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大卫,分不开生意与生活

时间:2022-06-03 12:33:48

鲁大卫,分不开生意与生活

2005年11月11日晚上8点,冬天早在几天前就已到来,但这个晚上的北京却温暖如春。

在繁华的西单街头,一名10岁左右的美国儿童开心地拍手跳着,用流利的中文喊了一声“您瞧,爸爸在那儿!”这个孩子标准的汉语和满脸的幸福笑容吸引了许多人的目光,他金发碧眼,没有任何中国血统,却把汉语说得满是北京味儿。

不远处站着一个身材高大的外国男人,他手握一瓶可口可乐,滑稽地给儿子做鬼脸。他叫鲁大卫,是可口可乐公司北京奥运赞助计划的总负责人。

奥运淘金,从雅典到北京

8点15分,西单街头被众人围住的大屏幕上,神秘的北京奥运吉祥物――五个“福娃”终于露出了真面目。这块大屏幕是国际奥委会全球合作伙伴可口可乐公司专门摆放的,除此之外,还有火红的舞台,火红的地毯,2008个火红的可乐罐拼成的大盯笼。所有的火红已被周围黑压压的人群围住,这一时刻,北京人的奥运热情再次被点燃了。

奥运吉祥物揭晓的瞬间,节目主持人大山、奥运体操冠军滕海滨和跳水冠军吴敏霞等人一同走上了舞台,把印着福娃的可乐套装展现给了众人。由于提前周密的策划,这些和吉祥物同时的可口可乐奥运吉祥物纪念罐受到了人们的热情追捧,可口可乐这个名字,再次和北京奥运紧紧地连在一起。

其实,这样的镜头,可口可乐已经演绎了77年,在常年的奥运赞助活动中,强大的品牌扩张效应已使它成为生产最简单的产品却最赚钱的跨国公司。而在这些蕴含着商业智慧的活动中,一批职业的奥运淘金者成长起来,鲁大卫就是其中之一。去年,他还是可口可乐雅典奥运火炬接力项目总监,今年初,他的头衔就发生了变化,成了可口可乐公司北京奥运会赞助项目总监,全面承担起可口可乐传统上最重要的赞助活动之一。从雅典到北京,鲁大卫不断谋划出新招,试图在奥运中再淘一桶金。

好与北京人神侃

鲁大卫与北京最早的渊源,得从他的父辈开始算起了。十几年前,当北京还没有几幢高楼没有几座立交桥的时候,担任美国驻中国大使馆外交官的父亲就把年少的他带到了这座古老的城市。

也因为此,大卫在北京四中度过了少年时光,那时候的大卫,每天和北京孩子在一起打打闹闹,放学了贪玩不回家,跑到城墙根儿底下看斗蛐蛐儿,一到冬天,约着一帮子同学去八一湖滑冰。所以,他的一举一动都带着老北京人的韵味,汉语也改不了从小养成的北京腔,他只要在公众场合一张口,必会语惊四座。曾经有记者采访他时间到,被任命到中国负责奥运项目是不是与他“超牛”的中文和在中国长时间的生活有关,大卫的回答很风趣,“不是,我觉得可能是老板认为我倒时差的能力比较强。”雅典奥运圣火在全球传递的时候,他在35天内到了27个国家。

翻开大卫的相册,除了他手持两件必不可少的物品――火炬与可口可乐行走在全球各城市的留影,更大一部分是他沉浸在北京古老红墙前深思,或在胡同口、护城河边驻足的照片。

大卫比任何外国人都更理解北京,他仗着自己的京腔京韵,经常溜达在北京的大街小巷。他喜欢找各式各样的人聊天,不管是政府高层官员,还是送牛奶的卖菜的开出租车的,“北京人喜欢神侃,很好客,你看,这是我和一开小卖部的老大妈在聊她的生意经,我听她讲什么样的饮料咱北京人最爱喝,可好玩了。”当提起一张拍摄于胡同中的照片时,鲁大卫似乎一肚子话说不完。

“可口可乐1979年进人中国,第一站就是北京,到现在已经25年,它走进了每一条胡同,每一个居民区,我的愿望就是让更多的北京人和中国人喝可口可乐。”大卫虽然在讲述自己的人生,但仍不忘可口可乐的生意。

可口可乐能很快进入寻常百姓家,和它成功的本土化战略不可分割。在鲁大卫和他的团队身上,这种本土化表现得更为直接。用同事的话来说,“大卫和他的助理对中国消费者的了解清楚得不得了。”事实上,可口可乐的包装已经承载丁许多本土化故事,从电视广告中的中国娃娃形象,到颇具中国化的红风车情景,这一切都与鲁大卫的微服私访有关。

把中国文化刻在小可乐罐上

亲历过许多届奥运会的鲁大卫有一个感触每届的奥运会都是以城市为单元来举办的,但是北京奥运更大成分是全中国人在举办。用他的话来说,“北京的颜色会影响奥运,黄色的屋顶,红色的墙,北京的一切都是那么有中国味。”

这种浓浓的中国味让鲁大卫在心里盘算出几许与众不同的赞助计划,“我有一个初步想法,中国这20年的发展和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她的经济发展也带动了文化的影响力。”他颇兴奋地说到,“国外很多年轻人不懂中文,但非常愿意找出带有中国字的产品。走在欧洲的沙滩上,你会很惊讶地看到,欧洲的年轻人很时尚,把中国字文在身上的做法非常流行,而中国文字还常常出现在纽约、米兰的高档时装上面。”

这些计划在11号这天晚上已经体现出来,中国的书法,出现在可口可乐吉祥物纪念罐上。“中国文化如此精深,单是书法远远不够,我还要想办法告诉世界关于燕子、熊猫、藏羚羊和中国的故事。”他对外国游客对中国文化的兴趣程度有十足把握,并把传播中国文化作为自己创新突破的捷径,甚至把它当成了北京奥运时代的理想。

“几百万的观众来到中国,会对中国字、中国菜、中国历史都产生浓厚兴趣。很多人在报纸、电视上看到中国,他们知道中国醒来了,但又不了解中国到底是怎么回事,他们对北京的期待大于其他任何城市。像很多正在努力学习英文的北京人一样,有很多外国人也想学习中文,在北京可以和大家沟通,可口可乐的活动将把中国文化作为一个大主题来突破。”

依照这个思路和可口可乐的传统项目推断,印着最能体现北京特色的文字、语言的纪念罐和纪念晶,以中国文化为主题的奥林匹克公园,充满浓厚中国味的纪念章交换中心,都很可能随着北京奥运的到来而一一在世界各地呈现,而且,不会等太久。

鲁大卫的人生,总是分不开生意和生活,似乎在他的生活中,永远蕴藏着生意的机会;而鲁大卫的生意,却已远远超出了商业意义的范围,一只小小的可乐罐,如果能够载着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这位奥运淘金手的梦想,就已经足够远大。

上一篇:大观园里拉洋片 下一篇:两个幽灵,一段极限运动情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