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拖延症治疗法

时间:2022-06-04 12:53:06

小朋友拖延症治疗法

治疗拖延症,就是在培养一个大有前途的孩子。

拖延症这个话题,大人们都不陌生:有10个客户电话要打,但已经第3天了,还有10个电话没有打;明天都要上台演讲了,今晚11点半还没开始动手写PPT;明明账户上有钱,偏偏要到了收拖欠罚款时才急冲冲去交……这些熟悉的行为,就是我们大人的拖延症。

但是,你知道吗?小朋友也有拖延症。

慢吞吞起床、满世界找袜子、嫌早餐不好吃吃得很慢、每天上学都迟到……这些是幼儿时代的拖延症,但是因为经常被包上“慢性子”、“幼儿园没有吸引力”的外衣,让家长和孩子不能及时察觉。

再往后,小学生拖拖拉拉总是写不完作业,以至于每天没有玩耍和睡觉的时间,中学生明明头悬梁锥刺股、熬夜死磕但总是成绩不好……这些孩子可能是真学不会,也可能是老师教育不得法,但最大的可能性是因为吸上了一种大脑,这种的名字叫:拖!延 !症 !

拖延症的直接危害是让孩子所有的时间都被低效率垃圾时间占满,其间接危害是令孩子厌学,对自己丧失信心。一半学生只要治疗好拖延症,就能够提高效率,提高学习成绩,进而改变对人生的感受。

那么还等什么?赶紧来治吧!

第一步 分辨他是否真的得了拖延症

脑科学家发现,人们在面困难任务时,大脑会产生一种让人痛苦的物质,在这种痛苦物质作用之下,人就会选择逃避和拖延。所以产生拖延症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完成事情的困难程度。换成另外一句话更好理解:拖延症讨厌的是困难,而不是事情本身。

了解这个重点对于小朋友拖延症的治疗非常关键。这是因为成人治疗拖延症,都是自己发现,自己治疗;而儿童治疗拖延症,是父母发现、敦促小朋友治疗。父母出现“误诊误治”的情况是,经常没有搞清楚孩子究竟是害怕事情本身,还是害怕做事情的困难。

比如,拖拖拉拉不去练琴的孩子,究竟是孩子畏惧练琴的枯燥痛苦,还是根本就不喜欢弹琴?

孩子去幼儿园拖拖拉拉,究竟是因为在犯拖延症,还是在幼儿园过得不开心?

所以,在“治疗”孩子拖延症的时候,一定要分辨是否是孩子的主观意愿。如果事情本身不是孩子心甘情愿做的,“治疗拖延症”就会变成家长将自己的意图强加给孩子的一种方式,“治疗过程”就变成操纵孩子的一种手段。而孩子在强势并且精明的家长面前,常常愤怒伤心而无法反抗――那些两眼空洞、为家长和老师读书的孩子就是“误诊误治”的受害者。

在这样情况下,以下的治疗方法收效甚微,甚至会恶化亲子关系。

但如果“确诊”是拖延症,而且小朋友也迫切想要改变现状,那么我们就可以展开下面的“治疗方案”了!

第二步 确定拖延的终点,开始的起点

拖延症的大脑机制,是因为分泌了类痛苦物质,在这个时候人们通常选择的是转移到一个轻松的小事上。孩子们最喜欢干的,就是看几页漫画书,打几下游戏,看看动画片……这就是典型的拖延规定动作。

在这个时候,我们最应该做的,就是重建习惯动作。

你可以跟孩子整理一份一一对应的重建习惯动作表,比如:

玩游戏――关掉ipad

在线看动画片――关掉wifi

看漫画书――收起漫画书

整理房间――离开混乱的房间

重建习惯之后,让孩子设定一个开始的时间。

我的有效方法就是问孩子一句话:你希望5分钟后开始,还是3分钟后?

