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卫十二景”诗歌论析

时间:2022-06-05 06:25:07

“中卫十二景”诗歌论析

摘 要:明清以来,中卫有十景、十二景之说。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滇人黄恩锡任中卫知县时,将十景增改为中卫十二景。就诗歌方面,十二景以其独特景色承载了中卫地区与众不同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中卫十二景 清代文学 宁夏文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宁夏大学国家级创新训练项目(项目编号:131074914)“宁夏清代诗歌研究”的成果

一、“中卫十二景”溯源

明清以来,各地“八景文化”繁荣。清代的宁夏,有宁夏八景、灵武八景等。在“八景文化”的影响下,作为八景文化产物之一,围绕中卫“八景”书写的诗歌获得了一定繁荣发展的机会。

中卫明清以来有十景、十二景之说。“十景”据明代无名《十诗》,分别为暖泉春涨、羚羊夕照、黄河晓渡、鸣沙过雁、芦沟烟雨、石空灯火、石渠流水、黑山晴雪、红崖秋风、槽湖春波。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滇人黄恩锡任中卫知县时,为推动中卫地方文化发展,将旧十景增改为新十二景。黄恩锡作《中卫各景考并序》①211云:“旧有十景,以今考之……而无名《十诗》,亦未足以尽表章而发明之,且志成于前明万历间,其青铜、牛首胜迹,皆未入中邑舆图……大抵古文诗歌,此地旧无讲习,是亦风气之有待而开也。”可见原因是成书于明代万历间的《朔方志》所载十景,因时地变迁,有的景致已经消失(如槽湖春波),有的景致已不可考(如羚羊夕照、红崖秋风);部分景致未增入(如牛首慈云、青铜禹迹),因此没有得到“阐扬”。他意识到,作为中卫长官,有责任为光大“宇宙山川灵秀之气”做一些工作。值得注意的是,黄恩锡还指出,通过增减景致,推进当地诗文繁荣,使诗文同山川草木“咸被其光”。这就是新十二景产生的缘由。十二景为青铜禹迹、河津雁字、香岩登览、星渠柳翠、羚羊松风、官桥新水、牛首慈云、黄河泛舟、石空灯火、暖泉春涨、黑山晴雪、炭山夜照。自十二景确定后,文人吟哦十二景的诗歌颇多,先有左琳《中卫十二景》叙述黄恩锡增改十二景的经过,后相继有文人围绕十二景吟咏。左诗大致描绘了塞上风景,并整体歌颂了十二景山水之美。

二、清代“中卫十二景”之内涵探析

“中卫十二景”诗歌吟咏体现了宁夏地方山水文化丰富的内涵。下面通过诗歌对其内涵稍作探析。

青铜禹迹。文人吟咏峡口诗歌多写峡口、骇湍之险恶,并以歌颂神禹为主,显示出以民间神话为核心的文化源头对文化本身的深远影响。青铜峡位于宁夏牛首山西北岸,旧时又称峡口,大河贯流其间,两侧峭立峡口山,素有神禹巨斧导河成峡的神话。又因峭壁凝辉呈青铜色,故名。诗歌中杨芳灿、侯士骧、周为汉三贤的“倡和韵”诗,极写峡口之险恶形势,通过百塔寺的视角体现出诗人的禅佛观念。青铜峡有百八塔寺、禹祠等人文景观。杨芳灿亦有碑文《峡口禹庙碑》。②十二景之一的青铜禹迹和灵州八景之一的青峡晓映,都与青铜峡有关。罗元琦的诗歌《青铜禹迹》:“河流九曲汇青铜,峭壁凝晖夕照红。疏凿传闻留禹迹,安澜千载庆朝宗。”诗歌歌咏大禹治水之功。吴复安的同名诗,蕴涵青铜峡丰富的神话韵味,而且“古塔排峦云作阵,长河入峡浪翻空”一句既写出了一百零八塔的神秘气息,又写了黄河之气势,二者相得益彰,好似仙境。

河津雁字。明代无名诗《鸣沙过雁》描绘朔塞晴冷的寒秋中,斜阳悬垂天际,呼啸的急风卷扫秋沙漫天飞舞。诗人站立在历代边关军事要地的黄河岸边,身临河外的萧瑟气象,微寒的西风侵袭着身体,还不时听到几声清脆的雁鸣。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诗人自然联想起历代兵家必争的关塞和征人、使者艰苦的军旅生活,自然流露出诗人的悲悯情韵。其诗为:“秋成河外锁斜晖,风卷晴沙拂地飞。过雁数声清堕玉,征人何处问寒衣。”黄恩锡更为“河津雁字”。张淦的《河津雁字》观察细微,以拟人化的手法生动描绘了一幅“寒秋雁阵图”。

