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稻89的选育及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模式研究

时间:2022-06-04 05:35:00

皖稻89的选育及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模式研究

摘 要:皖稻89是凤台县农业科学研究所经多年系统选育而成的中籼稻新品种。结合多年对皖稻89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经验,从品种选育、区域和生产试验、品种特性对中籼皖稻89进行介绍,并从适时播种育壮秧、制定合理的群体结构、实行科学的田间管理等方面对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模式进行研究,以期与广大农业工作者共同探讨。

关键词:皖稻89;选育;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5-36-02

皖稻89是凤台县农业科学研究所经多年系统选育而成的中籼稻新品种。该品种米粒细长,食味好,出米率高,主要指标达到部优一级米标准,综合评价二级米,具有品质好、抗倒能力强、产量高、综合性状好等特性,适宜育苗移栽、直播以及机械插秧等多种种植方式,是难得的两系和三系的广亲和型恢复系。2003年经安徽省品种委员会审定,定名为皖稻89。凤台县农业科学研究所在皖稻89前期栽培技术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安徽省沿淮、江淮地区耕作制度和光热资源特点,制定了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模式,以充分发挥皖稻89的高产优质潜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该品种在本地区的全面推广与使用。

1 皖稻89的选育

1.1 选育品种来源 1994年皖稻89从国审品种扬稻6号的变异单株中选育出来,其与扬稻6号明显区别就在于无芒、植株矮8~10cm,生育期短3d。1995年正季,在种植的160株中经选择观察记载、株系鉴定、选择淘汰,保留性状优良单株10株。同年冬季,在海南种植株系圃中对选择保留的10个株系进行株系比较鉴定,每株系种植200株,单本栽插,对选株系混收,不进行淘汰。1996年正季,对10个混系进行种植鉴定,每个系种植33.3m2,3次重复,对产量与抗病性(包括纹枯病,稻曲病等)进行比较,经过科学系统的选择后,结果显示编号2系综合表现较好,从而确定对此株系进行深一步的品性熟化。1996-1999年,连续3a对编号2系进行提纯复壮,经过多年系统筛选并参加本所和多点试验后,进行抗病性鉴定和米质分析。2000-2001年皖稻89参加了安徽省区域试验和2002生产试验,经农业部谷物检测中心检测,4项指标达部优一级米,综合指标评定为部优二级米。2003年经安徽省品种委员会审定,将96-2定名为皖稻89。

1.2 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 1999年皖稻89参加本所比较试验,比对照1扬稻6号增产7.3%,比对照2籼优63增产5.6%。2000年皖稻89参加安徽省中籼区域试验,2000-2001年连续2a区试,平均单产分别为558.6kg/667m2和562.5kg/667m2,分别比对照增产0.9%和2.6%;2002年皖稻89参加安徽省中籼生产试验,平均单产567.9kg/667m2,比对照增产3.1%。2004年在凤台县新集镇示范种植67.67hm2,平均产量608.6kg/667m2,在霍邱县周集镇示范种植34.67hm2,平均产量610.5kg/667m2。通过多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和种植示范,证明皖稻89为高产优质的稻米品种。

1.3 品种特性 皖稻89属早熟中籼,全生育期138~142d,株型松散适中,分蘖力中等偏强、穗大粒多,对光照、温度反应迟钝,生育期稳定。每穗总粒数为195粒,结实率85%以上,千粒重28g,株高115cm,茎秆粗壮、高抗倒伏,中抗白叶枯病、纹枯病和稻瘟病,一般产量在600~650kg/667m2,高产田块可达700kg/667m2以上。米粒细长,半透明,无腹白,心白少,外观品质优。据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武汉)检验,出糙率79.7%,整精米率62.4%,长宽比3∶1,胶稠度86mm,直链淀粉17.4%,垩白率9.4%,垩度1.2%。主要指标达到部优一级米标准,综合评价二级米,米饭松软,适口性好。

2 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模式

在皖稻89栽培技术研究过程中,凤台县农科所根据沿淮地区的土壤特性、耕作方式、气候环境等因素,经多年试验制定了较为科学、合理的栽培技术模式,以进一步提高稻米产量和品质,节约水土资源和种植成本,减少化学污染,增加农民收入。

2.1 适时播种育壮秧 皖稻89适宜在安徽省江淮地区作一季稻中稻种植,在5月上中旬进行移栽田播种,秧田667m2播量控制在25~30kg,按照常规湿润育秧。秧田要施足基肥,合理配置氮、磷、钾等,667m2施尿素20kg、三元复合肥20kg;2叶1心时应追施断奶肥;秧龄到30d左右时可以移栽,移栽前3~4d应追施送嫁肥,667m2施尿素5kg。机插秧田应在5月20~22日进行播种,667m2用种量控制在3.2~3.5kg,每盘播量0.14kg,秧龄20d左右,6月10~12日可进行移栽。直播田可在麦收前播种,也可在麦收后6月10日前整地后进行播种,667m2用种3.8~4.0kg,播后芽前用46%稼佳保封闭除草,追肥应遵循少施勤施原则,以促进幼苗充分吸收营养,提高化肥使用率。

