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当保持亲子距离,在幼儿时就树立起家长的威信

时间:2022-06-03 01:45:11

适当保持亲子距离,在幼儿时就树立起家长的威信

摘 要: 家长的威信是“一种不可怀疑的长者的力量和资望”,是无声的命令,是对孩子进行有效教育的前提条件。家长不要等到孩子上小学中学了才想到树立威信,威信应该在学龄前就要有意识地建立。关于家长威信的树立,论述较多的是提高父母修养,在品德、言行方面做好孩子的榜样,但是,如何拉开亲子距离,树立威信,却常常被忽略。要树立幼儿家长威信,家长对待孩子要注意亲密有间、满足有限、自由有界、严而有格,适当拉开亲子距离。

关键词: 亲子距离 幼儿家长 威信 树立

威信就是威望和信誉,现在很多家长认为与孩子之间应该是民主、平等的关系,他们忌言家长威信。但实质上,家长的威信是对孩子进行有效教育的前提条件。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威信的意义在于它不要求任何的论证,在于它是一种不可怀疑的长者的力量和资望。”[1]如果家长没有威信,说了话孩子不听,提了要求孩子不接受,那么教育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出现和父母期望相反的结果。据调查,父母在孩子面前失去威信的现象,在小学至初中阶段较为常见,父母也往往在这个时候才想起要树立威信。但实际上,威信如同权威一样,应该在学龄前就要有意识地树立。英国教育家洛克就主张父母要很早树立起权威,他说:“你的权威应当在他刚刚知道一些事情的时候就建立起来并且影响他的心灵,就像一个自然的原则那样发挥作用,使他不知道它的起源,不知道情况本来不是这样或者本来可以不是这样。”[2]

那么,如何树立幼儿家长威信呢?毋庸讳言,提高父母修养,在品德、言行方面做好孩子的榜样,无疑有助于树立家长威信,这也是大家论述得比较多的。但是,如何拉开亲子距离,树立威信,却常常是我们容易忽略的问题。我们常说,人与人之间,过远则有生疏之感,过近则有戏谑之忧。如果亲子之间没有一点距离,要孩子尊敬、信任父母是比较难的,正是基于此,古人提倡易子而教。如何拉开亲子距离,树立幼儿家长威信呢?笔者认为可以尝试从如下几方面努力。

一、亲密有间

出于天性,亲子之间保持亲密无间的关系,本来无可厚非,毕竟,亲其亲,方可信其道。父母经常陪伴孩子,和孩子一起玩耍,让孩子感觉到父母的爱,他就会愿意听父母的话。但是,如果父母和孩子太过亲密,像朋友,像兄弟姐妹,唯独不像家长,那么家长也就很难在孩子面前树立威信。要树立幼儿家长威信,必须把握好亲密的度,必须亲密有间。这个“有间”,就是亲子之间要留有彼此独立的“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

亲子之间亲密有间,首先要注意给彼此留一方“物理空间”。环境心理学研究表明,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人空间,即属于自己的那片领地,它包含在围绕我们身体周围的看不见的无形界线之中。这种个人空间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大。一旦这种个人空间遭到破坏,人就会产生不快的情绪。大人需要有自己的隐私空间,孩子也同样需要。因此经济条件允许的话我们应该给孩子一个属于自己的房间。在这个属于孩子的空间里,孩子可以蹦、可以跳,可以和小伙伴一起尽情玩耍,不用受家长干预。我们要求孩子要先问过才进父母的房间,同样,我们也不能随意闯进孩子的房间。我们要求孩子不要随便乱翻父母的东西,孩子也不希望父母随意乱动自己的东西。

亲子之间亲密有间,还要注意建立好孩子的心理疆界。孩子除了要有相对有形的物理空间,他们还需要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心理空间,这种空间和外界的界限,就是心理疆界。建立好孩子的心理疆界,就要求家长不要事事替孩子包办,要让孩子学会自己选择。比如,在布置孩子的房间时,我们不能处处从自己的爱好出发来装扮孩子的房间,而应该考虑孩子的需求。除了安全方面家长把好关外,购置其他的设施大可以放权给孩子,让孩子自己选择,孩子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床,自己喜欢的床上用品,自己喜欢的灯饰及桌子、玩具等。孩子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布置自己的房子。建立好孩子的心理疆界,要让孩子学着自己料理自己的生活。孩子玩完了,玩具弄得满地都是的时候,不要跟在孩子屁股后面替孩子收拾,而是引导孩子自己收拾。平时要孩子学会自己穿脱衣服,小件的物品要学着自己洗。孩子和小伙伴发生了冲突,大人不要插手,要让孩子自己学会解决问题。不要问孩子太多的问题,否则孩子会认为自己的隐私受到侵犯,会提防你,认为你烦。建立好孩子的心理疆界,还要求孩子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孩子不吃饭,家长不要追着喂,你要做的,就是拒绝给孩子零食,直到下一顿饭。孩子饿了肚子,就学会了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亲密有间,其实包含了家长对孩子的爱、理解与尊重,这样做,丝毫不会降低你在孩子心中的威信,相反,他会更爱你,尊重你。

