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问号”回家

时间:2022-06-05 12:48:27

[摘 要]传统的课堂往往是教师在讲台上“一统天下”,学生则忙于记笔记,抄写板书,课堂中能主动回答教师的问题的学生寥寥无几,更不用提学生主动在课堂或课后提出疑问了。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多利用作为课堂教学的师生双边活动最基本、最重要的形式――提问,通过改进课堂中教学各个环节,巧妙利用课堂生成资源以及校本作业和课前预习,引导和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关键词]质疑;同伴效应;分层教学;情景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24-0112-04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一句名言:“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富有艺术性的课堂质疑,不仅有助于教师顺利地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深入有效地挖掘课堂提问潜力是很重要的。

一、如何为学生营造温馨的质疑氛围

(一)教师教学方式

笔者认为,一堂课尤其是语言课堂中,课堂氛围的创设有着不可估量的地位。如果课堂上教师过于严肃,不苟言笑,学生长时间处于紧张的氛围中,自然不敢向心目中的“权威”――教师提出问题,渐渐地,好奇心和求知欲就会消退。因此,教师应想办法通过多种途径创设温馨课堂,给学生提供轻松的质疑氛围。

课堂环境的改善有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要营造活跃的课堂教学气氛,努力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培养学生参与的信心;不要轻易否定学生提出的疑问,鼓励学生敢于在课上及课后提问,培养其敢于质疑权威的精神。

(二)对学生的评价

对学生的评价要以激励为主,并要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教师要适时给予学生各种形式的反馈,包括书面的与口头的,并鼓励同伴互评,提高教学效率。倘若学生回答正确,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给予肯定,以提高学生信心和积极性,用点头或者真诚地微笑表示就可以了,言语激励太频繁有时会让学生感到厌倦。如果学生对自己的发言不自信,教师除了先鼓励之外,可以用提问的方式循循善诱,引导学生正确表达心中所想。

(三)教学环节的设计

教师还可以利用独特的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投入到学习实践中。

例如,在执教Reading-Table Manners一课中,笔者结合我班的实际情况,于课堂尾声处呈现了一幅图片:一个可爱的“洋娃娃”坐在餐桌旁咬自己的小脚丫,这立刻吸引了班级大部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能够根据所思所想自由地提出他们的想法,有的学生说:“餐桌上是不能咬脚丫子的,不符合今天所学的餐桌礼仪。”有的学生说:“小孩子这样也没有大碍。”其实教师的本意是通过图片引出谚语“Don’t put your foot in your mouth(at the table).”,英语的本意是不要(在餐桌上)说错话。而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和判断,并提出疑问,从某一角度来说,教学环节变得更有效了,学生通过质疑的方法,对于知识点的记忆更加深刻了。

二、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质疑的策略

围绕“基于学生提问的教学策略”主题,笔者设计了一些基于学生提问教学的实践课。

(一)采取分层策略,提出不同程度的质疑和提问要求

整堂课的课型是阅读教学,课堂中的While-Reading阶段,基本按照下列方案实施:

1.学习小队。将A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三人,针对阅读文章,以小组为单位,提出五个问题,组内进行团体brainstorm法,并在组内分享,先组内互相纠正语法错误。通过小组合作,消除学生紧张情绪,并增强学生自信,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来。

这样的学习小队在课后也能起到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作用。课后,针对“考试试卷中的听力、语法、阅读和写作”等部分,让学生依次轮流在组内解释每一题的做法或判断依据,同时,其他两位学生可以随时补充。

2.分层要求。鼓励B组学生针对书本中的课文和阅读文章内容提出问题(不能提Yes/No questions),并允许对本课主题所涉及的所有问题,每位同学将自己的问题先记录下来,以便于讨论后进行课堂交流。

(二)课堂技巧方面,采用适当的教学和话语技巧引发学生产生质疑

1.反问策略:如果你是the Beatles中的一员,在取得巨大的成功后,你们会怎么做呢?以5人小组为单位,学生通过讨论后,假扮披头士乐队,在班内发表想法,班内其他学生可以向他们提问。

2.比较法:通过比较法体会“in advance”以及“ago”的不同含义。以对口小学五年级学生家长三月份来到我校教导处咨询报名招生事宜为例,教师扮演教导处老师。教导处老师说:“You should be here two days in advance.”这句话的意思是学生有机会就读呢,还是已经错过了时间?这个句子又可以在什么情景下使用呢?让学生通过口述表现该场景。

You should be here two days ago.

