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及其理论基础研究

时间:2022-06-04 09:07:12

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及其理论基础研究

[摘要]通过分析国内外主要的信息资源共建模式,比较其特点和服务功能,从人类文化学的角度,针对现存信息资源共建模式的不足,借鉴费孝通先生提出的“文化自觉论”,试图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论述“文化自觉论”作为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共建理论基础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为寻求更合理的信息资源共建模式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

[关键词]信息资源 共建模式 文化自觉论 图书馆联盟

[分类号]G302

目前国际上最成功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系统是美国联机图书馆中心0CLC系统。它已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自动化网络。我国也开展了不同类型、不同层面、不同范围的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实践活动,如科技部的NSTL、文化部的“文化信息资源共建与共享工程”、高校系统的CALLs、上海地区文献资源协作网、科学院系统的CSDL等。就目前已经运行的资源共建共享系统而言,虽然规模和声势都比较浩大,但也存在相当多的问题,严重的如信息资源的同质化问题和信息鸿沟问题。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权威图书情报机构的资源霸权日益扩张,基层中小图书馆的话语权在相当程度上被剥夺,其信息资源的建设往往盲从或不得不追随权威机构的指向,造成自身资源建设特色的缺失和信息鸿沟的拉大。这些问题已经逐渐引起了图书馆界和图书馆学的重视和关注。

1 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系统的基础结构

概括地说,一个完整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系统包括资源、服务、门户三个层次。

资源层即各参建单位提供的文献信息,包括书目、文摘、全文、购买的数据库等;服务层是信息资源的统一管理与处理平台,为综合使用各类信息资源提供整合、、检索和处理等服务;门户层则是面向用户的服务窗口,能有效集成各个信息服务机构的各类资源和应用,通过内容聚合和统一认证,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以实现信息资源的最大共享为目标。

从宏观上说,信息资源共建的模式无非为两大类型:一种是集中式;另一种是分散式。

前者如大英图书馆。大英图书馆是非外借图书馆,当其他图书馆的资料无法满足读者需要时,可由当地图书馆以用户角色向大英图书馆负责借阅。因此大英图书馆无可争议地成为印刷、手稿、录音资料等信息资源的存储中心。

后者如NSTL,它的建设采用的是“资源分散存储,目录集中检索,服务分布提供”的形式。在资源层采用散与集中相结合方式,全文文献分布存储在不同的馆藏单位,二次文献(书目、文摘)集中存储在NSIL中心;在服务层也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形式,加工分散,检索集中;在门户层则完全集中,通过统一的门户网站提供文献信息服务。 无论采用何种类型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从总体看,系统结构均是构建信息资源共建模式的基础。

2 现阶段主要信息资源共建模式的比较研究

如果从微观的角度作更进一步的分析,可以发现在半个世纪的摸索过程中,大致出现了以下几种具有代表性的信息资源共建模式。

2.1 馆藏地域协作模式

该模式主要指一个地区内或全国范围内的图书馆和信息机构之间的合作共建,其共享资源集中采购和存储在一个地点,这个中心点的运作由各个成员馆、政府和私人机构共同资助。该模式的实质在于创造一个新机构来负责实施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管理工作。

日本学术信息中心(NACSIS)就是这样一个由政府建立起来的“书目利用共同体”。目前和NACSIS协作的机构主要有:各个大学的计算机中心、图书馆、外国期刊中心、文部省直属的各种研究机构、国外以及国内大学以外的机构。比如NACSIS-CAT(全国联合目录)的成员馆范围是全国性的,包括非大学图书馆的公共图书馆,它的NACSIS-ILL(馆际互借系统)和国会图书馆的馆际互借系统是相互连接的。NACSIS-IR(检索系统)和日本科学技术情报中心的检索系统也可以互相利用。日本已经形成了一个以NACSIS为中心的、相对来说比较系统和完善的全国性的资源共享网络。

相类似的是我国的NSTL。NSTL是由一个虚拟的国家级文献中心集中提供整个科技文献的基本保障,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系统内部共用一套网络服务系统,成员馆无需自行维护,中心内部负责协调和管理,有利于集中经费,减少资源的重复建设,提高文献使用率。NSTL的开放程度很高,用户没有任何限制,均可通过NSTL网络服务系统进行免费注册和检索文摘信息。若需要获取全文,只需交纳文献服务预付款即可,尤其对西部用户还实行半价优惠政策。

