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斑潜蝇消长特点与防治

时间:2022-06-05 06:33:48

美洲斑潜蝇liriomyza satirae Blanchard属双翅目潜蝇科, 是一种世界检疫性害虫。 原发生地为巴西。1993年首先在海南省发现,后在我国南方和北方多数省份传播开来。山西省于1994年6 月在运城首次发现为害棉花,接着多种蔬菜被害,其寄主植物多达40多种。1996年山西省只有运城、临汾、晋中确认已经传入,其他地市仍属非疫区。1997年该虫在全省普遍严重发生,地处长治市郊区也不例外,主要加害豆科、葫芦科、茄科蔬菜。受害植株除顶端3-4片新叶外, 全部叶片布满虫道,严重者叶片干枯引起整株死亡。为了摸清美洲斑潜蝇在当地发生消长情况,针对性地采取防治措施,我们近年来作了初步观察及防治试验。

1 识别

1.1 主要形态

成虫头部黄色,眼后眶黑色,外顶鬃着生处黑色,内顶鬃着生于黄色与黑色区域边缘;体长约2毫米, 翅长1.5毫米左右,中室小,M3+4脉末段为次末段长度的3倍。足基节、腿节黄色,胫节、跗节及爪淡黑褐色。幼虫初孵时米色半透明,后渐变成橙黄色,直至老熟,体长约3毫米。蛹椭圆形,腹面稍扁平,橙黄色。卵椭圆形,米色半透明。

1.2 为害状

美洲斑潜蝇的卵产于叶肉,幼虫孵化后即在叶表皮下取食为害,形成虫道,根据虫道的形状走向也可识别不同的种类。美洲斑潜蝇的虫道不沿叶脉伸展,每增一龄虫道加宽一次,共3龄,可按虫道宽度判断龄期。老熟幼虫所处虫道终端显著变宽。

2 发生消长与习性观察

2.1 分级标准与调查方法

美洲斑潜蝇的为害主要是虫道破坏了含叶绿体细胞,降低了植株的光合作用。根据虫道占叶面积的比例分为6级。用虫情指数表示为害程度。

O级:叶面无虫道。

1级:虫道占叶面积的10%以下。

2级:虫道占叶面积的10%至20%以下。

3级:虫道占叶面积的20%至30%以下。

4级:虫道占叶面积的30%至40%以下。

5级:虫道占叶面积的40%以上。

∑(级别值x本级叶片数)

虫情指数 = ─────────── x100

调查总叶片数x级别最高值

调查方法采用随机五点取样,每点各调查上中下10片叶。所得结果代入上述公式,计算虫情指数。

2.2 发生消长情况

根据有关资料指导,该虫在0 ℃条件下几周各虫态即可致死。因此推测当地露地越冬是不可能的。近年来迅速发展的节能温室,为该虫度过严冬提供了广阔的场所。据调查在温室内,春节前虽有为害但不严重。进入3月份,随着气温的升高,为害逐渐加重,直至 4月底5月初,温室开棚前达到高峰。5月至6月中旬,多数蔬菜刚移植不久,植被稀疏,气温湿度较低,这段时间该虫处于低峰,仅在宅院蔬菜上发生略多一些。6 月下旬开始普遍发生。7月和8月是全年的为害高峰,进入9月份,天气变凉,虫量明显下降。10月份成虫迁入温室过冬。由于该虫的各虫态历期较短,发生很不整齐,世代重叠。

2.3 习性观察

夏季上午8:00-11:00,下午15:00-18:00, 成虫活动较多,但其飞翔力不强,只作短距离飞行,而且较为迟钝,用手指缓缓靠近也不飞走。成虫羽化当天即可交尾,次日开始产卵,卵产于叶内,约3 天左右孵化。幼虫孵化后在叶上表皮下潜食为害,形成虫道,脱皮后进入二龄,虫道随之加宽。第三龄虫道又加宽一次,幼虫老熟前在虫道终端取食,故此处显得更宽。这时老熟幼虫咬破上表皮脱落至地面,在落叶下或土缝中化蛹;不能落入地面而被搁在叶表凹陷处的就在此化蛹。幼虫历期4-5天,蛹期9-10天。完成一个世代约需20天左右。

初步观察认为雨涝不利其生存繁殖,较干旱年份发生严重。

3 化学防治

3.1 材料与方法

3.1.1供试农药 克蛾宝(深圳产)、20 %快灵A乳油(江苏南通产)、25%快杀灵乳油(江苏大丰产)。

3.1.2试验方法 采用常量喷雾,药后2、4、6天摘取被害叶,室内剥查幼虫存活,计算死亡率即为防治效果。

3.2 试验结果

我们利用上述三种高效低毒农药做了防治试验,其结果列表如下:

化学防治药效统计

美洲斑潜蝇虽然是以潜叶取食为害,但是上述三咱药剂都可以渗透入叶内,起到毒杀作用,施药后次日效果达到87%以上,第四天上升至95%以上,第六天药效开始下降。其原因有二:一是药剂本身效力减低;二是害虫世代重叠,新的幼虫不断补充。因此在生产中防治美洲斑潜蝇必须连续防治2-3次,每次间隔6-7天,方可达到控制为害的目的。

上一篇:小麦栽培管理中常见问题分析 下一篇:德江县大量元素水溶肥料白菜肥效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