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环境监测如何有效处理突发环境污染事故

时间:2022-06-03 07:40:57

探讨环境监测如何有效处理突发环境污染事故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环境监测如何有效进行处理突发环境污染事故进行分析探讨,仅供供参考。

关键词:环境监测;突发事故;环境污染

中图分类号:TU972+.1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也是不断发生,目前我国非常重视针对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危机管理,并要求相关单位建立健全的各种预警与应急措施,以此来提高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在我国针对突发环境事件主要由国务院统一指挥,环保部门综合协调,属地管理,分级响应,环保部门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环境监测是环保部门的一支重要力量,肩负着环境应急监测的重要使命,为科学决策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技术支持。

1环境监测的基本职能

环境监测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是以环境为对象、运用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技术手段,对其中的污染物及其相关组份进行定性、定量和系统的综合分析,以探索研究环境质量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环境监测分析有两大特征:一是以统计学为基础,互相渗透,又互相结合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组成。二是为社会服务,有效的环境监测分析数据是环境监测的主要产品,各类环境监测数据充分反映了大气环境、水环境、噪声环境以及各类生态环境的各类环境容量,背景浓度,为各类环境规划、环境质量和环境评价提供了基础数据,为环境质量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2突发污染事故与环境监测

2.1突发污染事故

突发性污染事故是指在瞬时或短期内排放出大量的剧毒或恶性污染环境的物质,导致人民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和严重危害生态环境的恶性环境污染事故。它不同于一般的环境污染,没有固定的排放方式和排放途径,具有发生突然、来势凶猛、扩散迅速、污染物不明及恶性影响广泛而长远等特点。

2.2环境监测

环境监测是对污染物种类、数量、浓度和污染范围,以及生态破坏程度、范围等进行的监测。其目的是为了发现和查明环境污染情况,掌握污染的范围和程度。环境应急监测包括重大污染事故监测、突发性污染事故监测、对环境造成重大影响的自然灾害等事件的监测,以及在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测过程中发现异常情况时所采取的监测等,可分为定点监测和动态监测。

3以防为主,防打结合

欲减少或防止污染事故的发生,把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降到最低限度,需要大力开展群众性防范和防护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可由环保专家或组织消防、化工、卫生防疫等有关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对职工讲课,并进行疏散和简易防护器具佩带使用训练,还可利用广播、电影、电视、图片、板报等形式开展宣传教育,提高群众自我防护能力。化学危险品的生产、储存、运输,使用单位必须完善并落实安全环保和法人全面负责、各级领导逐级负责、职工对本岗位安全负责的工作制度。领导严格按规程、规范管理,职工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防患于未然。对突发性污染事故应按“三不放过”的原则,依法追究有关责任者和领导的责任。

4建立健全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组织机构

为了高效有序地开展应急监测工作,必须建立健全各级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组织机构。一旦发生事故,必须快速启动相应的应急监测和处置系统,迅速进应急状态,通过应急监测及时判断污染物种类、浓度,污染范围及可能的危害,为妥善处理事故提供科学依据。

4.1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理机构

各级环保局应设立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领导小组及应急处理办公室。应急处理领导小组是应急工作的组织领导机构,来组织、布置和实施本辖区内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理工作。领导小组应有技术负责人、质控负责人、负责现场采样监测的科室主任及后勤保障人员参加。各级环保局或环境监测站可聘请有关专家、学者组成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与处置专家组,成立专家库,作为应急事故处置参谋部。

4.2建立一张应急监测网络

由于突发污染事故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单靠一支应急监测队伍是很难执行监测任务和完成对污染程度判断的。必须与上级部门或其他单位加强联系、互补优势,建立全方位的监测网络。从而有效应对可能发生的环境污染事故,节约资金和精力。具体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联系和沟通:与本地区其他单位联动,在污染事故发生时需要与本地区其他部门通力合作。当事故发生时,环境监测也需要在本地区应急指挥中心领导下与公安、消防等部门共同开展工作,保证监测高效、有序进行。另外,要与上级环境监测部门和周边地区监测部门沟通,环境突发事故具有不可预见性,因此在发生较严重的污染事故时就必须借助于上级或周边地区环境监测部门的力量。

5技术装备

5.1人员培训和演习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要求环境监测人员根据现场状况,通过技术手段用最短的时间确定污染物质的种类、性质、浓度以及扩散模式、可能污染范围等,为上级部门快速、准确地处理污染事故,将污染控制在最小范围提供科学依据。这对监测队伍的快速反应能力、对事故现场的判断和技术水平提出了很高要求。但由于应急监测工作的特殊性,技术人员无法在平时的日常工作中积累太多经验。因此平时应该采用专家讲座、阅读材料、参加培训班、互相讨论、练习设备操作等形式对全体队员进行相关业务培训,使他们均能掌握水环境及大气环境中多种常见污染物(如氰化物、苯胺、硝基苯等)的监测分析方法,熟悉分析监测仪器的操作和试剂使用。保证事故发生时应急监测队伍可以高效完成监测任务。此外,应急监测队伍应定期组织事故演习。各地监测站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安排演习,一般每年进行1次一般事故演习,5年进行1次重大事故演习,特大环境事故演习由省一级环境监测部门统一安排。通过对真实事故的模拟,让应急监测队员都能对污染事故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同时锻炼队伍快速反应能力、自我保护能力、监测方案的制定和执行能力、设备的操作熟练程度和与其他单位联动的能力,还可以通过演结经验和不足,为以后工作改进提供参考依据。

5.2技术升级

应急监测决不能故步自封,也要与时俱进,跟踪掌握国内外最新应急监测技术,并利用高新技术改进和提高自身监测方法和手段,提供更快速、更准确的的监测数据。国外继简易检测管检测箱后已出现了小型便携,检测分析快速且智能化的应急监测仪器及设备。各地监测站在今后几年也要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及时更新或添置应急监测设备特别是快速化、智能化设备。在设备不断更新的基础上,各地区也要加强自身监测能力建设,每年制定项目开发计划,不断提高监测能力,扩展监测项目和领域,特别是对环境破坏大,可能影响群众生命安全的污染因素,必须掌握监测方法,提高监测能力。通过技术的积累、开发,不断改进监测方法,用足用好已经购买的设备,充分发掘现有设备的潜在价值。通过在平时就做好应急监测“三备”工作,使环境监测部门的应急监测能力得到快速提高。监测人员能够在事故发生时做到“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能够为污染控制和救援行动提出快速、准确的科学依据。

上一篇:浅析石油开采后的环境地质问题 下一篇:毛皮硝染废水综合回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