2.2 馆藏内容协作模式

馆藏内容协作模式,就是将相同主题的资源集中在一起,方便用户从专题角度查找文献。同第一种模式类似的地方是,馆藏也需要集中采购并存储在相关地点。该模式的典型是瑞典联盟模式(consortium Mode)。联盟模式包括瑞典6个主要科技图书馆,这一系统通过协调活动建设瑞典国内的科技文献资源。

从本质上说,我国的CALIS其实是一种馆藏地域协作与主题协作模式结合的共建模式,其管理中心设在北京大学,同时还建立了华东北、华东南、华中、华南、西北、西南、东北7个地区文献信息服务中心和1个东北地区国防文献信息服务中心,同时下设文理中心北京大学、工程中心清华大学、农学中心中国农业大学、医学中心北大医学图书馆4个全国文献信息服务中心,同时,CALIs还自行建设了如高校专题特色数据库和重点学科导航数据库等一大批具有高等教育特色的数字资源。

2.3 组织协作模式

组织协作模式旨在发展同一组织内部各机构的资源共享。OCLC就是这一模式的典范。其最初是由俄亥俄州54所大学图书馆组成的州内图书馆协作网,现已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网络,向全球82个国家和地区的41000多个图书馆提供信息服务。其监管机制由成员委员会以及理事会由下至上组成。成员委员会的代表来自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图书馆,为成员委员会带来了不同的观点,反映和表达各成员机构的利益。

印度科学和产业研究中心及肯尼亚的医学信息共享遵照这一模式。肯尼亚医学研究机构通过编制肯尼亚医学机构研究和使用的数据和目录来实现彼此联系,共享资源。

中国科学院的CSDL模式也是如此。CSDL为科研人员提供了以中国科学院范围为主的馆际互借和原文传递服务,CSDL的印本资源除了其科学院系统内100多家成员单位的印本文献外,还包括了其联机联合编目数据库的其他300多家成员单位(高校、公共图书馆、科研单位等)的印本资源,拥有资源的学科分布广泛且年代久远,科学院内用户还可以使用CSDL的电子资源。

2.4 采购协作模式

在该类型模式下,成员馆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决定对资源共享的支持程度和水平,共同协调采购工作,避免信息资源重复建设。

这一模式类似于20世纪80年代末,为了应对原版外文期

刊的经费严重不足而建立的我国高校期刊协调网。其主旨是根据各个图书馆的专业特色,进行原版外文期刊的协作采购,每一个成员馆都作为一个供应者,提供一系列或某一个主题的期刊,并保持订阅这些期刊。每一个成员馆提供自己馆藏的统一目录,并保证其他馆也能利用。所有成员馆将有效的馆际互借作为信息资源共享的措施之一。在20世纪末期,期刊协调网帮助相当多的图书馆度过了经费极度短缺,信息保障非常困难的时期。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高校期刊协调网慢慢解体。但是这一信息资源共建的思想却是非常有意义的,它是在保证不同单位馆藏特色和专业方向基础上实现的共建,因而避免了资源建设的同质化。

2004年,教育部启动的“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应该是这一思想的延续,CASHL是全国性的唯一的人文社会科学外文期刊保障体系。CASHL的7个中心在获得教育部订购外文社科期刊拨款的同时,还必须由学校配套提供相应的经费,从而保证了各承担中心任务的图书馆既享受了权利,又必须承担义务,不仅调动了各中心馆入藏国外社科期刊的积极性,而且也解决了政府拨款不足的矛盾。

2.5 Wiki共建模式

1995年Purdue大学计算机中心首次提出Wiki的概念,2001年创建的Wikipedia是其典型范例,它允许任何第三方不受限制地复制、修改及再材料的任何部分或全部,从而形成一个包含人类所有知识领域的百科全书。在短短数年间造就了规模超越《大不列颠百科全书》、Encarta(微软的电子百科)的网络百科全书。

由于Wiki在知识协作方面的便利性,很多著名企业如Yahoo、Nokia、Motorola等也开始采用Wiki技术创建企业知识库,进行项目协作、知识传播。Wiki在图书馆界也有应用,例如2005年10月OCLC式开放了Wiki版联合目录OWC,将联合目录的参与者由成员馆的编目员扩大到了整个Web用户,用户可以为书目数据库中的书目增加目次、注释与评论。2005年巴特勒大学图书馆设立了“参考Wiki”,鼓励馆员与教师、职员、学生对该馆各类参考资源(订购数据库、图书及有关网站)进行评论及提供应用说明。

