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价差 不容忽视的“安全隐患”

时间:2022-06-05 04:47:28

棉价差 不容忽视的“安全隐患”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国和出口国,拥有上下游配套完整的产业链,无论是产能还是产量,中国在世界棉花、化纤、纱线和织布等行业均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行业规模来看,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0年纺织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共有33384家,共创造28509亿元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约4%),吸纳的从业人口大约1800万,其中1200万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还有1亿农业人口每年为纺织工业提供约700万吨天然纤维原料。根据WTO的数据,中国2010年纺织业的出口额已占世界纺织出口额的30.7%,首次超过欧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出口国,而服装的出口额更是占有世界服装出口的36.9%,稳坐全球第一的宝座,因此纺织工业的稳定发展对于国民经济至关重要。

棉花:纺企爱你在心口难开

棉花在中国的种植历史悠久,由于其天然舒适,性能突出,为广大消费者所喜爱。但棉花自身发展由于受到土地资源,产量,天气状况等的限制,很难达到进一步的增长,而且一直以来棉花的生产、进口及价格都受国家政策主导的影响,市场化程度较低。今年内外棉价倒挂现象严重,价差一度高达5000元/吨,如此巨大的棉价差让人纠结:商机巨大,却关卡重重。棉纺企业纷纷表示,“棉”里藏针的日子很难熬。

“目前国内328地产棉价格在18500元/吨左右,而进口同等级M级美棉价格在84美分/磅,折合滑准税价格在14500元/吨左右,虽然外棉价格较国内价格便宜很多,但受制于国家配额的发放,我们只能采购少量的外棉。对于我们7万吨的年用棉量,我们还需要采购6万吨本地棉来满足我们的生产需求。受国内外棉花价格异常倒挂的影响,接单量较往年明显减少,产品竞争力明显降低,生产处于亏损的边缘。上半年仅因内外棉的巨大价差(按内外棉价差2500元计算),就给企业造成7500万元的损失。”山东岱银集团的赵先生向记者诉苦。

国内外棉花价格差价过大,不仅使棉纺企业利润减少,更是严重的削弱了我国纺织行业的国际竞争力。与东南亚产棉大国相比,我国棉价高于印度棉价7000元/吨左右,甚至,巴基斯坦的棉纱价格比我国棉花价格还要低,以目前32支的纯棉纱价格为例,巴基斯坦为每吨24500元,而国内则为每吨26000元,中间相差1500元/吨。在低端棉纺织制品上,中国已经失去了价格优势。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凭借价格的优势,抢占了我国在美国的棉纺制品市场份额。

面对内外价差如此之大的棉花,国内棉纺织企业真可谓是望棉兴叹,工信部消费品司的最新报告预计,下半年纺织企业仍会处于比较困难的境地,纺织品服装出口将持续低位增长,行业整体效益增速将较上年大幅下滑,企业亏损面和亏损企业亏损额都将有所扩大,更多的中小微型企业将面临淘汰出局的风险。

其实不用等到下半年,现在许多纺织企业已经处于停工状态,金龙纺织有限公司坐落于山东青银高速公路夏津县旁,优势的地理位置也已经无法让这家企业增加任何竞争力了,夏津县多名棉纺业人士证实,金龙纺织因资金链断裂已经停产数月。但是夏津停产的棉纺企业并非金龙纺织一家。在该县南城镇,瑞昌纺织有限公司曾是当地的一个纳税大户,但这家公司也在近期“倒下”。作为棉纺大县,夏津有140多家纺织企业,纺纱规模230万纱锭,占山东德州市的45%。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期间,也曾出现过个别棉纺企业倒闭的现象,如今是再次出现,当地棉纺行业正面临着“洗牌”。

国内棉纺企业目前面临的困境有多重原因。山东省纺织工业协会会长夏志林在回答记者采访时说道,“这些原因包括:棉花价格剧烈下挫,导致棉纺企业在前期储备的原料大幅减值;下游市场低迷,国内外需求不旺等。但其中一个不得不强调的是,国内外棉花价格的巨大差异,目前中国纺企使用的棉花是全球最贵的,这样的环境下我们如何和别人竞争?”

