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本位”的语文课程取向与实践策略

时间:2022-06-03 04:31:13

“表达本位”的语文课程取向与实践策略

【摘 要】“表达本位”吸收了“言语交际学”“语用学”“言语教学论”等理论,基本形成了对语文教学的独特教学体系,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描述相吻合。同时,“表达本位”更立足于人的层面,把儿童的阅读与写作变为“我”与“你”的对话,是独立言语人格为培养取向的语文教育。

【关键词】小学语文 表达本位 实践策略

表达本位,主张由“公众接受”到“个人主体”的转换,即变接受教材或教师的“观念”为学生主动表达的“观念”,这是最核心的命题。只有强调“个人主体表达”,才能逻辑地凸显出人之言语智慧的根本价值及其个人化、动态化和生成化诸特征,而语文教育就理当呵护和发扬每一位学习者的言语个性或潜在的言语个性。

一、“表达本位”实践操作中的几个转变

1.替作者言说转为自我言说。

过去,人们所诟病的“代圣人立言”的说法,现在依然存在。所谓“字字有来历”,就是不能说自己的话,而要说别人说过的、被证明“正确”的话。叶圣陶在当小学教师时,感叹当时的学生作文,“叫他们将自己的写出来,他们偏偏将自己的隐蔽,却将别人的显示出来”。这样的状况,是不是和我们阅读教学,让学生汲取优秀的语言,所谓的积累相关?积累不是不要,而是要把积累的语言要转化为积极语言,那就是学会用语言做事,就如复述,让学生用自己在课文中学到的语言,再把故事用自己的表达方式重新组构,实现自己的理解,这种阅读中积累的语言,才是积极的语言。可惜,现在语文课堂中,这样的复述少了,更多的是机械的背诵积累。另外,我们的小练笔,往往是替作者想象空白,却不知,作者的留白是一种艺术,有其存在的价值。这样的积累、这样的练笔,是在替别人说话或说别人的话,忽视了儿童本身的思考,有必要改变。

以小练笔为例,其功能是培养学生的表达力或思考力,或形成一种表达图式,而不是为课文的主人公或作者去着想。以“表达”为取向的小练笔,会有明确的练笔内容,尊重儿童的理解,尊重儿童的思考,进行个性化言说,教师的作用是策划适当的言语活动,创设学生表达的语境。如教《将相和》中的“负荆请罪”,让学生想象廉颇负荆请罪的情境,主要是培育学生学习“对话描写,且对话要符合人物身份、性格等”的语言专业训练。如果仅是放开了让学生随意想象,那就不过是替作者写话,破坏了原文本身留白的价值。

2.公用语用规则转为个人语用。

所谓的公用语用规则,就是人们阅读中理解其表达或自我表达中的集体无意识,往往以范文中的表达为标准,就如我们在某个公共场所中看到的“请勿吸烟”“禁止扔垃圾”等带有强制性的话语,似乎是规则的。而个人语用,则依据自己的性情和学力基础,表达自我,如“禁止吸烟”可以改为“吸烟,害人害己”。“禁止扔垃圾”,有学生就提出要看具体情况:把标语贴在垃圾桶上的“垃圾到我家,幸福千万家”;贴在公共场所的“乱扔你的垃圾,就是在乱扔你的人品”;贴在饮水机旁的“水是生命的源泉,垃圾是疾病之源”。可见,个人语用,是不受某种权威所规定的语言,是依据自己对客观事物的独特理解,用自己想说的话来表达的语言。

在教学中,我们喜欢给学生灌输某种概念,某种句式好,或某种用词很恰当,这种脱离语境、脱离言语表达意图的概念式教学,造成儿童只会机械地模仿、照搬:写母亲就是如何如何勤劳善良,写老师就是带病上课,写好人好事就是拾钱包、帮人推车,写坚强就是父亲或母亲遭遇不幸,等等。如此作文,自然是“假、大、空”,学生出现严重的集体失语现象。难怪有人说,人生的第一次撒谎常常是从作文里开始的!

3.接受性语用转为表达性语用。

多数阅读教学,基本以接受性语用为主,即把课文当做范文,讲解作者表达的艺术,概念化地呈现给学生。实际上,我们的语文课不是教学生懂,而是教学生会用。这“用”,就是表达性语用,是在创设的语境中“用”。教《跨越百年的美丽》,如果创设另外一种语境,以“淡泊名利的美丽”“居里的科学之美”等为话题,让学生在文中寻找依据,让学生依文本的语言再表达,培育表达力,那么这种表达力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而不是为表达而表达。

现实中,不只是在内容上可见学生的“被”表达,形式上也是如此。中国新闻网就有报道:春节来临,学校就在学生中开展向祖国母亲拜年活动,拜年网页的内容设计为“一拜壮美河山,二拜炎黄始祖,三拜历代英杰,四拜革命先烈,五拜英雄模范,六拜亿兆黎民”。通过这种活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如此整齐划一,学生们不管愿不愿意都要被迫参加,而参加时拜年的主题还是给定的,这恐怕就有些欠妥了。感情是一种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表达的东西,学生们表达爱国感情,可以通过参加义务劳动、写日志、发博客、参观博物馆、听老红军讲故事等形式,给祖国拜年只是其中一种罢了。不同的学生喜欢不同的表达方式,但只有按照学生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他们的情感,他们才真正有可能体会到祖国的伟大,体会到现在生活的来之不易,激起努力学习的决心。“被”表达的结果,只能是形式的“壮观”,至于能否收到实效就很难说了。

二、“表达本位”课程取向的价值——指向主体表达

1.提高阅读力。

阅读过程就是青少年的精神发育史,表达离不开阅读,置身于全球化语境中的“语言软战争”,亟须拯救母语表达力。什么是阅读力,就是以自由思维为内核、阅读中能以独立评论为形式,实现表达为本的哲学元命题,从而走向以“立言”来“立人”、以“立人”来“立国”的教育高境界。正如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所言:“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国家与民族的衰落肇始于母语语用之弱势,而其复兴亦同样发轫于母语语用重拾活力四溢之强势——中国阅读教育任重而道远。

2.提升思考力。

实践中,我感受到我们的语言训练往往把语言客观化,把语言当作物进行训练。脱离了语言与人的联系,把语言从世界与人的这种本体联系中剥离出去,导致物性描述。比如,我忧愁地站在一棵树下;我忧愁地站在一棵孤独的树下;我忧愁地站在一棵……树下。老师们往往拿这些句子进行比较,看哪句话写得更好。这种比较不会有错,而且很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但这种比较脱离了具体的文本语境,没有从运用语言者的角度看他的运用意识,这样的语用,我们称之为“消极语用”。课标一再强调联系上下文推想语句的意思或联系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即在一定的语境来看语言、运用语言。从消极语用转变为积极语用,教师关键要唤醒学生的表达意识、提升学生的思考力。

3.增强表达力。

什么是表达力,就是用语言和外部的行为(神态、身段等)把思想表达出来的能力。这种表达力不是简单地模仿,而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学生能把自己的思考转化成文字,且符合语境。如《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教学,让学生收集司马迁的相关史料,依据收集的资料,结合课文,可以从各个角度去写司马迁,进行书面表达训练。如,《为了父亲的嘱托》《苦难成就辉煌》《伟大的〈史记〉》。学生依这些标题,整合相关资料,从不同角度表达了自己阅读后的理解。

(作者单位:福建省宁化县实验小学)

上一篇:苏派小学语文名师教学主张的范式表达与启示 下一篇:社会融资规模视角下金融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