香岩登览。如方张登、宋楫同名诗《香岩登览》,诗的共同点在于都表现了一点佛理的成分,而且抒写灵活、自然。此景位于中卫香山,山巅有香岩寺。历来佛家喜好幽静山水作为修行的好去处,这源于佛旨以清净为本,而幽静山水具有远离俗世的特点,故山水愈清幽愈能吸引僧人“幽栖苦行”。方诗写出寒秋中的香山,山势之高;风物氤氲,暗喻香火旺盛。又有宋诗:“边城古刹势崔嵬,竟日登临未拟回。俯视河山收眼界,恍疑身在雨花台。”在此清幽的环境中,更有古刹香岩寺点缀,站在香岩山上,嗅着古寺檀香,向下俯瞰,喧尘世界,往来尽匆匆;山河气象,茫茫烟霭,顿有脱尘出世之感。故诗人有“恍疑身在雨花台”的吟咏。同是《香岩登览》,前一首重在表现山势,后一首重在抒写性情,各有特色。

星渠柳翠。星渠即七星渠,自明代开始不断修缮,《道光续修中卫县志》有明代谭性敏《改修七星渠碑记》、清《纽公恩德碑记》、黄恩锡《改建冯城沟环洞碑记》、郑元吉《续修七星渠碑记》记载。罗元琦诗《星渠柳翠》:“垂杨垂柳倚平潴,拂水拖烟翠裾。梅雨乍添新涨满,踏青人上七星渠。”塞上开春时节,旧寒未消,尚有微冷。烟笼新春,柳条新绿,故是踏青游玩胜景。更星渠惠泽万家,每一个游此胜景的性情文人能无所感乎?

羚羊松风。涉及“羚羊松风”的诗歌内涵与宁夏雄浑风格大相径庭,呈现出鲜明的文人色彩。黄恩锡实地考察后始改为“羚羊松风”。杨士美《羚羊松风》:“羚羊旧映夕阳时,此日龙鳞别有姿。虎啸山门嗔送客,西来意在最高枝。”羚羊山独有的一棵松树随风呼啸,松涛迭韵随着山寺钟声起伏,满目幽景,别是一翻轻松与惬意。这种惬意诗人们多从禅悟的角度抒发出来。任君鳌、尹光宗同名诗《羚羊松风》,均围绕一景之特点从不同的侧面展开描绘。

官桥新水。相关诗歌与明清重视宁夏水利建设息息相关,以文学的角度向后人展示了水渠修建给百姓带来的丰收喜悦和众民对龙神信仰的虔诚。明代无名诗《石渠流水》:“渴壤常资灌溉功,分流原自大河中。滔滔不息含生意,万折谁知竟必东。”黄恩锡改为“官桥新水”。“旧志载:石渠流水,殆指美利渠自石坝入口故也。渠流至近城三里许,为官桥渠……邑之士民咸赛神游赏。”①215河渠龙神庙,据旧志载,为同知富斌、知县黄恩锡倡率士民捐建,教谕张若敏有《龙神庙碑记》。渠即美利渠。在龙神庙,每年均有祭赛,分为四月立夏迎水之祭和秋收谢水之祭。谢水祭民众哺食鼓腹欢庆。祭祀有官、绅、民行跪拜礼,和尚念经,道士打醮。孙良贵的《官桥新水》叙写了祭赛盛况,农民丰衣足食。

牛首慈云。涉及“牛首慈云”的诗歌反映出宁夏地区佛教传播如同中原地区,有众多受众群体和虔诚信徒。紫金山,俗名牛首山。牛首山命名有制服蛟龙、禹请神牛的两种传说。牛首山寺群初建于唐代以前,多次修缮过。这里西夏时为佛教圣地之一,香火旺盛,与当时盛行佛教分不开。牛首山寺庙群,番僧称为“小西天”,古时蒙古、西僧常来此朝拜和交流,至乾隆时还延续。牛首山西枕大河,重峦突兀,草木葱郁,云海茫茫,变化无穷。清代歌颂牛首山的诗歌多叙写胜景移尘心,而且在十二景中占有一大比重。如黄恩锡《登牛首山》:“英华文武翠相连,并峙兰峰壮九边。法藏经储千佛阁,禅宗名擅小西天。池留幻迹金牛隐,地涌灵光宝塔悬。览胜不辞登绝,欲凭愿力洗尘缘。”几乎涵括了牛首山寺庙的所有景观,以这些景观入诗,禅佛思想又必然是诗歌表现的核心。魏谏唐《牛首慈云》也写出了山势中蕴含的佛理意味。

黄河泛舟。黄河沿岸,古渡口繁多。明代无名诗《黄河晓渡》:“黄河东下自昆仑,浊浪排山晓拍津。来往行人喧古渡,只因名利少闲身。”黄恩锡改为“黄河泛舟”。牛首山胜景、青铜峡奇观,均在黄河岸边。泛舟于其中,时急时缓,能够览尽诸景。

石空灯火。明代无名诗《石空灯火》:“叠嶂玲珑竦石空,谁开兰若碧云中。僧闲夜静燃灯坐,遥见青山一点红。”石空寺,俗称大佛寺,位于中卫双龙山南麓。双龙山原名石空山,《乾隆中卫县志校注》作“石空寺山”。寺依山而建。乾隆年间,这里人烟稠密,香火旺盛。“石空寺的孕育和形成,与须弥山石窟一样,同为古丝绸之路上的产物。”③“石空夜灯”源于仙女玉簪的传说。该传说具有佛道融合的特点。郑秉镇《石空灯火》:“朗列星辰接大雄,行人遥指半山红。分来夜色排仙掌,灿出离光烛梵宫。好借慧灯开觉路,还疑剑气倚崆峒。欲从实地寻三昧,尽在慈光普照中。”诗歌写出一派普照佛光中的升平气象。

