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普陀,借花献佛

时间:2022-06-04 06:01:16

素来慢工出细活的“印象”系列,在刚刚过去的2010年推出了两部作品,武夷山的《印象•大红袍》和普陀山的《印象•普陀》。后一部登场时,前一部已经盈利,并且将当地的茶青价格炒翻了两番。借助前五部积累下的品牌效应,《印象•普陀》未演先热,然而其较为大胆的艺术尝试也引发了一些异议和担忧。不过,创作上的反传统从来不构成“印象”在商业道路上的阻力。在舟山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印象•普陀》会成为最挣钱的“印象”吗?

2011年伊始的舟山,是属于“印象”的。

机场、户外广告牌、主干道路灯、公交站台、酒店前台,大幅海报处处可见。报纸头条、电视电台要闻,日复一日更新动态。

在越来越多演出和娱乐项目扎堆“跨年”的风潮下,舟山也决定在2010年的最后一天,推出酝酿两年的大手笔―《印象•普陀》。首演仪式定于12月31日22点20分举行,持续至零点,跨年仪式后,以普陀山108位僧人主理的盛大法会收尾。

这是“印象铁三角”制作的第六部作品,也是“印象”系列第一次选择在隆冬首发。恰逢“千年极寒”寒潮过境,临近12月下旬,气象预报不断提示,届时夜间瞬时风力将达到13级以上,甚至可能降雪。但是,剧场内排练紧锣密鼓,一切按照既定节奏,一日不辍。

每晚夜间11时,后勤人员准时送来夜宵,所有演职人员就着风吃下后,还需工作四五个小时。这是一项有些残酷的作业,因为全部时间必须待在户外,有些演员需要下水,另有一些需要脱去衣服、跪在地上和在远处的半山腰迎风跳舞。参与筹备的当地人员来自政府各个部门,从惊讶,到被带动、感化,也有人心存疑虑。

来自北京文化及商业前沿的饱满激情乃至躁动亢奋,与普遍来自偏远农村、艺校毕业的孩子们为哪怕一点生存发展机会就不顾一切的早熟和迷茫,集中碰撞在了这个经济发达、奉行享乐的海边小城。同时拧紧在一起的还有,官员的语言方式和导演的话语体系,本地方言和来自几近全国所有省市的胃,演出的喧闹与佛教圣地世俗化了的肃穆感,区域产业结构转型的思路和旅游产业升级的系统规划,混成一台演出的短线作战和文化引资的漫长谈判,首当其冲的是―国资与民营资本、外资、金融资本的打包组合。

谁的“印象”,谁的普陀

与《印象•刘三姐》的纯粹民营不同,《印象•普陀》的投资里有了30%的国有资产股份,来自舟山市普陀区国有资产投资有限公司;其他的49%和21%,分别来自IMC和北京印象创新艺术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印象创新”)。

IMC是一家外资投资公司,为马云、虞锋于2010年4月发起的云峰基金注资“印象创新”后成立。这笔5000万美元的融资是云峰基金成立后首个官方正式披露的投资案例,也是“印象创新”的第三轮和最大一笔融资。后者由张艺谋、王潮歌、樊跃组成的“印象铁三角”于2006年创立,其雏形只是一个工作室,2007年4月获海纳亚洲、IDG、高盛投资2500万美元,之后,SIG也成为其股东。诸多资本青睐,在国内文化产业界可谓罕见。云峰基金也非传统基金,由多位颇具影响力的企业家发起。二者的联姻在2010年12月中旬引发了不小的舆论风暴,其影响一直波及到年底的首演。

这与“印象系列”一直以来投射给外界的政府买单印象相左。虽然自始便有民营资本介入,却是第一次占据控股地位―八年来,“印象创新”与政府、当地民企在资金关系上尝试过多种形式的排列组合―然而即便如此,演出的经营管理仍然由政府方面执行和把控。

《印象•普陀》总投资不到7000万,在“印象”系列里居中,目前所有“印象”项目的投资均未过亿。最早出炉的《印象•刘三姐》、《印象•丽江》,年均观看人数都超过了130万,《印象•西湖》2010年度盈利6000万以上,《印象•大红袍》自2010年3月29日首演以来上座率逾70%、当年实现盈利。未突破盈利门槛的,仅《印象•海南岛》一部。

