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茨坦广场》欣赏

时间:2022-06-03 02:00:46

《波茨坦广场》欣赏

波茨坦广场位于德国柏林市中心地带,交通与商业的繁荣地区,1914年凯尔希纳创作《波茨坦广场》(题图)时,有5条大街直接交汇于此。近旁就是柏林火车站,车辆和旅客来往日夜不绝。据当时的一本《柏林旅游指南》介绍,说该市的人口已达两百万之多,每天大约有5000辆电车次穿过广场。此外还有公共汽车、马车、人力车、自行车在此穿流不息。交通拥挤,常有事故发生。“指南”还专门为此提出安全警告。广场周围设有许多旅店、商店、餐馆和咖啡馆,当然也是们经常出没和招揽顾客的地方。画家1911年来柏林后就经常在此写生作画,描绘街景和广场上的夜生活,为我们留下不少杰作。

画面背景左侧那个高大的、带有柱像支撑的圆屋顶大楼兴建于1912年,内设电影院和剧院,还有一个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咖啡馆――皮卡底里咖啡屋。凯尔希纳经常出入其间。中间那座红色的高楼是一家很大的百货商店,可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它们全部成为重磅炸弹的牺牲品。现已一无所存,只有画面还能使健在的老人们重温旧梦。

百货商店屋顶上那个巨大的圆钟,时针正好停留在12点上,说明已是午夜时分,广场上人流也逐渐稀少,正是们最为活跃的时光。前景上的这两个女主人公就是这样可怜的下层人物。但她们打扮得并不花枝招展,也不卖弄风情,则像是深夜匆忙回家的良家。她们目不斜视,体态端庄,脚下的圆形安全岛很像舞台上随着演员移动的活动灯光,加强了人物轻盈快速的步履,散发出诱人的青春活力。主人公矜持稳重的举止,即使深更半夜,最老练的嫖客,在她们面前也不敢轻举妄动。其实们之所以如此矫揉造作,并非装摆门面,提高身价,而是与当时的治安条例有关。由于波茨坦广场人员复杂、事故繁多,因此1911年警察作出明确的规定:“禁止在广场猥亵调情、长时期停立或来回游荡。”艺术评论家玛格达莱娜・默勒在评论这幅画时,也提到当时的官方规定说:“如果言行像体面的女人那样得体,建议柏林的警察不要去管她们……她们应着淑女服饰在街上轻盈而过,任何有失检点的细微动作都有可能让警察缉捕队的侦探们从天而降”。凯尔希纳是情场老手,有不少朋友和模特儿,且常在广场走动,自然对这一切并不陌生。而该画的可贵之处也正在于它用革新的语言真实地描写了当时的生活,哪怕只反映出当时真实生活的一角。说到这里,人们不禁要问,为了装点门面,故作姿态也就罢了,为什么前边那位又头戴黑纱,身穿黑衣,形同一个居丧的妇女呢?据说是条件较差的,为了引起嫖客的同情,把她们看成是战争中失去丈夫的寡母,常常如此装扮,特别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情况更是如此。

画中两个的模特儿据说是一母所生的亲姐妹。姐姐名叫格尔达,妹妹名叫埃尔娜。因母亲去世过早,继母气量狭小,她们从小挨打受骂,长大后不堪屈辱地生活,离家出走,自力而食。1910年与凯尔希纳相逢时,她们是一家夜总会的,有时也在一些廉价的饭店里为食客起舞,地位自然和相近。画家众多的女友后来全都各奔西东,只有妹妹埃尔娜伴随画家度过贫困多病的晚年,足见他们之间的真实感情。

1880年,恩斯特・路德维希・凯尔希纳出生于德国一个富裕的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喜欢绘画,但由于父亲的坚持,不得已只好进入德累斯登技术学校学习建筑,暗中仍不放弃他心爱的艺术。1903年毕业,两年后又获工程师的资格,已能自立,不再受家庭的约束,遂与其他3名学建筑的同学组成画家小组,名为“桥社”(后又发展多人),成为德国表现主义的前趋,在美术史上赫赫有名,别开生面。

在上世纪初艺术大革命的背景下,这些年轻人初生牛犊不怕虎,大胆提出“艺术和生活方式自由”,“摆脱陈规旧套的老一套势力的制约”的口号。所谓“生活方式自由”,就是艺术家们为了获得灵感,观察人体,更加生动而自然地表现人体,他们营造出一种史无前例的、波希米亚人的浪漫生活方式。就像拉斐尔那样,为了画出极其漂亮的妇女,他必须设法观察许多极其漂亮的妇女。对他们来说,就是为了画出极其漂亮的女人体,就必须观察许多极其漂亮的女人体。为此一些有名的画家,如德加和洛特累克等人,还专门住进妓院,和们交朋友。在他们留下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画家和许多裸妓在一起过生日和其他日常生活的情景。凯尔希纳也是如此。约翰・鲁赛尔在他的《现代艺术的意义》一书中指出:“在他们的工作室里不着衣的女郎来回走动。画家们时刻在进行革新性的谈论。”这些在他的《工作室即景》(图二)等速写中多有反映,生动地记录了记者慕名来访,的模特儿们出来接待的一瞬。年轻人这样在一起很难保证不越雷池一步。1923年凯尔希纳在他的日记中写道:“我常常中断,起身赶快画出一种动态或感受。”毕加索就是经常这样寻找激情的,这在那样的社会里不足为怪。

所谓艺术自由,就是要背对传统,遗弃从前的一切陈规旧套,反对艺术的客观性,所谓“忠于对象”,而强调主观的自我感受和意识。激情来时可以变形,红色也可以画成绿色。因此现代艺术家在工作中常常会把画面倒过来观看,这样会失去形象,专门研究色彩是否完美,是否协调。波特罗就是这样作画的。写生时可以随便改变一些事物,如桌子、帽子和衣着的颜色,为了需要,由画家主观意识决定。这在从前是要尽量避免的。

画中的安全岛特别引人注目。它的视点很高,近乎鸟瞰,与人物较低的视点显然不相吻合,这就造成了它似乎被踏翻过来的感觉,从而突出了女人行走的脚步,娇媚轻盈,使人感到她们一个正快步向观众走来,一个则向画面的斜深处走去,鞋跟碰击地面,似乎发出“咯、咯、咯”的响声。

又如中景上的那个男人,他两腿跨得很开,简直成了一个“八”字,完全不是正常人走路的姿态。他身后是一条与广场相汇的大街,街边的人行道却被夸张成一个很尖的锐角,构成广场不安的气氛。人们虽来来往往,但互不相干,各自为生活而忙碌,相互警惕,相见犹如路人。这正是当时社会的特点。人行道边的立面根本不可能是绿色,而地面也不可能是深绿或黄绿色。圆屋顶楼房本来也是紫色。画地面使用的一道道的排笔,也是为了加深不安的气氛。到底是午夜十二点,是事故多发的时间。人们警惕的心态,互不斜视的神情,在绘画中充分表现出来。■

上一篇:背包族的乐土 下一篇:品味俄式“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