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供给总需求平衡与两部类再生产的相合性

时间:2022-06-03 05:09:27

总供给总需求平衡与两部类再生产的相合性

摘 要:社会总供给总需求平衡是现代宏观经济分析框架的一个重要部分,将这个部分与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理论与模型连通,能够对沟通两个不同的理论和分析体系产生重要作用。以现代宏观经济分析之视角剖析,遵循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理论中实物构成原理和价值构成原理,社会总供给总需求平衡可以分解成投资品供给与需求平衡、消费品供给与需求平衡两个部分。两部类扩大再生产与两部门经济的社会总供给总需求平衡具有相合性,并且体现了比通常的社会总供给总需求平衡更为丰富的内容,更贴近现实经济。文章引用《资本论》中的举例,对所论析做了算例验证。

关键词:两部类再生产 社会总供给 社会总需求 实物构成原理 两部门经济

中图分类号:F0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1-080-03

一、引言

现代宏观经济模型与通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相辅相成,被普遍地应用于对现实国民经济运行的实证分析和理论研究。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理论与模型对于研究国民经济运行的规律具有基础性指导意义,但由于所构建的理论和分析体系不同,尚未和现代宏观经济分析的框架连通,较难被用于对现实国民经济运行的实证研究。沟通这两个不同的理论和分析体系,既可以促进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理论在现实国民经济中发挥具体作用,也能够通过借鉴拓展和丰富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理论。吴易风(2007)指出,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中含有两种基本前提或两种构成原理,即实物构成原理和价值构成原理,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实现,都要同时满足实物构成原理和价值构成原理,也就是在实物构成和价值构成两方面都获得平衡。陶为群(2009)基于两部类社会再生产情形,将哈罗德―多马模型与马克思经济增长模型连通,为在满足实物构成原理和价值构成原理的前提下,沟通两个不同的理论和分析体系,做了探索。陶为群、陶川(2010)将资本――产出比率保持不变状况下的储蓄与劳动就业关系,引入马克思的两部类再生产模型加以定量化研究,为其与现代经济增长模型在某种特定条件下的局部具体沟通,做了尝试。社会总供给总需求平衡是现代宏观经济分析框架的一个重要部分,将这个部分与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理论与模型连通,能够对沟通两个不同的理论和分析体系产生重要作用。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理论与模型把基本点放在研究剩余价值的生产、分配、使用上,但同时也关联到国民收入的生产、分配、使用。所以,以现代宏观经济分析之视角剖析,遵循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理论中实物构成原理和价值构成原理,社会总供给总需求平衡可以分解成投资品供给与需求平衡、消费品供给与需求平衡两个部分。两部类扩大再生产与两部门经济的社会总供给总需求平衡具有相合性,并且体现了比通常的社会总供给总需求平衡更为丰富的内容,更贴近现实经济。

二、建立马克思的两部类经济与两部门宏观经济的对应关系

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是宏观经济学中的一对基本概念。社会总供给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由所有经济部门提供的、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可供最终使用的产品和劳务总量。社会总需求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所有经济部门购买产品和劳务支出的总和。总供给总需求平衡指AS=AD成立。社会总供给、总需求概念紧密联系着现实的多部门经济。在一个仅含有企业部门和居民部门的封闭的两部门中,社会总供给AS是由企业部门提供的可供最终使用的全部产品和劳务;社会总需求AD由企业部门和居民部门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构成。

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理论以劳动价值论作为理论基础,把资本划分为购买生产资料的不变资本C和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V两个部分, 它们的价值实现在实物上分别对应于投资品和消费品两个部类。劳动力的剩余价值M由可变资本V产生,它的生产、分配、使用是与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合一的过程。并设定劳动者的工资全部支出用于消费,以及不变资本的周转周期为1年。社会总产品的实现,要求投资品部类需要补偿的消费品和消费品部类需要补偿的投资品,包括各部类积累全部按比例转化为所对应的投资品和消费品,都必须同时在价值和实物形态上实现。所以,扩大再生产实际上包含了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并且细化为投资品供给与需求、消费品供给与需求两个平衡,两个平衡都实现才表明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分别用下标Ⅰ、Ⅱ表示投资品和消费品部类,则社会总产品的实现要求:在实物构成上ASⅠ=ADⅠ和ASⅡ=ADⅡ都成立;在价值量上ASⅠ+ASⅡ=AS,ADⅠ+ADⅡ=AD。

