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在眼前,而又远在天边

时间:2022-06-05 12:11:51

作者简介:张思(1993-),女,汉,四川眉山,本科在读,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对外汉语专业。

摘要:作为西方现代派文学鼻祖的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其创作对20世纪西方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城堡》是卡夫卡的小说中最具代表性,突出体现他的创作特色的作品。作品没有明确的时间、地点和社会背景,城堡只有抽象、象征性的事件,因而为我们阐发其蕴含的多义性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卡夫卡《城堡》;象征;多义性

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其创作对20世纪西方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城堡》是他最具代表性的长篇小说,是卡夫卡思想和创作成熟时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该作品包含了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具有极其广阔的阐释空间。

小说讲述的是土地测量员K的故事。一个冬天的夜晚,外地人K来到了积雪覆盖的城堡之下的村庄。他自称被这个城堡聘为土地测量员,来此工作。进入村庄后,当地人对K并不友好,不信任K也不相信他土地测量员的身份。在看到了城堡信使带来的模棱两可的信件后,才对K态度有所转变。K在这里的工作遇到了来自各个方面的阻挠,并不顺利。城堡给他派来的两个莫名其妙的助手并不能为他提供可靠实际的帮助,反而让他陷入了更加无助的境地。随着情节的展开,我们发现K的主要任务似乎也不是进行土地测量,而是千方百计地接近城堡,对自己身份进行确认。然而,城堡近在咫尺,却又仿佛远在天边,K无论怎样努力也无法进入。看似荒诞的现象背后其实隐藏了“城堡”这一主题级意象的多义性。

一、《城堡》的象征性

黑格尔认为:“作为象征的形象而表现出来的都是一种由艺术创造出来的作品,一方面见出它自己的特性,另一方面显现出个别事物的更深广的普遍意义而不只是展示这些个别事物本身。因此……象征形象仿佛是一种课题,要求我们去探索它背后的内在意义。”个别的具体意象的创造不是象征性文学的主要目的,文学意象的作用主要在于启示我们透过意象表层去体味和领悟更深远的意蕴。卡夫卡的《城堡》,虽以客观具体的物象“城堡”命名,却不是简单地围绕这一建筑展开的描写,小说的故事情节中没有只言片语透露一点点象征意义,它没有提供给我们任何哲理性的暗示,构成小说的,只是一连串不可理解的事件。所以,作品的多义性就集中体现在“城堡”这一中心意象上。

二、“城堡”的多义性

往往小说中的第一句话,第一段文字在整部作品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它将奠定小说的总体语气和叙事方式还有风格,更重要的是展开叙事的角度与起点。《城堡》在开篇就向我们引入了“城堡”这一意象:

K很晚才到乡村。乡村陷入在厚厚的积雪里,看不见城堡所在的山峦。夜雾和黑暗笼罩了城堡,见不到一点亮光,也看不清城堡的面貌。在通往乡村的大路上有一座木桥,K站在木桥上久久地凝视着远方,远方看似一片空荡荡。

城堡是这一段中占据最核心的位置的意象。从第一段我们可以了解到城堡的方位是在山峦上,在K的头上,有一种凌驾于主人公以及村庄的威严。在这里,卡夫卡为我们构造了一个巨大的实体,然而这个实体却是K看不见的,“夜雾和黑暗笼罩了城堡,见不到一点亮光,也看不清城堡的面貌”,所以K久久凝视,也只是飘渺的幻景“空荡荡”在远方。一开始城堡就有了双重含义,既是一个实体的存在,又是一个虚无的幻象,像迷宫一样,为我们营造了一种近乎梦幻的氛围。虽然能感觉到它的存在,又无法真实的看到它。正是这样,K一直想进城堡,但只能围着它转,到死也没见过它的真面目。

在这里,城堡就是一个象征物,它的暗示性与朦胧性需要我们结合作品本身以及创作背景进行相关的了解。

(一)“城堡”――上帝的恩宠

城堡有着丰富的历史和宗教文化内涵。卡夫卡属于犹太民族,他的好友勃罗德也曾提到过作家与犹太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在犹太文化语境下,城堡可以理解为某种神秘的异己力量的表征,我们称之为“上帝”。在犹太《圣经》中,上帝正是以不可知的权威形象出现的,它不仅创造了人类和世界,而且掌管着犹太人的命运。和上帝一样,城堡是存在的,但可望不可即;城堡是难以接近的,但它控制了周边的一切事物;城堡周围的人对它只能是在恐惧中驯服,而不可能有其他的选择。神圣的“上帝”是可望不可即的,那么K也是永远无法走进城堡的。

(二)“城堡”――官僚机构

城堡虽然从外形上看若有若无,难以接近,但是城堡的权力和控制力却是切切实实的。生活在城堡周边的人,包括后来进入城堡领地的K都要受到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城堡势力的影响和控制。这也映射了现代社会严密的管理体制和无所不在的权利体系。在现代社会中,人仿佛是自由的,但是他们时时刻刻也受到隐藏在背后的规则的束缚。官僚机构往往高高在上,其特有的威严与一般人员是隔离的,作为小人物的K当然没有机会和可能进入。

(三)“城堡”――现代人的身份困境

小说展现了城堡与K的二元对立关系,我们很自然看到K的孤独和渺小。当K只是一个旅客时,当地人是排斥他的,当有了土地测量员这个城堡赋予的身份时,他才勉强被大家接受。这正是现代社会中人的命运的写照,即一个人必须向大家证明“我是我自己”的荒诞现象。在现代社会中,人无法仅仅作为生物学的个体而存在,任何人都必须有一个社会身份,这样才能被接受被认可,进而融入人群。现代社会正是通过赋予人各种各样的身份,消灭任何无法归类的个体,来达到对人的控制。K虽然目标明确,却始终无法抵达城堡,就在于他的身份无法得到当局的确认,具有模糊性。

卡夫卡的《城堡》是他未完成的小说,这也说明对于“城堡”的解读本身就具有开放性和多义性。卡夫卡说:“有一个寓言,正捏着生命的痛处……”《城堡》就是一个捏着人类生命痛处的寓言。所有对于它的理解和阐释也只能是“寓言式”的理解和阐释。(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注解:

①(德)黑格尔.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参考文献:

[1](奥)弗朗茨・卡夫卡.城堡.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

[2]吴晓东.从卡夫卡到昆德拉・20世纪的小说和小说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3]陈众议.拉美当代小说流派.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

上一篇:岫岩玉的民间山神信仰 下一篇:优化书法教学的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