提问:同一句句子不同时间状语的使用是不是真的有学问呢?来感受“in advance”以及“ago”的不同含义。

3.通过教师提问,带动学生思考,进而解决问题。以workbook习题为例,完形选择:“Buy things only when they are necessary and try to buy local-made goods.”教师设疑:“Why do they buy local-made goods?”

学生答案很多样化,包括节约人力成本、运输成本,等等。通过问题的铺垫,引发学生思考,头脑风暴为下一题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和背景知识储备。“In this way, you will help reduce the waste and pollution in the process of producing and the goods.”那么答案便呼之欲出。

(三)巧妙利用课堂生成资源

1.同伴效应。有些学生会在课堂上向教师提出问题,教师可以利用同伴的力量让学生回答。

2.课堂观察。教师还可以特地列给学生两句看似结构相似的句子,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对此产生疑问。例如:为了让学生分辨出“achieve”和“get”的区别(“get”有时可以代替“achieve”,但前者更强调通过努力得到什么,后者意思为得到什么别人给的东西)。黑板上给出例句:

Bb:Yoyo (班级一位同学的名字) got a birthday card from Miss Zheng today.

Yoyo achieved a birthday card from Miss Zheng today.

Yoyo achieved great success in language learning.

Yoyo got great success in language learning.

学生立刻提出来:“是不是这样说都对?”教师可以用英语解释提示学生,引导学生自己去品味词的区别,“achieve:to get sth. by effort or skills, get means receiving sth. from others because other people want to give sth. to the receiver.”学生经过思考或者组内讨论即可答疑解惑。最后请学生在班内自己归纳。

又如:在讲解“go on to do”和“go on doing”这两个词组时,可以在黑板上先画出简笔画,见图1。

学生看了图就会产生疑问,教师将这两个词组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自己去揣摩。如同上例,学生能很快提出疑问,进而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解决疑问。

3.课后留疑。每堂课留给学生一个与学生最近学习内容相关的谚语或俗语,让学生课后独自思考或小组讨论,猜测谚语的意思。以鼓励为主,培养学生思考和大胆猜测的习惯。例如:

Bb:He always eats like a horse.

S1:吃相难看。

S2:他饭量很小。

S3:他很能吃。

对比句“She always eats like a bird.”,学生通过对比句,结合已有经验,很快就能猜出来。

(四)巧妙利用校本作业等平台间接激发学生质疑能力

1.学情分析。我班班级情况以及学生的个性差异具体表现为:对自己作业的错误,似乎怎么检查都查不“彻底”,而对于他人的错误却很容易就看出来。因此,笔者决定充分利用好校本作业等平台,以激发学生的质疑能力。例如小组合作互评作业,尤其是作文和翻译类作业。学生在对他人作业评价的过程中,出于本能,自然会产生许多疑问,并对多种情况进行思考,例如:另一种写法可以吗?还有多少种说法呢?这样的口语或书面表达符合实际情况吗?反过来,在他自己写作文或表述的过程中,会习惯性地利用现有的评价体系,修正自己的写作习惯,形成良性循环。

2.对策。通过采取不固定对象在课堂上相互检查听写本和校本作业的方法,学生以小老师的身份为同学检查出作业中的错误,并做好批注。检查过程中,如果答案与小老师认为的不一样,那么小老师就会思考,并在课堂上向其他同学求助,必要时,教师最后帮助学生解决疑问。

3.课例。以某课听写练习为例,在听写完毕四句话后,随机发放学生的本子,第一次先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知识对同学的本子用铅笔进行预批改,结束后,投影仪上打出正确答案,让学生对照正确答案用红笔进行批改和纠正。在此过程中,学生出于责任感和好奇心会更仔细地看题并且思考,有效提高质疑的几率,长此以往,学生便渐渐养成了勤学好闻、敢于质疑权威的习惯。

事实上,引导学生质疑的意义不仅在于丰富课堂的教学形式和内容,更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思辨能力。考试固然要考,操练也必不可少。教师在操练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思辨、质疑能力及创新精神,学生若能有自己的思考,哪怕是简单的思考,也好过于只是一个做题目的“机器人”。

三、在预习以及课后作业中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在有些课堂上,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往往不管学生是否能接受,一股脑儿把知识全部灌输给学生;或是给了学生质疑的机会,但却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质疑,导致学生不得不终止思考。通过尝试可知,提高课堂利用率较好的方法是利用课前预习和课后作业。前者是为实现学生的质疑做好热身,后者是为延续课堂成果做好巩固。