通过对上述国内外主要的信息资源共建模式的阐述和比较,可以发现目前主要的信息资源共建模式并非是单一、割裂运行的,通常是2种、3种甚至多至4种模式的混合。一般而言,以地城和组织协作模式为主,其中包含采购协作和内容协作的因素。在我国由国家中心、省级中心和市(地)中心三级中心组成信息资源共建网络的模式,在目前乃至以后相当时间内仍将会是信息资源共建方式的主流。但是,由此带来的信息鸿沟、资源同质和信息不对称等一系列后续问题该如何解决?如何克服地域差别、组织内部各机构之间的利益分配不均衡等等问题?如何面临网络环境下图书情报机构之外的信息服务机构的挑战?

3 “文化自觉论”作为信息资源共建理论基础的阐述

3.1 在理论上确立“文化自觉”

我国地域辽阔,图书情报和信息机构星罗棋布,分属不同层次和不同系统。如果完全采用地域协作模式或者组织协作模式,必然会导致权威图书馆的相对垄断,加重中小型图书馆的边缘化趋势,而这个问题的实质其实就是如何认识“拥有”和“存取”。目前多数基层普通图书馆“拥有”功能正在逐渐萎缩,“拥有”功能日益集中到大中型图书馆,如省市县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等。“存取”图书馆依托“拥有”型图书馆的资源提供服务,相当于“拥有”型图书馆伸出的触角。此模式当然有其合理的一面,但由此也带来的大馆愈强,小馆愈弱,资源同质化和信息鸿沟的不良效应也是显而易见的。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上级行政主管部门的认识、职权管辖范畴、经费的来源与投入以及成本和利益的分配等等。但是,在所有这些困难之上的,是对于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本质的认识与理解。如果不从理论的高度对信息资源共建作出正本清源的分析,就不可能跨出不同地域、不同系统、不同组织这些条块分割的信息资源共建模式的窠臼,始终是在一个地区或者系统或者专业组织内部进行狭隘的、各方利益冲突的所谓信息资源共建。

站在人类文化的角度来看,人类文明是多元化的,是不同文化的共同体。《国语・郑语》有云:“夫和言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生长而物生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认为“和而不同”是万物生长、发育的法则和规律,倡导承认差异、多元共处和相互依存,这种价值观不仅是我国文化的精髓,其实也正是信息资源共建的一个基本准绳。

信息资源作为人类文化中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信息资源的建设同样也是一个多元化建设和发展的过程。费孝通先生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文化自觉”论,并将其概括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意思是说,在文化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首先要认识到自己的文化传统,发展自己的文化传统,然后要主动参与到世界不同文化的交流中去,与其他文化共建人类文化,最终实现文化的融合和共享。如果承认信息资源建设是文化建设中重要的一环,那么“文化自觉”无疑也是指导信息资源共建的一个重要的理论依据。

从这一论点出发,首先要确认的就是重新认识“拥有”和“存取”的关系。不同的图书馆,无论是省市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和科研院所图书馆,还是基层小图书馆,都应根据其地域、历史、经济、文化传统以及自身特色,选择和建设自己的特色馆藏,建设自己“拥有”的资源,在拥有资源方面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而在地域、系统或者组织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活动中,各图书情报信息机构既是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者和参与者,又是终端用户。不同类型、专业的图书馆分别建设不同的特色馆藏,只有这样才可以协调各个成员在资源建设方面做到优势互补,避免重复建设的浪费,最终,各个成员馆的核心竞争力聚集起来,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从某种意义上回到20世纪80年代末高校期刊协调网的共建模式上也许是一个不坏的选择。当然,这样的回归并非全部照搬,而是扬弃,是在承认馆藏资源差异和资源建设特色,承认大馆、小馆都应有平等发展空间的基础上,实现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同时,应该考虑到WiⅪ共建模式作为网络环境下出现的一类新的信息资源共建模式必将有其大展身手的空间。Wiki本着开放、合作、平等、共创、共享的精神,把个人、群体积累的信息内容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因此Wiki非常适合做专题知识库,例如网络百科全书、网络学习平台、手册等。作为一种全新的网络时代协同工作与知识共享的平台,Wiki共建模式在我国才刚刚起步,人们对它的认识还有待于深入,有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地思考和研究,例如:如何在开放与限制中取得最大限度的开放,如何提高Wiki技术的安全性,如何提高网站内容的权威性,如何促进成员间相互信任等等。