这个问题背后潜藏了两个“机智用心”:一是你已经没有开始或者不开始的选择权了;二是你没有“拖很久”开始,还是“拖一会儿”开始的选择。你只有迅速开始的权利,不逃避不畏惧的权利。

孩子们听见这个问题的时候,一般已经明了自己跟家长的决心,他们通常的回答反而是“3分钟!”性急的孩子甚至问“可以马上吗?”――回答这个问题的孩子,已经向拖延症宣战,已经为解决困难做好了准备。

第三步 番茄工作法,让大脑集中成一束激光

番茄工作法其实跟番茄没有关系,而是因为发明这个工作法的弗朗西斯科・西里洛先生用的计时器是番茄造型的。所以更加准确的名字应该叫“计时器工作法”――你可以用任何计时器来代替番茄计时器,从仪式感的角度,可以专门带孩子挑选一个他喜欢的造型的计时器;从环保的角度,可以用爸爸妈妈的手机。

番茄工作法流程

1.决定做一项任务;

2.屏蔽一切打扰,将番茄钟(定时器)设为25分钟;

3.时间到,稍作休息,给自己小小的奖励(吃一块巧克力,听一首歌等);

4.继续重复,四个番茄钟后,好好休息半个小时。

番茄工作法能够让大脑切换到心无旁骛的工作模式。无论大人小孩都会获得一种巨大的安全感――安安心心做一件事情不被任何人打断的安全感,可以认真雕琢一件事情、不用担心时间不够要降低要求的安全感,可以放心地精益求精的安全感;可以沉浸做事情本身而不用考虑结果的安全感。

在这份安全感需求如此强烈的模式下,跪求各位父母:不要体贴地送水果送点心,不要提醒孩子要多喝水,不要提醒孩子的坐姿,不要提醒孩子小心近视,不要问孩子明天的衣服准备好没有,不要在旁边监视、怀疑你的孩子……你最该做的事情就是:离开!

回顾我们学生时代的学霸,职业生涯的骨干精英,你会发现那种光芒四射的霸们,往往熬夜不多,偶尔加班,看上去特别轻松(实际上也很轻松)。这是因为他们的学习工作状态非常纯粹和专注――世界上最纯粹集中的光是激光,番茄钟那25分钟,就是把你大脑的光芒凝聚成一束激光的25分钟。

第四步 把艰难任务拆分为小任务的成就记录表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任务不是一下完成的,所有的艰难任务,都可以拆分成一个一个小任务。

跟孩子一起,把大任务拆解成小任务,然后把这些看起来很轻松的小任务填到一个叫做“成就记录表”的表格里面,只要完成了,就贴一个贴纸,或者画一朵小红花,孩子会感受到:大任务原来不难完成。

实际上,很多儿童心理师甚至是用一份表格纠正孩子尿床、咬指甲等习惯的,任何小任务能够坚持21天,就能养成习惯了。

第五步 要设置“有盼头”的余地

设置结束时间跟设置开始时间一样重要,甚至更加重要。一旦孩子想到5点之后就可以肆无忌惮地享受自由,那么大脑会鼓励你集中精力,尽早完成计划。

如果孩子看到房间一片混乱,知道收拾干净的难度颇大且遥遥无期,肆意玩耍在今天是无可指望的时候,他肯定会消极怠工,大犯拖延症。

那么合适的任务量是多少呢:孩子精力和时间的60~80%。

这个任务量带给孩子信心:肯定能够完成,肯定可以玩耍;这个任务量让孩子不畏惧困难,进而不会拖延;这个任务量能够让孩子体会到成就感。成就感才是激励孩子继续走下来的最伟大的动力。

最后,一定要保证孩子在完成任务后有甜头,可以吃他爱吃的零食,干他爱干的事情――无论是玩游戏、吃冰淇淋还是出去闲逛,孩子每天一定要有半小时按自己的意愿活着。要让孩子的一生由每个“有盼头”的日子组成。

治疗拖延症,就是在培养一个大有前途的孩子。

某种角度来讲,我们应该庆幸眼下孩子患上了各种各样的拖延症。拖延症意味着孩子有一个很想解决的问题,有一个他足以畏惧的困难。治疗拖延症的过程,就是在培养孩子解决困难的能力。当他不畏惧解决问题、学会了解决问题,从解决问题中不断地得到成就感,他就从一个退缩的人,变成了一个自信积极、有余力帮助别人的人。

上一篇:中国和的古文明特色印度 下一篇:在游戏中运营“我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