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校课改的点滴体会

时间:2022-06-03 07:30:34

关于我校课改的点滴体会

【摘 要】课堂是课程改革的主要阵地。为了在课堂上真正体现新课程理念,让课改的魅力呈现于课堂,学校在有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常规管理办法的基础上,要加强检查督导的力度,使课堂教学真正做到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有利于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有利于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落实。

【关键词】教学管理;课改;思考

面对基础教育课程和教材的重大变革,虽然大多数教师在努力实践新课改的理念,但还有一些经历了注重语数科目,以学生考试分数的高低论英雄的教师在观念上不适应,应试教育的质量观始终残留在他们的思想里。因此,在教学实际中,“旧瓶装新酒”,“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依然存在。针对以上情况,学校领导要转变管理观念,树立与教师共同成长的思想,主动参与到学校的常规教学活动中去,主动参与到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去,成为教师学习发展的组织者、引导者、实施者、合作者,引导教师转变思想观念。

(一)加强理论培训,促进观念转变。

要注重对教师进行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的培训,着重研究教学与课程的整合问题、师生关系的互动问题、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问题、小组合作学习问题等,以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使广大教师提高认识,明确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该做什么,成功的课应该具备什么。在教学目标上,不仅传授知识,还要训练技能,发展智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健康个性,体现认识、情感、技能目标的统一;在教学关系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个学生,充分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在教学内容上,从知识、能力、品德、方法等方面研究教材、挖掘教材,把握教材、处理教材。从而使教师转变教育观、教学观、课程观、质量观、评价观。通过学习实践活动使教师有理论上的支撑,促进全体教师对新课改的精神实质的正确理解和把握,促进课改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

(二)完善评价方案,规范教师行为。

我校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贯彻落实“面向全体、着眼终身、和谐教育、共同发展”的办学思想,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追求,以建设一支“德艺双馨、身心两健、个性鲜明、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和“品德纯正、热爱学习、勇于实践、个性张扬”的学生群体为目的。

二、教师的专业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虽然学校有一批有敬业精神、业务素质较好的教师,但也有少数个别教师,面对新课改,还存在着知识缺陷、业务不精、思想僵化。在课堂上,他们以为把学生的座位由“排排坐”变成“方阵坐”就是合作学习;把过去的“你坐下”改为“嗨、嗨,你真棒”就是尊重学生人格,提高学生自信心;在听课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景:教师出示一棵大树,树上挂有苹果的图片,教师问“树上有什么呀?”把这样的问话当作启发式;还有的教师只要听到学生回答的不是他心目中所要的答案,就立即要他坐下。这些现象的出现说明了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势在必行。

(一)建立教研集体,搭建活动平台

校本研究强调学校是教学研究的基地。教学研究的问题要从学校教学实践中归纳和汇集,而不是预设和想象。因此,我们要变教室为研究室,变教师为研究者,发挥集体智慧,促进每位教师自我反思,将学校建成具有浓郁研究氛围的学习化集体。

(二)积极创建“有效课堂”,规范教师专业行为。

制定“有效课堂”的实施方案。从教学“五认真”几个方面对教学活动提出具体的规范要求,即体现备课“深”,上课“实”,作业“精”,辅导“细”,考核“严”的要求。强化流程管理,建立健全教学工作周查和月评制度。比照“有效课堂”的规定和要求,对作业、备课和教学质量等进行检查,及时通报反馈,狠抓整改,矫正不规范的操作,把贯彻执行“有效课堂”的创建活动渗透到教学管理的各个领域,全面监控“有效课堂的创建”的开展和落实情况,逐步将教师工作纳入“有效课堂”要求的轨道,不断增强教学管理的实效性。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待进一步加强

我校虽然制度了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建立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相关保障制度,按照国家课程设置的规定课时数安排了课时,但由于许多指导教师没有接受系统培训,甚至没有参加培训,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把握不准,导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有效性不大;还有部分教师参与新课程研究与实施的积极性不高,消极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或者用学科课程挤占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

(一)科学开发、整体规划综合实践活动内容

1、学校设计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整体框架

一所学校要实施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科学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是关键。从学校层面而言,要对综合实践活动内容框架有个整体规划。这个框架的确立,主要依据学校设计的目标以及在对学校情况分析的基础上确定。

2、全面关注活动组织线索

为了避免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窄化的问题,一方面,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发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时,要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条线索全面展开,另一方面,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某项主题活动时,从课程开发的三个维度(自然、社会、自我)切入,充分挖掘主题活动中所蕴涵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自我因素;同时,教师要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活动主题,积极开展活动。

3、整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

学校要根据《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所设定的基本框架规划学生活动的基本类型、基本内容和具体活动方式,以融合的方式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坚决避免将四个指定领域分割开来实施的现象。

(二)完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机制

学校要积极探索学生发展性评价的方式和途径,建立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发展评价的机制。要从评价目标、评价标准、评价方法三个方面入手,探讨综合实践活动学生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的方法。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课程改革虽然任重道远,但只要我们坚持抓好更新教师观念、提高教师素质、加强过程管理、完善评价体系等工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明天必定会更加美好。

上一篇:磁州窑瓷器的对外传播与国外的收藏 下一篇:旧藏物语――刻铭铜熏炉的鉴赏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