3.2 在制度层面上推广图书馆联盟

在信息资源建设的“文化自觉”理论指导下,从制度层面来推进和保障信息资源共建工作则是更为重要的问题。国外的实践证明,图书馆联盟是实现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有效组织形式用。对于图书馆联盟来说,就是要在实践层面提供政策、机制上的保证以及相应的技术支持。

首先建立资源共享政策和领导机制,支持统一信息资源检索入口,为信息检索提供无缝链接,联合编目,协助确立馆藏建设策略,采用国际标准进行信息处理。相比于国外,在这些方面我国仍很薄弱。

其次是标准规范的问题。包括数字资源建设标准规范、应用服务标准规范、版权保护与权利描述标准规范、面向数字图书馆的电子商务标准规范等。其中,数字资源建设标准规范涉及数字对象的加工、描述、组织、存储、检索和服务的技术标准规范,需要建立对网上资源进行搜集、筛选、编目、加工、使用的方法和相应的技术标准规范,建立元数据统一结构框架和相应的元数据描述、加工处理、转换和检索的技术标准规范。在数字图书馆应用服务系统的建设中,还要建立统一描述机制,支持统一的资源命名规则和唯一标识和开放的、可互操作的数字资源组织与管理标准规范等。

此外,还有法律支持与版权保护问题。2002年我国新著作权法的颁布与实施给数字图书馆建设带来了极大影响,主要体现在:作品数字化行为的法律定性,出租权和信息网络传播权等新权利的设定,权利的限制,版权集体管理组织的规定等。为此,走版权集体管理的道路,健全与完善版权集体管理机制为解决这方面问题提供了可行性。

3.3 在实践层面鼓励相关行业进入信息资源共建领域

目前,国内正在进行或者已经完成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项目基本都是信息服务机构之间的合作。这些机构在共建共享项目中提供的是同质的服务。

2005年5月,NSTL、国家图书馆、CAIAS、上海图书馆上海情报所等4大科技文献信息共建共享项目实施单位联合召开了科技文献信息建设工作交流会,邀请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中科进出口公司、中国教育图书进出口公司等4大出版商参加。与会代表一致认为与出版商的沟通和交流非常必要,文献机构与商不仅是单纯的商业关系,也是合作的伙伴。目前跳出信息服务领域,联合其他领域的机构参加资源共建共享项目国内尚未起步,即使存在出版商和信息服务机构之间的协作关系,也只是信息服务机构为解决版权问题而采取的应对措施,并没有提升到文献信息共建共享的高度。如万方数据公司,通过与出版社签订相关协议,获取版权,确保其数字化期刊产品的合法性。

鉴于出版商在信息生产传播过程中的重要性,在实施文献信息共建共享项目的时候将其联合起来是非常必要的。然而如何平衡出版商和信息服务机构之间的利益,尽量减小信息共享对出版界商业模式的冲击,是吸引出版商真正参与到信息共建共享建设中必须跨越的障碍。反面例子是Google的数字图书馆计划。这一计划遭到作者和出版商的强烈反对,美国}H版商协会(AAP)和美国作家协会相继Google触犯版权法。与此相反,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数字资源持久保存研究项目LOCKSS项目则在出版商与图书馆之间的协作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LOCKSS构建了一个出版商与图书馆、图书馆与图书馆间的协作平台,当图书馆从出版商购买数字资源时,承诺数字资源的合理使用,同时获取相应的许可。这一做法对最终合理解决多方合作中的利益平衡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其实这一做法也正体现了“文化自觉”论强调的“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4 结语

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世界性课题。长期以来一直是图书馆界关注和研究的重点。无论在理论还是应用层面,对于信息资源的共建和共享都有相当多的讨论和实践。本文所强调的是,从人类文化学的角度,针对目前主要的信息资源共建模式的不足,提出如何避免信息资源的同质化问题和信息鸿沟问题的一些思考和认识,以期为寻求更合理的信息资源共建模式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

上一篇:基于信息交互的集成服务平台构建分析 下一篇:基于Web2.0型人的数字图书馆交互界面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