1.学情分析。《新世纪英语》课本中每一课都有一篇课文和课外阅读,按照教学进度一般是一周一课,也就是一周会学习最多一篇课文和一篇课外阅读。在这学期以前,基本都是教师针对某篇文章进行提问,而从我班的学情来看,学生似乎很被动,因为基础好的学生抢答了,其他学生就来不及思考,常常会被无意间打击了积极性和自信,似乎能力强的学生收获很大,而语言能力较弱的学生课后常反映没有听懂问题,或者是跟不上教师的节奏,基本没有什么收获。这些学生的比例占到了班级的三分之一,长期这样,他们会认为回答问题是好学生的事情,他们没能力参与进来。如何才能根据不同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语言能力让更多的同学有所进步和收获,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有效性,提高课堂四十分钟的效率呢?

2.对策。本学期做了一次改变,对于每次即将学习的文章,笔者会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针对某一篇文章内容,提五个问题,附加要求是不能用一般疑问句提问;能够针对课文内容提问,也能在阅读课文后,对自己想知道但阅读中没有列举到的问题进行提问,尽量用长句或复杂句,视个人情况而定。当下一次作业针对第二篇文章提问时,再对自己上一课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

以上预习作业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要避免学生总是提一般疑问句的问题,这些提问方式只要将文中的句子主谓互换顺序,对学生没有任何挑战,效能低下,不利于学生发展。此外,在布置任务伊始,教师要考虑到各种可能性,对学生提出适当的要求,避免学生为了迎合教师而提出可有可无的疑问,避免“伪质疑”。

3.课例。从开学至今,我班已经针对新世纪初二下学期教材中的所有文章进行了预热质疑。大部分学生都能很认真地对待,有些学生积极性特别高,提出的问题超出了教师所要求的数量。首先,实践证明,这种方式比“教师提问,学生被动回答”更好,从语言表达上来说,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其次,课堂效率也得到了提高,学生通过回家后研读文章,思考如何提问,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这样既给了薄弱生思考的时间,又不占用班级整体课堂时间,与传统的中译英练习相比,多了灵活性,强调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直接或间接提高了学生敢于自由表达的写作能力;再次,因为预习有了任务,有了目的,学生就有了底气,第二天的课堂上能更自信地提问或回答同学的问题。

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设计判断对错题型,作为家庭作业,以此更深入地解读文本。以The Beatles这一课为例,预习要求:Ask five or more questions about the passage or about the Beatles.课后作业:Make up three or more T or F expressions about the passage.作业说明:(1)作为预习作业,有预热作用。针对文章内容提五个问题,附加要求是不能用一般疑问句提问;或者也能在阅读课文后,将自己想知道但阅读中没有列举到的问题列出来,尽量用长句或复杂句。原本打算下次课时让学生回答自己提的五个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这堂课中,笔者将这个方法做了改进,这次是让学生根据随机发到每个人桌子上的其他同学的每份提问作业进行回答,这比回答自己的提问更富有挑战。(2)作为课后作业与课堂内容的巩固,更好地帮助学生深入挖掘文本信息,体现层次性。

根据文章内容编写5道判断对错题目。这从一定程度上考查了学生理解文本的深度,也鼓励学生深层次地对文本进行思考和质疑,一举两得。

我们应注意培养学生长期质疑的习惯,千万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让学生感觉这只是一项临时任务。可以根据进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引导方法和策略,给学生以新鲜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避免使学生产生疲倦和厌烦情绪。对于一些学困生,可以采取合作交流的方式,带动他们跟上班级的整体节奏,见图2。

图2 学生作业及教师批改摘录

四、结语

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反思,教师感觉课堂四十分钟的效率提高不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不少,原本内向的学生也敢于提问或发表自己的见解了。现在课后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学生围聚在一起,因为各自对于某个问题看法不同而争得面红耳赤。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教师,我们如果不能在课堂上很好地引导学生,大部分学生便会抓不住课堂要点,得不到收获,新鲜劲过去以后,学生很容易产生疲倦心理。学生固然是课堂的主体,但与此同时,教师应充当一名指导者。没有教师的适当指导,学生就达不到教学目标要求的高度和深度。

总之,质疑精神是课堂的灵魂,也是学生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相信通过师生的努力,我们就能让课堂折射出学生和教师的智慧之光。

参考文献:

[1] 陈琳.“图片联想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3(4).

[2] Corder, S.P.应用语言学导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3.

[3] 康红兵.从控制走向交往的英语课堂[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

上一篇:基于数字摄影测量技术的三维建模方法探讨 下一篇:知识创造行为与组织惯例的演化博弈及其仿真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