二、满足有限

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告诉我们,人有五个层次的需要,分别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较低层次的需要满足了,较高层次的需要才会出现。一个人在童年时期,各种正常的心理需要满足了,孩子长大了才会有一个健康的人格。因此,对于孩子正常的安全、生理、心理和情感、精神的需求,我们要最大限度地满足,但是对于孩子的物质需求,我们要审慎对待,要有选择的满足。愿望的满足是一个孩子最基本的快乐要素。现在很多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为了让孩子快乐,很多家长对孩子的物质要求,不管合理不合理,全部予以满足。他们以为只要对孩子有求必应,就能得到孩子相应的爱。可是,长期如此放纵,却使得孩子不仅不感激父母,相反,他们认为父母满足他们是理所当然的,家长稍不满足他们,他们就哭闹。家长在孩子面前已经完全没有了威信,他们只是孩子满足物欲的工具。为什么家长对孩子提出的要求百依百顺,反而丧失了威信呢?法国教育家卢梭曾一语中的地指出:“要是一个孩子想得到什么就可以得到什么的话,他就会自以为是天下的主人,把一切人都看做是他的奴隶。”[3]是啊,一个奴隶怎么会在主人面前有威信呢?

因此,要树立家长威信,我们就要学会对孩子的过分要求说“不”。我们要观察,要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什么是孩子正当的物质需求,什么是不合理的需求。对于合理的需求,他一要就给,而且高高兴兴地给;对于不合理的需求,坚决抵制,即使他纠缠,甚至打滚撒泼都不动摇。坚持这样做,就使他既对父母心存感激,同时,又从心底里敬畏父母,从而让他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审慎地向父母提要求,久而久之,父母的威信也就会在这种理智的给与不给中树立起来。

三、自由有界

自由是人的天性、天权,生命需要自由,给儿童自由,是儿童个性发展和幸福成长的重要条件。“教育的第一原理是自由”。[4]古往今来的很多教育家如夸美纽斯、卢梭、裴斯泰洛齐、蒙台梭利、杜威等都对自由在教育中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

古往今来,人们对自由给出了不少的界定,在幼儿教育这里,自由就是“水依照自己的特性流动,狗依照自己的意愿奔跑,孩子们按自己所好到处玩耍。”[5]给予孩子自由,首先是解放孩子的身体让孩子自由地活动,让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双手去触摸。孩子的活动与成人的活动不同,成人的活动往往是出于某种功利目的,而孩子的活动是在与周围世界的互动中,感知世界、探究世界,从而把握世界,获得在这个世界安身立命的能力。孩子身体的解放状态是合乎自然的状态,是尊重儿童体验和生活的状态。孩子天生是好动的,他们喜欢这里瞧瞧、那里看看,喜欢这里摸摸、那里碰碰,喜欢东走走、西跑跑。这样的活动意味着儿童想把自我融入到世界中去。但是,这样的活动往往遭到有些家长的反对,他们总是说“不要碰”,正如他们不断地重复“别动,安静!”一样。如此,家长的禁令与孩子生命的自然召唤发生了冲突,慢慢的家长就会发现孩子越来越不听自己的话,家长的威信也就开始下降。相反,有些家长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意愿,他们会让孩子自由地活动、自由地感知、自由地探索。孩子刚学会走路的时候,有时他们不走平地而喜欢走凹凸不平的地方,家长不会因为走路速度慢而说“不”,他们会耐心地陪着孩子走,因为他们知道凹凸不平的路面引起了孩子的好奇心,他们应该保护孩子的这种探究欲;孩子喜欢玩沙,家长不会因为弄脏衣服而说“不”,他们让孩子尽情地玩沙,只是提醒孩子注意别把沙子弄进眼睛里,也不要把沙子往小伙伴身上扔。因为相比玩脏衣服这样的小小的损失,他们更看到了孩子在玩沙的过程中的创造性的工作,看到了孩子发自内心的喜悦。这样的父母会让孩子由衷的喜欢和尊敬。