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模型含有企业所有者和劳动者两种市场主体,以及分别生产投资品和消费品的两个部类,没有进出口。这种状况比较相似只由企业部门和居民部门构成的两部门宏观经济模型。现在通过几点做法,建立马克思的两部类经济与两部门宏观经济的对应关系。第一,两个部类的企业所有者与劳动者共同组成居民部门,企业共同组成企业部门。第二,企业所有者还具有经营者的身份,如果单独考虑经营者的收入,其性质是工资性收入,与劳动者的工资合并考察;设定扩大再生产中劳动者的工资全部支出用于消费,相当于假定居民部门获得的全部收入都用于消费,居民部门没有储蓄。第三,企业所有者从企业获取的剩余价值M当中用于自身享受消费部分,既计入居民收入也计入居民消费,因为这部分是全额消费,不影响居民部门没有储蓄的设定。第四,企业部门获取的剩余价值扣除当中企业所有者用于自身享受消费部分,成为本部门的储蓄,是社会储蓄的唯一来源。这样做下来,就将马克思的两部类扩大再生产模型,纳入到两部门宏观经济模型的框架下。

三、科学确定两部类扩大再生产的总供给、总需求统计口径

确定总供给、总需求统计口径,涉及到储蓄等于投资的假定。如同一般的多部门宏观经济模型,两部门宏观经济模型把社会储蓄等于投资作为设定条件。于是,总需求AD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两个部分。社会储蓄等于产出减去消费支出以后的余额,投资的涵义则是意指该经济体的资本财货当年比上年的增加量,这一增加量只能来自当年新创造出来的国民产品中没有被人们消费掉的那部分产品。所以从实物的角度来看,储蓄与投资这两个概念指的是同一样东西,储蓄之值恒等于投资之值。现代宏观经济模型一般研究只有一种产品Y即只有一个生产部类的经济体,这种产品既可以作为消费品用于消费,也可以用于投资作为资本品,因而没有被消费掉的都是作为投资品。这种产品在两种生产要素资本K和劳动L的共同作用下被生产出来。对确定了含义的字母前面加符号表示增量。以增长的视角看,投资形成新增资本K。所以,投资等同于经济体中投资品的净增加。储蓄等于投资的设定,在通行的SNA统计核算中也有具体体现。其中,国内生产总值是各常住单位的总产出减去中间投入得到的增加值之和。而中间投入并不包括对固定资产的消耗,所以,国内生产总值包含了新创造价值和固定资产折旧两个部分。国内生产总值剔除固定资产折旧后称为国内生产净值。投资就是资本形成总额,包含固定资本形成净额、存货增加、固定资产折旧三个部分,其中前两个部分称为资本形成净额也就是净投资。因而,以国内生产净值作为产出即总供给,以净投资作为投资,完全符合动态的视角,或者说从理论上符合经济增长模型的口径。按照这样的口径,在价值量上,储蓄=总供给AS-消费;投资=总需求AD-消费。总供给总需求平衡,和储蓄等于投资涵义相同。然而在实物构成上,总供给减去消费是从社会最终产品和劳务中扣除消费品,剩余的是投资品,可以如此相减是建立在产品和劳务具有同质性的假定之上。就是假定了总供给在实物构成上只有一种产品和劳务Y,它既可以作为消费品用于消费,也可以用于投资作为资本品。

对于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模型,在总供给方面须符合实物构成原理。投资品供给是第Ⅰ部类的全部产品扣除生产中两个部类的物质消耗;消费品供给是第Ⅱ部类的全部产品,因为消费品不会被作为生产的中间消耗。于是在实物构成上区别为:

由于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模型设定不变资本的周转周期为1年,于是把固定资产折旧计算到生产的物质消耗即中间投入里,不在产出当中单独考虑固定资产折旧因素。社会总产品扣除物质消耗后,用对应于劳动者工资V和剩余价值M的产品作为产出,相当于遵循国内生产净值的统计口径。积累是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企业部门用于扩大再生产的积累分解为新增不变资本C和新增可变资本V,其中V按支出法被统计在消费中,只有C被统计为投资。所以在扩大再生产模型中,投资仅仅指新增生产资料也就是投资品的净增加,相当于资本形成净额的统计口径。更明确地说,企业部门的积累当中V转化为居民部门的消费,投资=积累-V,是与积累有联系但又有明显区别的概念。

剩余价值M中有(M/X)用作企业所有者自身享受消费,计入居民消费,其余的用作企业部门的积累。在价值量上Cj+vj+(M/X)j=Mj(j=Ⅰ,Ⅱ)。因而vj+(M/X)j=Mj-Cj。第j部类的投资需求是Cj;由第j部类产生的居民部门的消费需求是Vj+vj+(M/X)j=vj+Mj-Cj。于是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模型中,总需求方面也须符合实物构成原理。企业部门的投资品需求和居民部门的消费品需求区别为:

综合以上论析,将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模型中分别由两个部类提供的社会总供给和产生的社会总需求,列成表1。

