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癌致急性肠梗阻外科治疗体会

时间:2022-06-04 10:59:02

结肠癌致急性肠梗阻外科治疗体会

【中图分类号】R73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720(2010)01 - 077 - 02

【摘要】目的 探讨结肠癌并急性肠梗阻的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5例结肠癌并急性肠梗阻的临床资料。结果 13例行一期吻合术,2例行结肠造瘘、二期吻合术。其中2例一期吻合术后出现吻合口漏。结论 重视对结肠癌致肠梗阻的认识,早期诊断,根据病情选择合理手术方式,做好围术期处理是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疗效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结肠癌;急性肠梗阻

结肠癌致急性肠梗阻是常见外科急腹症之一,文献报道结肠癌导致肠梗阻的发病率为10%~20%[1],由于起病隐匿,病情发展缓慢,易被忽视。一旦发生急性肠梗阻表现,临床处理非常棘手,选择何种处理方式,对患者的预后、生活质量、经济负担,均有较大差异。结合我院收治的15例结肠癌并急性肠梗阻病例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5例,男6例,女9例,年龄37~72岁,平均55.3岁。全组病例均有腹痛腹胀,停止排气排便病史,立位腹部平片均示肠梗阻。其中6例术前行电子结肠镜检查,只有4例术前明确诊断结肠肿瘤。癌肿发生部位:升结肠2例,肝曲2例,横结肠1例,脾曲1例,降结肠3例。乙状结肠6例。占同期收治结肠癌病例28.6%,占同期肠梗阻病例7.8%。

1.2 诊治过程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予以禁食,胃肠减压等保守治疗。保守治疗时间为6 h~7天,其中9例因腹痛腹胀明显且保守治疗后进行性加重,予以急症探查术。术中发现为结肠癌并急性肠梗阻。另外6例经保守治疗后稍缓解或无加重,予以电子结肠镜检查。4例发现结肠肿块,2例因肠道欠清洁,肠镜检查未成功,而予以手术探查明确。

1.3 手术方法 2例升结肠癌,2例结肠肝曲癌均行右半结肠切除,一期吻合术;1例横结肠癌行横结肠切除,一期吻合术;1例结肠脾曲癌行左半结肠切除,脾切除,横结肠造瘘术;3例降结肠癌行左半结肠切除一期吻合术;6例乙状结肠癌其中5例行乙状结肠切除一期吻合术;术后2例出现吻合口漏,另1例行乙状结肠切除,降结肠造瘘术。

2 结 果

本组15例,13例行一期吻合,11例术后顺利恢复,2例出现吻合口漏,2例造瘘术后3~6个月再行二期闭瘘术。

3 讨 论

3.1 诊断 结肠癌引起肠梗阻较为多见,患者常以肠梗阻症状就诊,并以肠梗阻收入院。因起病急,有时病情进展快,临床上一些常规检查,如B超、CT等难以明确原因。而一些针对性强的检查如消化道造影、电子肠镜等又因患者腹胀或肠道不清洁,不能进行;或因病情严重,不能耐受。故结肠癌并急性肠梗阻术前常难以明确梗阻原因,而靠术中探查明确。但笔者认为,对于下列患者,应高度怀疑结肠肿瘤:(1)中老年患者,既往无腹部手术史,而出现急性肠梗阻者;(2)平常有大便习惯性改变者;(3)家族中有结肠肿瘤病史者;(4)既往有结肠癌切除术史,术后多年未出现肠梗阻表现,而突发急性肠梗阻者。

3.2 治疗 结肠癌并急性肠梗阻患者,均为低位梗阻,常有水电解质、酸碱失衡或营养不良表现。术前应及时纠正,若通过保守治疗能缓解症状者,最好能做电子结肠镜检查,明确有无肿瘤以及确定其位置。同时做好充分术前准备,清洁肠道,以利于一期吻合,减少二期手术率及吻合漏发生率。

对一些高疑结肠肿瘤并急性肠梗阻患者,经保守治疗无效时或进行性加重时,不宜过长等待或坚持明确梗阻原因。宜尽早手术探查,以免肠穿孔、肠坏死或中毒性休克发生,贻误最佳手术时机。术前若予以清洁灌肠,应选择低压灌肠,以免造成肠破裂。

结肠癌并急性肠梗阻的手术原则是:(1)解除梗阻;(2)争取对癌肿根治性切除[2-4]。只要患者全身情况好,无严重并发症,病变局限,肠管血运好,水肿轻,对右半结肠癌及横结肠癌并梗阻行一期吻合是安全可靠的[5]。

总之,结肠癌并发肠梗阻的治疗,应根据具体病情给予恰当的治疗,尽可能创造条件,争取一期切除吻合,使患者既免除了两次手术之苦,减轻经济负担,又可彻底切除肿瘤,提高疗效及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谷铣之.临床肿瘤学[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952-953.

[2] 汪建平.大肠癌并急性结肠梗阻的处理.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0,20(8):459-461.

[3] 张明祥.老年结肠癌性梗阻诊治体会.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4,13(5):398-399.

[4] 陈晋湘,陈子华,陈志康.大肠癌并急性梗阻的外科治疗.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3,12(7):520-522.

[5] 高枫.低位肠梗阻的诊治.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0,20(8):461-462.

上一篇:大剂量米非司酮联合甲氨蝶呤保守治疗异位妊娠1... 下一篇:电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儿童CK―MB浓度参考值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