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中的几组关系

时间:2022-06-04 08:36:33

试论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中的几组关系

摘 要:从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需要,剖析了“成人教育”与“继续教育”的区别、继续教育的“教育属性与市场属性”、“继续教育与高校职能”的关系,并从实

际工作中提炼出继续教育的专业化,继续教育与其他教育类型的关系,与校内教学科研事业的关系,继续教育与现代教育技术的关系,与市场、与企业的关系,对其加以解析,提出自己的观点:继续教育应在坚守教育性的基础上,引入市场机制;继续教育能牵引、倒逼、反推高校教育科研事业发展;继续教育应与其他教育类型融合发展;重视继续教育的专业化建设;用信息技术推动继续教育发展;强化校企合作,更好服务社会。

关键词:继续教育;转型发展;关系辨析;终身教育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我国高校继续教育正在面临转型,在其发展中有一些关系需要认真梳理。从教育理论界看,成人教育学和继续教育理论尚不够成熟,重大研究成果不多。继续教育缺少理论引领,很多时候都是在实践经验梳理和挫折教训总结过程中摸索行进,步履维艰。本文从理论层面和实际工作层面,尝试就继续教育发展中的几组关系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继续教育与其他教育概念与属性的不同

在“成人教育”与“继续教育”的概念辨析、继续教育的“教育属性与市场属性”、“继续教育与高校职能”的关系等方面,理论界尚有不少犹疑,笔者观点如下:

(一)高校成人教育与继续教育

高校成人教育是与普通高等教育相联系、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它的主要内容是成人高等学历教育,主要是利用高校资源为社会上的成年人提供学历教育服务,后来又在此基础上衍生出非学历的教育培训服务。高校成人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学历补偿”。

高校继续教育是终身教育理论出现以后的一个概念,它着眼于人的终身发展,强调在接受过一定层次的学校教育之后,继续接受其他后续教育,这类教育的目的,或者为了提升职业能力,或者为了转岗发展,或者是为了提升个人素质和品质,可以在中等教育以后接受继续教育,更多的是在高等教育以后,可以在职前,更多的是在职中、职后接受继续教育。它包含职业教育、社会教育的内容,而在形式上可以是网络教育、现代远程教育、自学、函授或者学校教育。

可以看出,高校成人教育与高校继续教育是两个维度、两个层面的概念,他们的内容和形式多有交叉和交融,但谁也不能完全包含对方。他们的本质区别是教育理念的不同。很多人并不清楚二者的区别与联系,甚至认为他们只是一个概念在不同时期的两个名称而已。如果高校决策者不能从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的理念来深入思考和科学谋划,不能从社会发展需要来考虑高校如何主动服务社会,那么高校继续教育的决策、定位和规划的科学性效果就可想而知了,“从高校成人教育转型到高校继续教育”也就难以实现。

(二)高校继续教育的教育属性与市场属性

高校继续教育究竟是该面向市场还是该坚守公益性?其本质是职业教育还是终身教育?这些问题一直令高校决策者困惑不已。高校继续教育同时具有教育属性和市场属性,或者说继续教育类型可以初步划分为公益型和效益型。只要是教育事业,必然具备教育的属性;但继续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服务社会,它必然要面向市场,按市场规律、用市场手段来办学,所以它也具备市场的性质。高校继续教育的公益型成分多一点,而社会教育机构的效益型成分多一些。

从继续教育的内容看,其包含职业教育的成分多一些,从继续教育的着眼点看,其终身教育的理念强一些。在高校里,继续教育工作是最接近市场、最接近生产实际、最接近社会的,它既要遵循教育规律,也要尊重市场规律,要讲成本、讲效益、讲经营、讲品牌。从目前来看,普通高校一般是事业单位性质,被人形容为计划体制的最后堡垒,高校的继续教育事业,市场性还远远不够,市场机制远未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在坚守教育性的基础上,高校继续教育应该大力引入市场机制,以便更有效地为社会服务。

