坍落度和抗压强度的影响

时间:2022-06-06 02:09:30

水胶比对粉煤灰混凝土坍落度和抗压强度的影响

摘 要:研究粉煤灰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质—坍落度、抗压强度随水胶比的变化规律,并对抗压强度曲线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1)坍落度与水胶比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呈波动变化,最大值为24mm,最小值为22mm;(2)粉煤灰混凝土7天的抗压强度最大值为55.4MPa,最小值为48.3MPa;而养护28天抗压强度最大值、最小值为62.3MPa、53.5MPa;(3)7天与28天的抗压强度值相差不大。

关键词:水胶比;粉煤灰混凝土;坍落度;抗压强度

1 引言

目前我国主要是火力发电,燃烧煤炭后,将产生大量的粉末状废弃物—粉煤灰,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排放量越来越大。将粉煤灰作为一种混凝土掺合料,减少水泥的使用量已广泛应用于农业等相关行业中。如何更加有效合理的利用粉煤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变废为宝,已成为同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高风岭、钱觉时等研究了不同掺量、不同品质的粉煤灰对混凝土强度、和易性等性能的影响,但没有考虑固定掺量粉煤灰,混凝土强度、坍落度等随水胶比的变化。本文主要研究粉煤灰掺量一定时,水胶比对粉煤灰混凝土的坍落度、强度等的影响,揭示坍落度、强度随水胶比的变化规律,为合理制备混凝土、提高混凝土的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2 实验

2.1 原材料

P.O 42.5普通硅酸盐水泥,水泥密度3.0g/cm3;泰安干河砂,最大粒径5mm,级配良好,堆积密度1668kg/m3;济南港沟碎石,最大粒径25mm,级配较差,堆积密度1550 kg/m3;济南黄台电厂Ⅰ级粉煤灰,密度2.5g/cm3。

2.2 配合比

通过掺加粉煤灰制备了四组工业废渣混凝土材料,粉煤灰约为水泥质量的16.6%。

2.3 实验方法

2.3.1 流动性能测试。采用标准坍落度桶,即上桶口圆心半径50mm,下桶口半径100mm,桶高为300mm。每次装填100mm,并围绕着外桶壁敲击,以使混凝土密实均匀,直至填满,最后清除桶口的多余混凝土。拔起坍落度桶,使混凝土自由下沉,测定起始高度与剩余高度的差值即为坍落度。

2.3.2 力学性能测试。试件为150mm的标准立方体,按照《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进行养护,达到7d和28d时,参考 GB17671-1999,测定抗压强度。

3 实验结果分析

3.1 坍落度分析

根据实验结构,坍落度最大值为24cm,对应的水胶比分别为0.32和0.36,最小值为22cm,对应的水胶比为0.30。粉煤灰坍落度—水胶比曲线可以明显的分为三个阶段,在仅考虑生产成本,应选择水胶比为0.36,此时粉煤灰混凝土有较好的流动性,且混凝土用量较少。

3.2 抗压强度分析

不同水灰比对粉煤灰混凝土7d、28d的抗压强度影响结果:粉煤灰混凝土的抗压强度随水胶比的增大而较小,近似线性关系。7d-28d粉煤灰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差值曲线分为两个阶段,当水胶比在0.30-0.32范围内变化时,强度差值曲线迅速减小且减小速率为-75,当水胶比从0.32以每次增加0.02的增量增大到0.36时,强度差值曲线变化较平缓且平均减小速率为-10,曲线趋于收敛,且出现明显的拐点。说明由于粉煤灰的添加,7d与28d粉煤灰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差值不大,即能迅速达到较高强度,利用工程的施工。

3.3 配合比回归性分析

由抗压强度随水胶比的变化曲线,对其进行回归分析,设所制备的粉煤灰混凝土7d和28d强度方程如下:

fc7=a1+b1(W/B) (1)

fc28=a2+b2(W/B)(2)

式中:a1、b1等均为系数,W为水的质量,B为水泥和粉煤灰的质量之和。

经计算可得:

b1=-113.0673; b2=-140.374

a1=88.91; a1=103.53

r1=-0.9837;r2=-0.9689

所以,所配制的粉煤灰混凝土的强度方程为:

fc7=88.91-113.0673(W/B)(3)

fc28=103.53-140.374(W/B)(4)

4 结论

4.1 坍落度与水胶比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呈波动变化,最大值为24mm,最小值为22mm;且坍落度随水胶比在0.32-0.34的变化曲线与0.34到0.36的变化曲线关于水胶比等于0.34的直线对称。

4.2 粉煤灰混凝土的7d、28d抗压强度在水胶比最小时取得最大值;在水胶比最大值时,取得最小值。

4.3 7d与28d的抗压强度值相差不大,最大差值仅为6.9MPa,在水胶比为0.30时取得,说明粉煤灰混凝土硬化较快,可以较早的达到预定强度。

参考文献

[1] 胡家国.电厂粉煤灰矿山充填胶凝机理研究及水化反应动力学特性[D].中南大学,2004.

[2] 吴建华.高强高性能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研究[D].重庆大学,2004.

[3] 钱觉时.粉煤粉特性与粉煤灰混凝土[M].科学出版社,2002.

[4] 高风岭.超细灰风选工艺及应用效果[J].粉煤灰综合利用,1998(1).

[5] 钱觉时,肖保怀,袁江等.粉煤灰—石灰—硫酸盐系统[J].新型建筑材料,1998(3).

作者简介:毛江培(1973- ),男,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新型建筑节能及其应用;秦志斌(1975- ),男,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工程施工与管理。

上一篇:浅析现浇空心楼板的施工工艺与技术 下一篇:混凝土搅拌质量影响因素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