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自主合作学习浅析

时间:2022-06-03 08:59:14

小学语文教学自主合作学习浅析

摘 要:在现实中,"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虽然被教育工作者所认识,但并未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得到的落实。教学进度是教师安排的,教学内容的"详略"是教师在课堂就基本准备好的,课堂或课后作业是教师根据各种需要设计好的,这种教师的"主导"几乎完全代替了学生的"主体"。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 自主合作学习

课堂交流的指向表现为单向的“教师―学生”。教师是课堂的“主角”优生是主要的“配角”,大多数学生则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课堂上缺乏真正意义的平等交流,这与素质教育严重相违背,为了促进学生的知识建设,教师要创造平等、自由、相互接纳的学习气氛,在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展开充分的交流,争辩和合作,逐步达成共识。

一、营造自主合作学习的环境氛围

1.发扬民主。在教学中,教师应是一名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激励学生在互相问答,互相讨论的相互作用的共同活动中,成为能动的学习主体。将合作的观念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通过师生合作来带动生生合作,如指导学生一些合作学习的步骤,明确合作的游戏规则(诸如要尊重别人,不随便打断别人发言,善于采纳别人意见,控制自己情绪等)。有助于学生顺利开展合作,达到预期合作效果,合作学习时教师加入某些小组的交流中,则可以及时收集所馈信息,以利于调控合作进程,辅导学生正常开展交流。

2.互助互爱。有些孩子没有形成良好的“社交”能力,在合作中往往是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见解,或不能很好地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最终成为“忠实”的听众;有些孩子似乎有着与生俱来的优势,在合作中往往是“高谈阔论”,俨然成了“领导者”,而他们的意见也往往成为本组最终的“标准”答案。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及时地进行调整,在了解每个孩子的情况下对小组内角色的安排可以采用灵活的疗法。例如:在识字教学中将课外识字量较大的孩子定为组长,让他带领组内同学共同进步;而在阅读教学中让感情细腻的孩子带着大家共同体验角色的心理变化;还可以根据孩子的特长在分工时给每个孩子适应的机会,让孩子认识到他在小组中的重要地位,建立起其主人翁的意识,充分认识到自己有发言和倾听的权利和义务。

二、优化课堂教学机构,发挥小组自主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优化课堂教学机构,我们从强化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角度出发,初步探索出了几种学习方式。

1.讨论式。它的安排要受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需要,教学内容,教学氛围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讨论前,教师必须注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要讨论的问题,讨论问题是经过教师梳理的,能够体现教材重点难点以及多数学生认为是疑点的问题,问题不宜多,且要有讨论的价值,要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要求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有重点地去读书、去思考、去想象。这样,学生在充分读书、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便能有所感悟,形成见解,为小组合作学习做好准备打下基础。在进行讨论时,首先我们讨论的组织可以体现层次性:难度不大的问题安排两人小组商量,如对有的词语理解;难度稍大的问题可设计成四人一组讨论,如在体会“鸟的天堂”的美时孩子们来介绍,就出现一个问题:怎样才能当一名出色导游?学生通过四人合作认识到想当好导游,必须认真读课文,只有自己感受到了解说才有感染力吸引游客;对于有些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思维方式解答,还可以组织全班讨论。其次必须合理分工,明确责任,由小组长主持小组活动,按小组学习要求组织小组成员交流讨论,并认真做好讨论记录,讨论结束后,由小组推荐一名代表,作为小组的“代言人”,向全班展示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

2.拼盘式。合作学习是以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达到共同提高,培养合作精神目标的。因此,把学习内容进行分解,即可让每个合作成员有明确任务的学习内容开展小组自主合作学习。

3.探究式。它是指教学过程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问题的机会。这种结构突出学生自己探究知识,注重了学生的钻研。对于探究的内容应该具有一定难度,答案多样,学生感兴趣,爱参与的内容。

4.尝试式。这种结构突出学生尝试,让学生在自觉训练中掌握知识,学会方法。其程序为“提出目标――自习教材――尝试练习――教师点拔――再次练习”。

5.跑组式。在课堂中,对于确定的学习主题,学生可以离开座位,找班上任何一个同学组成小组(当然,他一定会选与他兴趣相同者)。共同研究、讨论,让学生对合作学习伙伴始终充满兴趣和新鲜感。

三、课内外教育活动有机结合,提高小组自主合作学习的效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让学生乐于接触、认识事物,并有积极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意识倾向,这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这次实验特别注意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合作意识,所以根据学生自己的爱好,兴趣选择合作伙伴,设立兴趣小组,人数一般不超过6人。这样在减少差异的条件下,同一兴趣组的学生,爱好相同,发展方向相适,基础技能相当,又都是自愿参加的,这对发挥一个人的优势,开发一个人的潜能有深远影响。兴趣小组的内容广泛如上街扫错别字,编写小报,撰写文章,小记者采访,课本剧表演。在现实中,“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虽然被教育工作者所认识,但并未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得到的落实。教学进度是教师安排的,教学内容的“详略”是教师在课堂就基本准备好的,课堂或课后作业是教师根据各种需要设计好的,这种教师的“主导”几乎完全代替了学生的“主体”。课堂交流的指向表现为单向的“教师―学生”。教师是课堂的“主角”优生是主要的“配角”,大多数学生则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课堂上缺乏真正意义的平等交流,这与素质教育严重相违背,为了促进学生的知识建设,教师要创造平等、自由、相互接纳的学习气氛,在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展开充分的交流,争辩和合作,逐步达成共识。

上一篇:小学数学卓越课堂教学之我见 下一篇:如何提高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