高校必须在办学机制上有所创新,给予继续教育更多的自主办学权利,例如人员聘任、经费支出、工作量考核等。高校继续教育事业不同于其他教学科研育人等工作,它与社会联系更加密切,与市场需求更加契合,与生产结合更加紧密,更利于产学合作,更具市场性,应该区别对待,进行差别化管理,尤其在财经政策、人事制度等方面大胆引入市场理念和手段。

(三)高校继续教育与高校社会服务职能

目前对高校继续教育的作用和地位界定比较正面和新颖的论点是“服务社会论”,这个理论的基础是大学职能。培养人才、发展科技、服务社会,是目前较为公认的大学的三项职能。大学利用人才、设备、信息等资源,直接为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发展服务,是大学人尽共才、物尽其用、融入社会的进一步体现。高层次大学作为教学中心和科研中心,理应充分利用优质资源为社会提供全方位的高水平服务,进一步成为社会服务中心。

大学服务社会职能的实现主要是以教学和研究活动为基础,但其服务内容却日益丰富,不断拓展,现今主要有:继续教育服务、决策咨询服务、社会批判与监督、科技推广服务、科技培训服务、资源共享服务、兴办知识企业等。

大学服务社会职能的发展,拉近了学校与社会的距离,沟通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学校在为社会服务的同时也为自身的发展赢得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在高校服务社会的各类途径中,继续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继续教育部门,实际上是一个进行资源整合的管理部门,它需要把相关院系的师资、专业、课程、场地设备等整合起来,让更多的社会人员共享,从而使高等教育更好地为社会服务。高校继续教育通过教学来培养人才,它承担部分育人任务,也从事一定的科研工作,它通过为社会直接培养人才和从事科技服务来实现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以往大家认为,继续教育只是片面利用高校的教学科研力量,而很少认识到继续教育事业也有“培养人才”、“发展科技”的作用,更重要的是,继续教育发展还可以促进高校教学科研事业发展,也就是说,继续教育通过开展社会服务,能动地反作用于高校教学科研事业,促进高校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在实际工作中,理清继续教育与其他教育类型、校内教学科研事业等方面的关系,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以上三点是对高校继续教育一些理论问题的探析。而在实际工作中,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面临的挑战就更多,比如继续教育与其他教育类型的关系,与校内教学科研事业的关系,继续教育的专业化,继续教育与现代教育技术的关系,与市场、与企业的关系等。如果不理清这些关系,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思路就不会明确,继续教育就不会有长远的科学发展。

(一)高校继续教育与其他教育类型、教育形式

一般来说,高校继续教育主要包括成人高等学历教育(业余大学和函授教育)、非学历教育培训,也可以涵盖自学考试、第二学历教育、在职专业硕士培养、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等。另外,职业教育、社会教育、社区教育、企业教育、普通教育等也在形式和内容上与高校继续教育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普通教育是继续教育的基础,普通高等教育更是高校继续教育的重要依托。高校继续教育发展出众多项目类型和形式,反映了它的广泛适应性和强大生命力,同时高校继续教育也从这些教育类型和形式中汲取营养,总结经验,寻求支持。

面对这些规格各异、形式多样、起点不同、生源多元的继续教育类型和形式,高校决策者不能眼花缭乱、盲目乐观,或者四处出击、茫然无措。该如何应对?是扩充非学历教育,是发展专业硕士培养,是转战网络教育,还是用职业教育取代继续教育?

其实,改造整合、互通融合是必由之路。也就是说,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成人教育;实行学分认证,打通各类教育,实现立交互通,逐步形成培养规格科学合理、各具特色的高校继续教育体系,并与其他继续教育体系相互联通,融合发展。表现在:学历与非学历教育主动融合(学分互认、课程免修、课程冲抵、捆绑招生),各高校的继续教育办学逐步联合(继续教育联盟),继续教育与社区教育、企业教育逐步融合。继续教育在办学领域、办学理念、媒介技术等方面的跨界发展,直接促进了不同教育形式、学习方式的融合,也激发了继续教育运行机制、技术、教学等多个方面的创新,多种教育形式的融合提升了继续教育跨界的广度与深度,孕育了多个领域协同创新的机会。

一是探索实施继续教育学分制、弹性学制、学分银行制,实现学分在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之间、各种教育类型之间、各类学校之间、学校和企业之间的科学、顺畅地认证、转换、积累。