权威数据显示:今年前3个月,我国出口日本的纺织服装产品同比增长约7%,同期,日本自越南、柬埔寨进口的同类产品同比增长却超过40%。而且,部分品牌服装的原产地由中国变成了越南、孟加拉国等东南亚周边国家和地区。

进口棉:可望而不可及

国内外棉花价格出现如此巨大的差额,直接导致国内市场对进口棉的热切需求。然而现在的局面是:一边是大量进口棉囤积在中国港口,没有出路;一边是棉纺企业眼巴巴地看着比国内价格便宜许多的棉花到不了自己的手上,可望而不可及。一切皆因“进口配额”的限量发放。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协定,我国每年棉花进口配额为89.4万吨,征收1%的优惠关税;配额以外的进口棉花,征收5%~40%的滑准税。征收滑准税,相当于为进口棉价设置了底限,目的在于减少进口棉对国内棉花市场的冲击,确保棉农收益。但是目前中国每年消费棉花约1000万吨,生产700万吨,平均进口量维持在每年300万吨的水平。也就是说,300万吨的刚性需求是实实在在的。这就意味着,除去89.4万吨的配额,每年超过200万吨棉花刚性需求要通过缴纳高昂的滑准税来进口。国家发改委近期的数据显示,5月份我国进口棉花达50.2万吨,同比增幅达246.2%;今年1~5月,我国累计进口棉花258万吨,同比增长113.8%。据第一纺织网整理的数据显示,2011年度(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的进口量大大超过往年,超过400万吨。很多棉企和贸易商都寄望于拿到更多的进口棉花配额,以摆脱困境。

“目前大部分棉纺企业和贸易商配额已经用完,进口配额紧张使得进口棉无法清关,内外棉价差迟迟难以回归。”中期研究院农产品高级研究员于江如是说。在这种情况下,“倒配额”应运而生,“目前一个进口配额都被炒到3500元/吨了,加上美国、印度原本的进口价,与国内棉花市价都相差不远了,太疯狂了。”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贸易商介绍。而许多棉纺织企业也纷纷表示希望国家能够加大配额的发放量,通过增加外棉使用量,降低用棉成本,增强企业产品竞争优势。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也对媒体公开表态,当前适当增发一些棉花进口配额,国家财政适当承担一些棉花亏损,不失为一个选择。

棉农:摇身变身成“棉商”

为了不重蹈大豆的覆辙—整个油料产业链条被外资控制,通过托市收储,来保证中国棉花种植面积和产量,最终保护整个棉花产业链,这是国家的良苦用心。包括征收配额以外的滑准税,相当于为进口棉价设置了底限,目的在于减少进口棉对国内棉花市场的冲击,确保棉农收益。

以山东德州地区为例,每亩棉田的成本是480元,包括种子、农药、化肥、浇地等(不含人工),往年每亩正常出产520斤, 2011年由于受灾,每亩平均产量仅为475斤。按照国家2011年度19800元/吨皮棉的收购价格,折算后,每亩棉田的直接收益是1300元。相比小麦、玉米等粮食种植,棉花种植工序繁多,特别是棉花采摘期,一家棉花种植户全家齐上阵都忙不过来,但是其相比粮食作物的不菲价格,仍是许多农民都乐意种植的经济作物。2011年更是由于国家的保护性收储,支撑了国内棉花价格走势,使得棉农平安度过。然而在棉价波澜壮阔的大行情中,有些棉农却看到了棉价暴涨暴跌所带来的机遇。

上海证券报近期报道了一位棉农的乡间借贷故事:在冀南农村,棉花一直被视为当地最重要的经济作物,来自棉花上的收入,也是当地不少农户全年最重要的收入来源。张宝强作为村里为数不多参加过高考的农民,在棉价此起彼伏的涨跌中也完成了从一个普通“棉农”到“棉商”的转型。

2010年9月,张宝强家种的12亩棉花丰收在望,而当时棉花价格一跃突破往年的4元“压力位”,并有继续上涨之势。在村里很多棉农纷纷抛售时,张宝强却相信棉花价格还会继续涨,一直到10月底才以成交价每斤5.8元卖出,尝到甜头的张宝强和同村人合伙借了10万元做起了收购棉花的生意。“从棉农手中低价收货,然后到棉花采购站高价卖出,做得好一斤棉花能有三、四毛的差价。而如果棉花价格持续上涨,即便收来的棉花放在手里,也可以升值赚钱。”张宝强回忆起来依旧踌躇满志。然而市场的变化并非他的承受能力之内。在最后一次收购后棉花价格的一路下跌,当时他已经以“山顶”价囤积了上万斤的棉花,如此惨重的损失现在回想起来依旧心有余悸。幸运的是,2011年春节过后,棉花期货一路飙升并创新高,当地棉花收购价也再度碰触7元,此时张宝强没敢再抱侥幸心理,迅速将烫手的棉花全部卖出。“折腾了几个月,不但没有赚钱,反而亏了1万多的利息。”这一故事的初衷可能只是为了说明在棉花行情的变化中棉农的状况,但是这也让我们看到要稳定棉花产量,鼓励农民种棉政府需要做的工作可能更多。

上一篇:许坤元:建立和完善原料平衡发展机制 下一篇:计算机网络化下高校财务管理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