四、扩大再生产中两个部类之间的产品交换实现,等价于储蓄等于投资条件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第二十章和二十一章中论述了简单再生产、扩大再生产的社会总产品的实现。他在第二十章别论述了货币流通在交换中的中介作用,并举例具体说明了交换的过程。他举例说明的两个部类之间的交换,以及第Ⅱ部类内部的交换,都是借助货币媒介,通过居民部门与企业部门之间的买卖交易完成,与经典的两部门宏观经济模型中国民产品和劳动与货币收入的循环流转图含义完全一致。对于扩大再生产的状况,他说明了,(CⅠ+CⅠ)在第Ⅰ部类内部实现;(VⅡ+MⅡ-CⅡ)在第Ⅱ部类内部实现;通过两大部类之间交换实现的则是(vⅠ+MⅠ-CⅠ)和(CⅡ+CⅡ)。类似可以理解,对于扩大再生产的状况货币流通同样起中介作用。以两部门经济的视角看,第Ⅰ部类的新创造价值扣除给本部类投资后,成为由本部类产生的居民消费需求(vⅠ+MⅠ-CⅠ),但这个价值量在实物形态上是投资品,需要转化为消费品才能作为居民消费需求实现;第Ⅱ部类生产出的都是消费品,而本部类需要补偿和新增的不变资本(CⅡ+CⅡ),对应的实物形态是投资品,也需要实物形态的转化;两个所需的转化,必须通过居民部门与企业部门之间借助货币媒介的买卖交易完成。省略两个转化之过程而专注最终实际结果,是在实物形态上完成了等价值量的投资品与消费品交换。于是存在交换关系式:

vⅠ+MⅠ-CⅠ=CⅡ+CⅡ CⅠ,CⅡ?垠0(3)

式中当CⅠ,CⅡ都等于0的时候,就成为马克思给出的简单再生产状况,同样对应于两部门经济模型中全部国民产品都被居民消费即社会储蓄等于0的情形。当且仅当(3)式成立,也就是完成这种等价值量的投资品与消费品在实物形态上转化,因而使得产品具有同质性而可加,才能够将(3)式分别带入(2)和(1)式,得出:

ADⅠ=CⅠ+CⅡ=VⅠ+MⅠ-CⅡ=ASⅠ(4)

分析一下能够从(3)式得出一个关系式:CⅡ+CⅡ=VⅠ+MⅠ-CⅡ,左端表示的是全社会的投资,右端表示的是全社会的储蓄,经济意义是投资等于储蓄。反过来讲,如果该关系式成立,也能得出(3)式。所以在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模型中,两个部类之间的产品交换实现与全社会投资等于储蓄,实质上是等价条件。

在价值量的意义上,可以是总供给AS=ASⅠ+ASⅡ。然而在实物形态上,ASⅠ,ASⅡ分别是投资品和消费品,不同质的产品不能够加总。只有当不再区分投资品和消费品,或者说两个部类都生产同一种产品,这种产品既可以用于消费,也可以用于投资作为资本品,才可以在实物形态的意义上将式和式的左端和右端对应相加。从而得到:

也就是:总需求=总供给。所以,现代宏观经济模型中的总供给总需求平衡,可以看作是两个部类都生产同质产品、或者说省略实物构成原理的特殊情形下的社会再生产,在这种情形下省略了两个部类完成彼此之间的产品交换(交易)过程,可以把全社会产出中没有被消费掉的都作为投资,也就是把储蓄等于投资作为设定条件。

至此,已经确切地说明,总供给总需求平衡与两部类再生产具有相合性。

五、引用《资本论》的算例验证

下面引用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第二十一章中的第一例,对以上论析的社会总供给总需求平衡与两部类再生产的相合性,加以验证,结果列在表2。马克思用该例作了连续5年的扩大再生产计算,来说明两个部类的扩大再生产过程。表2中的各列数据都是直接引用马克思的计算结果,仅仅是按照以上论析的社会总供给、总需求的计算口径作了相应的归并。

马克思举例的计算结果,验证了总供给总需求平衡与两部类再生产具有相合性。

综合以上研究表明:虽然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理论和分析体系与现代宏观经济模型不同,但两部类扩大再生产模型,可以纳入到两部门宏观经济模型的框架下;在满足实物构成原理和价值构成原理的情形下,两部类扩大再生产与社会总供给总需求平衡具有相合性,并且更贴近现实经济。

参考文献:

1.吴易风.马克思的经济增长理论模型[J].经济研究,2007(9)

2.陶为群.哈罗德模型与马克思两部类经济增长模型的连通[J].巢湖学院学报,2009(5)

3.陶为群,陶川.马克思经济增长模型中的储蓄与劳动就业关系[J].当代经济研究,2010(7)

4.向蓉美等.国民经济统计学[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5.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 江苏南京 210004)

(责编:贾伟)

上一篇:中国:走好低碳之路 下一篇:汲取次贷危机教训,审慎发展资产证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