二是以学分为基础,整合多种成人学历教育形式,探索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有机融合,使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证书相结合,在继续教育、职业教育、普通教育和企业教育之间构建起教育立交桥。

(二)高校继续教育与校内教学科研等事业的关系

对高校内部的教学科研等各项事业,我们需要重新审视、重新整合。教学部门主要承担培养人才(知识传承和传播)的职能,科研部门主要承担发展科技(知识生产和创造)的职能,那么社会服务(知识的应用和开发)的职能由谁承担呢?培养人才、发展科技也是为社会服务,但基本是间接服务。一般认为,当前高校直接为社会服务的领域包括:继续教育、决策咨询、社会批判与监督、资源共享服务、科技推广、兴办知识型企业,涉及到继续教育部门、科技和产业部门、资产管理部门和信息文献管理部门。在“为当地经济社会进步和行业发展服务”的旗帜引领下,高校继续教育能把全校教学和科研力量很好地整合起来,在服务社会中更好地促进、带动高校教学科研发展。可以看出,继续教育并不仅仅是片面依托高校母体发展,实际上,它也可以而且常常是教学科研事业的重大牵引力量,甚至会利用社会服务的需求力量倒逼、反推高校开展教学科研改革,促进高校各项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目前普通高等教育普遍存在脱离实际、与生产劳动和市场需求脱节的现象,作为与市场联系最紧密的继续教育,完全可以成为高校服务社会水平的晴雨表,成为引领高校教学科研改革的市场引擎。可以这样说,高校继续教育发展好坏,是高校服务社会能力强弱的体现,也是高校教学科研力量强弱的重要指针。

注解:反作用:整合教学、科研及其他资源,提升服务社会能力;牵引、促进教学科研发展,倒逼、反推教学科研改革。

(三)高校继续教育:事业、专业、职业

教育事业是指“当人们摆脱进行该活动的无计划、无组织状态,把教育活动从其他的社会活动中分离出来,划分成一个独立的社会部门,并经由专人去进行时,这种活动便成了一种事业,即教育事业。”当教育活动成为一种事业以后,便有了完善的组织机构、活动规章、各项制度规则、人员责任等等,从而使其具有组织的严密性、活动的系统性、人员的规范性、评价的制度性和时间的秩序性。

高等教育,无疑是一项重要事业。但从实际工作角度来看,高校的继续教育,不是“事业”,不是“专业”,也不是“职业”,而只是一项“工作”。“事业”是崇高的,是肩负使命和责任的,更多时候是非营利性的;“专业”是科学的、不可替代的,是需要学习才能拥有的;“职业”是需要特殊训练、有行业规范的,是安身立命的基础;只有“工作”是临时性的、事务性的、无特殊要求的、可替代的、非目标性的、非战略性的,它可以在任何一个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即能获得报酬的地方去找到。目前高校的继续教育,在高校里充其量只是一项次要的、边缘性的工作,而不是专门职业,其专业要求不高,更不敢奢求为崇高的事业。

因为有这样不合理的理解,高校决策层在办学规划、办学管理中,对继续教育必然极端轻视,重创收、轻投入,重规模、轻质量,重招生、轻管理,导致继续教育工作只能勉强应付运转,不能形成发展的后劲和动力。

因为有这样不合理的理解,高校从事继续教育的教师,基本不需要特别的专业训练,甚至选老师可以“临时拼凑”,或者把上成教课只是当作上讲台前的“练手”,高校继续教育管理人员也无特别的培训,没有特别的从职要求,更无专业资格门槛,几乎人人都可以承担这个工作。也就是说,在高校里,继续教育离专业化的时代要求还很遥远。高校继续教育要成功转型并持续发展,必然要重视继续教育队伍的专业化问题。

(四)高校继续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正在深刻改变现代社会。继续教育作为紧密联系社会的重要领域,绝对不能无视或漠视信息技术对教育的深刻影响。