暖泉春涨。“暖泉春涨”因明代无名诗《暖泉春涨》而得名。另有方张登、张淦、任景的同名诗,虽为同名,但诗歌的观察点、表现的角度不同。方张登《暖泉春涨》,通过泉眼展开,以小见大。张淦《暖泉春涨》通过时序的更替来吟咏春景。任景则围绕方塘来写。三首诗都主要表现“暖泉春涨”。

黑山晴雪。黑山山体皆黑,盛夏常积雪。此一景诗歌仅存明代无名诗《黑山晴雪》:“翠壁丹崖指顾间,随时风物自阑珊。六花凝素寒侵眼,徙倚危楼看玉山。”

炭山夜照。炭山盛产石煤,入夜常有自燃现象,故云炭山夜照。黄恩锡《炭山夜照》描写了炭山夜照的胜景:“列炬西南焰最张,千秋遗照在遐荒。因风每似添宵烛,经雨何曾减夜光。隔岸分明沙有路,临流炳耀离为方。万家石火资余烈,雾锁炊烟十里长。”

中卫十二景的确定,与前人开拓、黄恩锡耽幽历奇的山水性情分不开。值得注意的是,中卫十二景的确立,使得以诗歌为代表的山水文化得到了发展,这些吟咏基本上围绕中卫十二景展开,使得地方文化在“八景”文化辐射下获得了发展。

三、“中卫十二景”诗歌之现代反思

明清“八景”景观逐渐形成时尚,“八景”诗是在“八景”景观确立下逐渐繁盛起来的。无论是在民俗信仰还是人文旨趣上都显示出了明显的地域特色。正如上文所述,“牛首慈云”反映出宁夏地区佛教传播在受众群体方面与中原地区并无差异;“官桥新水”表明水渠修建给百姓带来的丰收喜悦和众民对龙神信仰的虔诚;“羚羊松风”其内涵与宁夏雄浑风格大相径庭,呈现出鲜明的文人色彩。

然而值得后世学者注意的是,“八景”景观模式固定,使“八景”诗歌在意象选取上有所局限,而情志表达也会受到限制。这样必然使表情达意不够充分,诗歌的意境也大打折扣。当然,诗人不断吟咏,诗歌不断增加,对于推动当地文化发展是有不可磨灭的贡献的,应该充分肯定这一点。而且,在众多诗作中也不乏佳作,如任君鳌的《羚羊松风》,这首诗能够以诸多形象化的意象并结合视觉、触觉、听觉多种感觉来写“羚羊松风”,能够体察得出诗歌具有一种出尘的气韵。另外,孙良贵的《官桥新水》也抓住景观意蕴歌颂民风淳厚。魏谏唐的《牛首慈云》意境开阔,写出了牛首山、牛首慈云的形势。又如上文所举以同名为《香岩登览》的两首诗,题目虽然相同,但诗人观察角度、表现角度不同。诗歌的差异也就显出了。而且,这也是很考验诗才的。

综上所述,中卫十二景展现的精神文化形式(如石窟艺术、寺庙建筑艺术、诗文等),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其中,就诗歌而言,“中卫十二景”为代表的宁夏“八景”山水诗歌整体是繁荣的,但诗歌整体由于受“八景”固定模式的限制,诗歌内容、意境本身是受到限制的。但也有一些出色的诗歌。总体上,“十二景”诗歌的繁荣推动了宁夏地方文化的发展。

注释

① 范学灵,等,校注.乾隆中卫县志校注[M].(清)黄恩锡,纂修.

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8.

② 张建华,苏昀,校注.嘉庆灵州志迹[M].(清)杨芳灿,监修.郭

楷,纂修.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220.

③ 有强.宁夏历史文化遗存和文物古迹[M].银川:宁夏人

民出版社,2008:62.

参考文献

[1] 吴怀章,校注.标点注释康熙朔方广武志[M].(清)俞益谟,高

嶷,纂修.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

[2] 杨继国,胡迅雷.宁夏历代诗词集[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

社,2011:1285.

[3] 张建华,苏昀,校注.嘉庆灵州志迹[M].(清)杨芳灿,监修.郭

楷,纂修.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

[4] 周兴华,等,标注.标点注释中卫县志[M].(清)郑元吉,等,纂.

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0.

[5] 范学灵,等,校注.乾隆中卫县志校注[M].(清)黄恩锡,纂修.

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8.

[6] 杨琼程.漫话中卫[M].北京:中国文化出版社,2008.

[7] 有强.宁夏历史文化遗存和文物古迹[M].银川:宁夏人

民出版社,2008.

上一篇: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思路研究 下一篇:开曼群岛避税港型离岸金融中心成功经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