给孩子自由,其次是给孩子精神的自由。给孩子自由,要摒弃成人本位主义,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让孩子自由的选择,而不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现在很多幼儿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管孩子愿不愿意,一厢情愿地替孩子报了不少兴趣班,什么“小小主持人”班,舞蹈班,琴类班,棋类班,周末带着孩子奔跑于各个兴趣班之间。这种做法,夺取了孩子支配自己的时间的自由,也剥夺了孩子主动积极发展的自由。家长这么辛苦为了孩子,但是往往得不到孩子的感激,相反导致孩子一肚子的怨言。也有些家长,他们充分尊重孩子,给孩子选择的自由。孩子想学钢琴而不是其他,家长不会强迫孩子服从自己的意志去学英语等其他东西,而是尊重孩子的选择,让他学钢琴。这样“听孩子话”的家长,容易获得孩子的爱与尊重,他们提出的要求孩子往往也容易接受。

给孩子自由,让孩子自由自在地生活,不意味着对孩子不管不顾,不意味着放纵孩子。因为相对于成人,孩子毕竟还不成熟、不完善。所以孩子的自由只能是发挥孩子活泼本性的基础上给予指导,是在家长关注下的有节制的自由。但是,有些家长,因为小时候受了父母太多的约束,有了自己的孩子后,就想给孩子完全的自由。他们完全放任孩子,让孩子在一切事情上做主,孩子有了错误也不纠正。这样孩子就会成为一个任性、我行我素的孩子,父母在他眼里也就没有威信可言。

要树立家长威信,就要注意制定一些规则,建立自由的疆界。为此,家长就要通过学习增加对幼儿成长的认识,重视孩子成长的顺序性和阶段性,了解孩子每个年龄阶段孩子发展的身心特征,因材施教,做到既不阻挠孩子的成长,又能对孩子行为进行规范。

四、严而有格

俗话说:“严是爱,惯是害,不管不教要变坏。”对孩子的教育,我国传统的主张是强调严加管教。如果孩子达不到要求,犯了错误,轻则训斥,重则体罚。民间流传的“棍棒底下出孝子”“三天不打,上屋揭瓦”都是这种教子思想的体现。但是,从严要求如果把握不好度,经常打骂孩子,要么导致孩子畏缩,要么导致孩子叛逆,都无益于家长威信的建立。

对待孩子正确的态度应该是严而有格。这“格”就是要有一定的规则。这规则包括在什么情况下该受到奖励惩罚,要让孩子明确,而不能由家长随心所欲。有些家长心情好时,孩子犯了错也一笑带过;心情不好时,即使孩子没有错也动辄得咎,拿孩子撒气,这样就会让孩子不服。家长要和孩子制定一定的行为准则,什么行为是允许的,什么行为是不允许的,要让孩子心中有数。这样当孩子犯错受到惩罚时就会心服口服。这个规则还包括惩罚的度,孩子违背了规则,要严惩不贷,但是这惩罚不能过于严厉。要把孩子看成是独立于父母之外的个体,要尊重孩子的人格,维护孩子的尊严,尽量不体罚孩子。洛克曾说:“如果我们想要儿童变成聪明、贤良、磊落的人,那么棍棒及其他种种奴隶性的体罚便是不合适的管教方法,这种方法只有万不得已的时候,在极端的情形之下才能偶尔用一用。”[6]现在国际上已经有11个国家宣布家长体罚孩子是违法的。[7]而我国还有相当一部分家长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的私人财产,想打就打,想骂就骂,还美其名曰:“都是为了孩子好。”其实真的是为了孩子好吗?请听洛克是怎样说的,他说:“过分严厉的处罚是没有什么好处的,在教育上的害处还很大,并且我也相信,事实会表明,受到最严厉惩罚的儿童是很少成为优秀的人才的。”[8]当然,如果孩子屡教不改,家长批评甚至打了孩子,事后都要安抚、开导孩子,让孩子觉得父母是爱他的,这样才不会使孩子产生畏惧、抗拒甚至怨恨的心理,这种严而有格的教育,才能使孩子信服,才能在孩子心中建立起真正的威信。

参考文献:

[1]马卡连柯.马卡连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9.

[2][6][8]约翰·洛克著.徐诚,杨汉麟译.教育漫话[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4][5]小原国芳.小原国芳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3]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儿[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7]库恩(Coon,D)等著.郑刚等译.心理学导论:思想与行为的认识之路[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上一篇:综合性学习课的质量决定于教师的综合素质 下一篇:团体辅导在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