学习媒介生态的变化对继续教育办学产生了重要影响,新学习媒介突破了时空界限,促使泛在学习、移动学习、微型学习等实用学习模式进入继续教育领域,促进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形成。目前继续教育的学员主要是80、90后的新生代群体,新生代的学习特征有显著特点:习惯以自我为中心自主探究学习,对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热情不足;新生代员工深受后现代文化思潮的影响,喜欢大众文化、平民文化、网络文化,带有明显的“网络原住民”特征,互联网对于他们就像水和鱼的关系。信息时代新生代学员认知方式正在发生意义深远的改变,人机结合的思维体系已经成为其认知世界的基本方式。

这就要求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的办学媒介必须随之改变,能够跨越时空的界限,以满足学员的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方式的学习需要。目前移动互联网在突破时空界限上更有优势。所以,高校继续教育办学媒介需要从基于面授的多媒体教学、基于远程的网络教学向基于移动平台的泛在学习发展,通过无线网络传输,使用户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轻松接收和传播信息,形成随时随地可以获取课程信息的学习环境,高校继续教育学习支持环境24小时在线将成为趋势。

目前很多高校继续教育学院都没有信息技术部等科室,教育技术人才匮乏,这需要引起高校领导的重视。高校需要认识到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响,而不能把信息技术仅仅看成是一种辅助教学工具。继续教育应该适时地把成熟的现代教育技术引进来,用信息技术加快对传统教育的改造,把“线下面授”与“线上自学”很好地结合起来,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益。

(五)强化校企合作:对继续教育与市场关系的现实抉择

继续教育就是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办学的,继续教育要善于整合各类资源,包括企业资源。强化校企合作,开展产学研合作,是高校继续教育的应有之义。2012年2月,教育部了《关于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鼓励行业企业依托普通高校和职业学校联合共建专业化、综合化的职工继续教育基地和产学研基地。

可以看出产学研和继续教育是紧密相关的,是相互促进的,需要协同发展。这就需要高校继续教育办学职权范围扩大,与产学研进行融合。目前高校在促进产学研合作与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方面还力不从心,需要从学校层面出台相应的文件,设置专门机构,统筹、协调、组织和管理学校的产学研合作项目与继续教育培训。这样,高校继续教育在校企合作办学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高校需与地方政府、行业组织、企事业单位建立长期沟通机制,根据自身教学资源特色,与之形成伙伴关系。形成与地区经济社会的协同化发展机制,需要高校继续教育部门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摸清自身办学资源情况。对自身办学实力的认识是高校向外提供教育服务的基础。不同学校由于办学传统不同,会形成各自的优势学科,这是各高校开展继续教育社会服务的学科基础。

二是加强社会调研和对继续教育规律的研究。目前,在成人学历专业课程设置方面,高校大多缺乏社会调研的基础,成人学历教育与行业、岗位能力要求相去甚远,“订单式”教育在高校继续教育中应该占据主导地位;在培训项目实施中,更加缺乏培训需求分析和严格的培训流程管理。这就需要高校重视开展继续教育规律研究,更新从业者的知识、能力结构,为开展有效的教育服务活动奠定能力基础。

三是通过有效的教育服务,与被服务方建立信任关系。在开展继续教育服务中,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是建立信任关系的关键。高校继续教育可以利用自身学科优势,采取“咨询式”培训的方式,与被服务方形成长期教育培训关系。“咨询式”培训是将培训、诊断、咨询进行了有机地组合,是培训的延伸与拓展。通过这样的培训方式,使高校教师长期跟踪服务对象,了解其发展中的问题,通过对问题的把握和分析,使得教育培训做到有的放矢。

参考文献

[1]郑玉双.社会转型发展与高校继续教育创新[J].职教通讯,2014,(1).

[2]卢美芬,孙立新.高校继续教育服务区域功能的再认识[J].中国高教研究,2013,(6).

[3]闫桂芝,王爱义.关于继续教育的几点思考[J].成人教育,2012,(3).

[4]马敬峰.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创新发展的若干思考[J].宁波大学学报(教科版),2014,(3).

[5]牛长海.地方高校继续教育服务区域社会发展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2014,(3).

上一篇:从“教员培训”走向“教员教学发展” 下一篇:对于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