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口同声”科学活动背后的思考

时间:2022-06-03 08:18:21

“异口同声”科学活动背后的思考

摘要: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是幼儿认识周围世界,获取知识经验的重要途径。作为幼教工作者,我们都知道科学活动具有科学性、严谨性。真理只有一个,好的课堂真的就是所有孩子都能够异口同声的说出所谓的真理吗?不是的,科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允许幼儿的猜想,允许幼儿的错误。那异口同声一定就是不好的吗?不是的,并不是所有的异口同声都是不好的。当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索尝试,找到了正确的答案。这种建立的实践背后的异口同声才是我们所需要和鼓励的。

关键词:科学活动 异口同声 课堂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4-0219-01

异口同声意指不同的嘴说出同样的话,也可形容人们的说法完全一致。异口同声的课堂顾名思义就是所有的孩子们回答同一个答案。有些异口同声是必要的,能起到让课堂整齐划一的效果,也能借此检验幼儿整体对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情况,通过来自于幼儿的反馈调节后续教学行为。而有些异口同声则并不需要,在课堂上如果出现频率过高的话,会让人觉得课堂如同排练过一般毫无新意。也有可能教师满足于学生的齐答齐颂,误认为课堂教学的效果体现出来了,预期的教学目标达成了。所以我们需要考虑“异口同声”的作用,根据其结果来决定是否必要。

1 拒绝的“异口同声”

在笔者就读幼师期间,校方常安排我们去听各园公开课。印象最深的是一节亲子教育活动,每个孩子和一位家长参与活动。记得教师提问:不同的吹泡泡器会吹出什么样的泡泡。每个举手并回答的幼儿都说是圆形的。理由是妈妈告诉我的、爸爸说的、我只见过圆形的泡泡。老师问有没有小朋友觉得不是圆形的,没有一个幼儿回答。

1.1案例中“异口同声”的结果分析

案例中幼儿的回答结果让我很意外,当时没有经验只觉得这些孩子们好聪明之后在实习期间,我也问过孩子们这个问题。但大家的回答并不如那节课中一样,有的孩子说方形的,有的孩子说圆形的,总之吹泡泡器是什么形状,泡泡就有可能是什么形状。也许教师是为了达到更好的课堂效果,避免情况太多造成收不回的效果。但在懂行的老师眼里那天的公开课整个课堂太过于顺利,甚至有些假,这并不是真实的课堂。顶多让大家觉得效果不错,但缺少几分生动和生态。

1.2案例中幼儿的获得

案例中的幼儿都回答出正确答案,表面上看着很好,但实际是扼杀了幼儿的想象,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都被老师和家长给圈禁了。当时孩子们知道了答案但这是家长说的,是通过家长的告知习得而非自身习得,不是自己的可能过不了多久就忘了。

2 欢迎的“异口同声”

我的科学活动“纸花开了”其中有一问:三种不同的纸花同时放到水中会怎样呢?有孩子答曰会一起开,有的孩子答曰都会开。我没有否认大家的答案,而是带有疑虑的肯定。如:你的想法很好,等下试试看。对于幼儿的回答我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接问:有的孩子认为一起开,有的孩子说不知道,到底会怎么样呢?大家来试一试。最后大家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报纸开花最快,第一名。白纸第二名,瓦楞纸则是第三名。当我询问幼儿时,大家异口同声的说出了以上结果,并说出自己实验发现的。

2.1案例中“异口同声”的结果分析

这个案例中一开始并没有异口同声,因为在猜测的环节大家都是各抒已见,可能这样可能那样,谁也没有底。这样的回答猜测是情理之中,也符合《纲要》中生态课堂一说,激发幼儿的想象,有猜测就有争议。所以整个课堂都是活跃的,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最后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实验操作得到了“真理”,是充满自信和肯定的,因为这是他们自己探索的结果。

2.2案例中幼儿的获得

《指南》中“科学探究”子领域的核心理念指出“‘学与教的方式’应是: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实际操作”。孩子们通过自己动手探索习得知识,完全符合《指南》精神。而且这样的方式得出的结果也会扎根孩子的心底,不易忘记。最重要的是孩子们掌握了探索的方式和方法,再遇到任何问题都能够自己动脑、实验、探索来验证自己的猜想。他们学会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能力。

3 如何获得有效的“异口同声”

异口同声体现着一种和谐,表现出一种整齐。好的教学活动中并不是不需要“异口同声”,而是需要幼儿自身习得从而发自内心的“异口同声”。那如何才能获得有效的“异口同声”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3.1 有效的提问

好的提问往往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活动中,幼儿是主体地位,教师则起主导作用。有效的提问能够引导幼儿往正确的方向去思考、去探索,从而得出异口同声的结论。

3.2肯定的回答

在没有得出结论之前,幼儿有权猜测和想象,哪怕天马行空,我们也要给予鼓励和肯定。不能用否定圈禁扼杀孩子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用否定得到得的肯定只能让孩子口服而不能让其心服。唯有心服口服的异口同声才是我们需要的。

3.3积极的探索

在操作环境、材料、内容等充分准备好的前提下,运用积极的教育策略引导幼儿主动探究,才能让幼儿主动获得更为广泛的经验。探索是获得真理的关键,因此积极的探索对于幼儿科学活动是至关重要的。唯有探索后得到的异口同声才是孩子们的心声。

异口同声不是否定之外的声音,而是通过不同的声音引导到相同的声音上。在我们平常的教学活动中,往往为了达到整齐的效果,更多的是为了让自己的课堂不节外生枝、好掌控而不自觉的选择忽略孩子的心声,变成异口同声“伪课堂”。 我们应该记住首先要让孩子“异口异声”,这就必须调动全体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没有“异口”,称不上“全体”;没有“异声”,就体现不出思维的自主性。也只有面向全体幼儿,才有“异口异声”,每个幼儿的思维才有积极地、主动地施展的机会。只有通过“异口异声”得到的“异口同声”才是我们真正欢迎和需要的。

上一篇:在“范画”的追求中,寻找艺术的真谛 下一篇:巧用“新技术”,激活“新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