这又与“印象”系列投资动辄数亿、劳民伤财的传言相悖。资本的流动方向本身便佐证了―这不会是一桩只赚吆喝的赔本买卖。

《印象•普陀》洽谈了一年,实施、建设、创作用了一年,对比其他“印象”是效率较高的一部。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舟山方面行政的高效,当地政府对于引进一台演出可能发挥的作用、如何促使其效用最大化,有自己的一套预判和规划体系。

在民营经济遍地开花的浙江,政府也惯于在市场框架下思考问题。项目洽商早期咨询了区域内若干民营企业家、金融机构,一定程度上为《印象•普陀》公演前便拿下杭州银行持续3年、每年200万人民币的赞助,和后世博旅行社资源采购全国大联盟(以下简称“大联盟”)包销30万张门票的订单铺垫了基础。后者是2010年12月才刚成立的旅游产品新型销售机构,其前身是由国家旅游局推荐、世博局指定的53家全国旅行社分销商,每省一至两家,分销了世博会将近2000万张门票。以《印象•普陀》为龙头,将普陀旅游未来重点开发区域朱家尖的景区、酒店、餐饮打包在一起,成为大联盟采购的第一宗商品。以目前淡季演一场、旺季演两场,刨除极端天气一年演出300场的计划计算,每场满座2000位观众,全年最多可有60万人次上座。30万张门票,意味着全年可售门票的一半。

围绕着普陀印象大剧场,普陀区还打算打造一个占地3000亩、名曰“自在岛”的佛教主题休闲旅游度假区,具体包括梵音馆、素斋馆、佛教图书馆、讲法堂等项目。前期规划已经完成,将于接下来的几年内陆续建成。分管旅游的王旭光副区长认为,这会将佛教文化的消费行为,由简单的烧香礼佛,上升到哲理思考的层面。以佛教元素引导都市人解脱心灵,要比简单的造庙有意义得多。

首演当天,宝马赞助的礼宾车队由宁波机场接来千余位商界、文化界的明星大腕、各色VIP,下榻处暨新闻会现场―舟山喜来登大酒店一大早便挤满了人。当地人和过境游客想要自行购买到首演门票几乎是不可能的,除了受邀嘉宾的位子,本地企事业单位也已进行过数轮认购,面向社会销售的数量仅有150张。但这种配额制度不会长久,次日销售比例便已大幅增加,待15天试演过后、春节后正式公演开始,完完全全的商演循环便将开始滚动。

实验艺术,观音道场

《印象•普陀》与此前所有“印象”有一处一眼可见的变化,那便是张艺谋的身份―由写在王潮歌、樊跃之前的并列“总导演”,调整成了“艺术指导”。这是张艺谋主动提出的修正,因为这样更贴合三人合作关系的实质:张只在前期与王、樊一起聊大风格、大创意,“这次玩点什么”。达成一致后,具体的细化和所有执行,均由王、樊领军的团队承担。

王潮歌、樊跃在武夷山的《印象•大红袍》里玩出了一个令马云兴奋非常的新概念:实景电影。具体的做法是:360度旋转观众席留一个开口,切换几个主要场景。借助场景里既有的草木、山石、水流、亭台楼阁,补充搭建人工布景。以此为幕布,各种灯光、投影“喷洒”其上,人物便是活动其间的人,视觉感受接近于看电影,而且是3D,天然3D。樊跃一聊到这里就激动,用他的话来说,等适用于这些3D空间的表达范式更加丰富和成熟,就诞生了一个全新的艺术品种。那样的话,实景演出就会被推到一个艺术新高度,“印象”也就真正站住脚了。

《印象•普陀》的尝试,相似中也有大胆。同样是360度旋转观众席,看戏的开口却配上了八块有轨道可活动的大挡板。全部合上,功能类似幕布,这样观众就意识不到剧场的旋转;同时也是银幕,打上投影,感受接近户外电影,一切电影手法皆可用。打开,便切换到实景演出。留几块在中间,可以将两种形式做一个结合。

剧组用的挡板,据说是全亚洲最大、适用户外的LED板。但叫人哑然失笑的是,这些活动挡板不是用电脑自动控制的,而是由若干候场的女演员手把手推动的。节奏和时间在排练时用秒表和叫喊卡出来,精准度及成本控制更胜人工智能。