2.2 制定合理的种植密度 为确保合理的群体(下转68页)(上接36页)结构,秧苗有足够的生长空间以达到高产稳产,同时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本所结合实际生产情况研究出合理的种植密度。移栽大田一般每667m2栽1.7万~1.8万穴,栽插规格为16.5cm×23.1cm,确保落地苗8万~10万,667m2有效穗达到18万~20万,每穗总粒数195粒,结实率85%以上,千粒重28g。机插秧田行株距应保持在30cm×13.3cm,每穴3~4苗,667m2栽25盘。

2.3 实行科学的田间管理 皖稻89的高产优质高产离不开科学的田间管理,只有在合理施肥、加强水浆管理、加强病虫害防治的基础上,才能确保皖稻89优良品质的充分发挥。

2.3.1 合理施肥 皖稻89施肥应注意元素均衡,以每667m2施纯氮15.0kg,五氧化二磷4.5kg,氧化钾7.5kg为宜,前中后期比例6∶2∶2为宜;基肥施用一定要充足,以满足幼苗生长的营养需求和地力的供给。每667m2应施氮磷钾三元复合肥30kg,尿素10kg;在栽后25d施促花肥,每667m2施尿素5kg,氯化钾5kg,抽穗前18d左右施保花肥,每667m2施尿素5kg。促花肥施用能够促进颖花分化,实现大穗大粒,颖花肥能够减少颖花退化,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

2.3.2 加强水浆管理 水桨管理是水稻能否实现丰产丰收的关键,提倡推广间歇灌溉技术。水浆管理全生育期应遵循寸水活棵、浅水分蘖、够苗烤田、干湿壮籽的原则,推行浅湿干间歇秧苗浇灌。机插秧要薄水栽秧,深水护苗,浅水分蘖。一般在返青期应保持浅水,栽种25d以内秧苗进入分蘖前期应保持浅水湿润交替;全田总苗数达到预期穗数80%时应进行晒田,拔节初期也应以干为主,需要根据天气情况进行分次搁田控苗,此期间应持续23~27d,后期灌水应坚持干干湿湿,促进炼苗连根,但切忌断水过早。适时适量浇灌,注意水浆控制不仅可以强根壮秆,减少无效生长、提高成穗率,而且还可以增加施用促花肥和保花肥的吸收程度,促进稻穗增大。

2.3.3 加强病虫害防治 在栽后5~7d为清除田间杂草时期,可每667m2用46%稼佳保可湿性粉剂100g结合追肥撒施。对千金子、稗草发生严重的田块,可在第一次除草后7~10d,每667m2用10%的氰氟草酯乳油150mL加2.5%五氟璜草胺80mL喷雾进行防治。病虫害防治应特别注意纹枯病、稻曲病、螟虫和稻飞虱等。安徽沿淮地区病虫害发生时间一般在7月中旬或8月上旬,可每667m2使用2%阿维菌素100g,赛欧30mL加48%毒死蜱50mL,防治水稻纹枯病、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在抽穗前7~10d和始穗期,每667m2使用稻曲灵100mL或好力克12mL,以防治稻曲病,喷后6h如遇大雨要重喷,确保丰产丰收。病虫害和除草应结合施肥进行综合防治,确保皖稻89的品质,注意使用高效、低毒、无残留的农药,以实行高产、高效、无公害的科学栽培。虽然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的模式是经过长年多次的试验所得,但是在具体的实际操作过程中,种植者应根据当年当地的田间病虫害发生状况进行适量喷洒药物,根据降雨量和气候条件调整排灌量,结合土地物理结构施加适宜的肥料,以实现全面科学的田间管理。

参考文献

[1]王守海,王德正,李成荃,等.两系杂交中籼新组合皖稻79的选育及其栽培技术[J].安徽农业科学,2002(5):649-650.

[2]蔡锦洲,张延长.中籼皖稻25的辐射选育及其栽培技术[J].核农学通报,1993(1):1-4.

[3]陈周前,夏加发,苏泽胜,等.皖稻77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13):3 000-3 001.

[4]黄义德,杨惠成,陈周前,等.安徽省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与集成[C].中国作物学会栽培专业委员会换届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7(11). (责编:张宏民)

上一篇:6种四季常绿浮床植物脱氮除磷效果研究 下一篇:试论晋宋玄言诗及山水诗的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