另一个大胆之处,是加入了动漫。桥段是一则佛教经典故事:老和尚与小和尚下山,路遇女施主过河无船。老和尚遂背之渡河,数天后小和尚思来想去忍不住询问这是否犯了色戒。老和尚答,他早已将女施主放下,为何小和尚却仍放不下?呈现出来,和尚、女人、河、庙……一切景物均是动画形象,只是投射在了场地里天然的山、石、树上。虚拟人物能活动,靠的是四块小型活动景片接收投影影像,在整个场景里穿梭,在恰当的时间停留在恰当的点上。每块活动景片也是由两位女孩抬着走的。当大挡板全部合上,遂播放动画电影――小和尚“砰砰砰”敲打挡板(情节是敲门),幕布打开,小景片便带着小和尚跳上了实景的大台阶,往庙里去了。

“这真的……太古怪了!”有同行的记者直摇头,说这是“声光电技术与户外戏剧不和谐的结合,而且与《印象•大红袍》太像了”。“这真的……太天才了!”也有乐观者认同这一尝试的创造性,因为自己的孩子就看得很高兴。

王潮歌面对这些议论早已练就了金刚不坏身:“艺术没有好、坏、对、错的标准,只有喜欢和不喜欢。以前我们衡量一个作品好坏的标准是得奖,或者少数文化精英的评判。现在呢,往往是票房。‘印象’设定的标准是三重的:观众、我们自己和整个时代。有文化消费意愿和能力的中国老百姓凤毛麟角,‘印象’系列的票房已经表达了观众的态度了。我们自己挺努力的,也挺满意的。我只想祈求时代给我们一个机会,给所有有努力精神的人一个机会,时间的机会。也许将来有一天我光荣了,大家不想看‘印象’了,但别的艺术家或者艺术形式起来了,选择多了,老百姓想消费艺术了,那我也会觉得很欣慰。反之,在市场还没有繁荣起来的时候,过于审慎的目光,过于严苛的批评,会让这片已然足够贫瘠的土壤雪上加霜。我看到我们有些同行,做一个作品,市场不好,被人一说,就缩回去了,不敢做了,从此以后艺术生命就完了。我们俩属于特坚强、脸皮特厚的类型。”

樊跃的脸皮似乎要“薄”一点,他承认这次尝试的一些新鲜手法还不够成熟,还处在试验阶段。尝试得有点多,就显得有点杂。比如动漫,想法很棒,但实际上很多东西执行团队在技术上无法实现。再如,较多的语言类节目,有小品化的危险。佛教文化这个题材特别抽象,如果真去诠释经典,那是一种在儿童剧院上演童话剧的感觉。而一旦创造性地演绎,又有不遵循经典的顾虑,分寸感不好把握。所以最终定位为,借助一点清浅的佛理,关注现代人的心理状态。没有悲苦的世界,只有悲苦的眼睛。“用美丽的眼睛看世界,世界就是美丽的。”

在分寸感上,确实能感觉到二位导演的犹疑。关于普陀山最知名的、关乎道场由来的传说“不肯去观音”,剧组曾编排过一个喜剧色彩的小品,大意是:观音之所以不肯去,终极原因长久以来被所有人都忽视了,那便是,他晕船!这个节目在首演前最末几天的联排中从未出现,据说是普陀山佛教协会的法师们提过意见,以为离经叛道。而首演最终还是采纳了,因为这是惟一提及“不肯去观音”的桥段。普陀山作为观音道场,仅用禅宗公案“风动、幡动、心动”,和“佛曰放下”这样一个更加宽泛的典故,似乎不足以概括和支撑。而加上这一段,却又引发了笑场。

不过,也许我们都多虑了,“印象”的主流受众从来不是端坐庙堂的高雅艺术追求者,以及习惯吹毛求疵的文化批评家,而是从观光景点、旅游表演抢夺来的游客,从电视机前、晚会坐席吸引来的普罗大众。王潮歌说,“印象”之所以动人,往往在于一份说不出、不可言传的内心悸动。从《印象•海南岛》投资方转投“印象创新”的刘永建,看过了所有“印象”和其他大部分实景演出不下数次,却也亲历了这一“不可说”:“虽然已经踏勘现场无数次,也从无到有眼见排练无数次了,但在跨年的那个时刻,杨枝净水赞颂声起,唱大悲咒,108位法师自台阶缓缓走下,只觉得那颜色、那光、那山、那风、那星空,一切都对了。那台阶就是我们搭的,但我从来不知能带来这种感觉。实景演出导演的修为,不是大家坐在家里能想象到的那么简单。”

上一篇:印象•“印象” 下一篇:“印象”是棋子而非赌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