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自然的美育功能

时间:2022-06-03 04:21:37

论大自然的美育功能

大自然是一所美育的大课堂,这种“人化”的环境,不仅满足人类物质生活的需要,而且满足人类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的需要,表现大自然对人有诸多的美育功能。

一、大自然的美提升人对生命的深度体验

自然美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美,与艺术美相比,其审美特性更偏重于形式,往往以形状、色彩、质感等感性特征直接引起人的美感,它所积淀的社会理性内涵往往是隐晦、曲折和间接的。恰恰是这一审美特性,当人与大自然发生关系时,自然环境的美对人便会产生立体感性的刺激,在立体理性的介入下,带来对人性的深度体验,带来人对生命意义的深度体验。

自然界中崇高的美感,常常是在与人的冲突、斗争中显现出来的。当人受到挫折的时候,自然美往往能唤起人对生命的信心。俄国作家屠格涅夫,在非常苦恼的日子里去村子里散步,看见一只小麻雀,朝着一只要捕捉它的鹰,鼓起小胸膛,放胆地叫着。于是,他自己觉得自己“有了胆量,有了勇气”,并写下:“无论如何,我们继续奋斗!”革命家卢森堡在狱中曾有过悲观失望的心情,在阴雨绵绵的天气,她看到的是愁云惨淡,但当她看到闪电和云霞时,便鼓起了勇气。她在《狱中书简》里写遭:“不论我在哪里,只要我活着,天空、云彩和生命的美就会跟我同在。”

自然界中优美的美感,常常给人以生命意义的颖悟。如置身于绿树青草丛中,这平凡而美丽的景象也许突然让我们感到:生命多么美好,对生命意义的理解从未有过像这样的富于诗意,强烈地感到生命的存在和人性的自由。即使置身于最平凡的最常见的自然环境中,一片绿叶,一泓清泉,一丛野花,也会使人们产生对世界万物的同情心,想到爱,并会自然地总结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因而,大自然的美时时刻刻会启迪人对生命的追求与对生命意义的理解。

二、大自然的美陶冶人的性情

美育是情感教育,它以形象思维为主,以情感交流为纽带,以美诱人,以美感人,以美动人,以美育人。社会美育如此,自然美育也不例外。大自然美的事物和美的形象可以激发人的情感,通过审美主体的情感体验,产生对客观事物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从而得出道德上的判断。这种特殊的教育手段,是感情与认识、感性与理性的高度统一,完全出自于人的内心意愿,不需要外力的强制和规范,正如杜甫在《春夜喜雨》中所描述的那样:“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自然美育对心灵的陶冶和净化,好像春风化雨,入夜无声,使人于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之中,接受美的熏陶,培养美好的思想情操,从而提高了人的精神境界,发挥审美教育作用。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者爱静,而山给人的是肃穆之美;智者爱动,水却给人以洋洋流泻的想象。人类认识自己,掌握世界,有一个特点,就是具有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联想能力。看到松树,会联想到它的苍劲、坚韧;看到竹子,会想到挺拔、不屈;看到鸳鸯成对,总是形影不离时,总是情不自禁地想到爱人之间的美好感情以及对爱情的忠贞不渝;看到“鹰出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景象时,积极向上、充分发挥自己才能的欲望就会油然而生。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美丽的城郭,馥郁的山谷,凹凸起伏的原野,蔷薇色的春天和金黄色的秋天,难道不是我们的教师吗……我深信美丽的风景,对青年心灵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教育影响,教育家的影响是难和它匹敌的。”如在北方成长的青年与在南方成长的青年在性情上往往有差异,长期生活在水乡的人与长期生活在山区的人在气质上也有明显差异:有的粗犷,有的细腻,有的憨厚,有的机灵。这是因为自然环境是人们自然生存的老师,长期生活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对人的性情培养有着潜移默化的功能,带来超越有限感性的精神升华。

三、大自然的美激发人的爱国热忱

欣赏丰富多彩的自然美,会自然而然从多方面激发我们心灵深处潜在的美好意识,开阔胸襟,培养高尚的爱国热忱。

青少年应当了解祖国的山河,只在书本上的了解还不够,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通过闲暇日的旅游,领略祖国的自然风光。培根在《论人生》中说:“旅行,在年幼者,是教育的一部分;在年长者,便是经验的一部分。”若有机会登泰山、游桂林、泛舟西湖、攀越峨嵋、穿过长江三峡、漫步河西走廊、欣赏秀丽的江南风光、游览古朴的塞北山川,你会觉得我们的祖国有多么辽阔、壮丽和伟大,不需要说教,就能激发你对祖国更深沉的爱。

我们可以把旅游当作一面镜子,从中看到祖国的山河,风土人情。只有了解祖国,才能热爱祖国,激发起振兴中华、保卫祖国的热情。曾满怀激情地说:“至于说到中国天然风景的美丽,我们可以说不但是雄伟的峨嵋,妩媚的西湖,幽雅的雁荡……‘秀丽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可以傲睨一世,令人称羡,其实中国是无地不美,到处皆景……这好像我们的母亲,她是一个天姿玉质的美人,她的身体的每一部分,都有令人羡慕之美。”这深情的话语,既是在欣赏自然美景,也是在歌颂祖国的大好河山。

四、大自然的美吸引人对人文情怀的追寻

我国地大物博,处处都可以领略到自然之美。自然之美,不仅意味着自然本身的优越,也体现了民族文化、历史和精神,通过对其历史沿革和古人的歌咏题辞以及民间传说,可以了解文史知识,领略祖国悠久的文化传统。

从远古以来,我们的祖先就以“赫赫我祖,来自昆仑”而自傲。我们伟大的祖国历史悠久,文物丰富,山河雄伟秀丽,历代无数名流学者,文人骚客为之折腰。屈原、谢灵运、李白、苏轼、欧阳修等,他们游历山川,壮丽的名山大川开拓了他们的胸襟,赞美祖国河山,详述历史人物,介绍人文习俗,既抒发思想感情,又阐释人生哲理,写下了瑰丽的诗章,为祖国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汉朝司马迁十三年的游历足迹几乎遍于全国,在领略自然风光的同时收集民间传说,了解各地风土人情,考察古迹遗墟,收集了很多史料,为创作《史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美丽的大自然环境,可以造就大诗人大文学家,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丰富他们的想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正是他们走向成功的人生经验。

五、大自然的美促进人对自然奥秘的科学探索

游览江山,增长知识;探索自然,更能丰富发展人的本质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科学的进步。

唐玄奘历时十九年,跋涉五万里,经历了闻名世界的伟大旅行。记载这次行程见闻的《大唐西域记》,“推表山川,考采环壤,详国裕之刚柔,系水土之风气”,是研究古印度、中亚等古代历史地理及从事考古工作的重要资料。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喜游名山大川,游历期间注重实地调查,留心观察水道,详细记下了河川所经地区的山、陵、陂泽、城邑、关津、物产、水利及历史沿革,描绘了祖国山水之美,写出了一部“宇宙未有之奇书”―《水经注》。这部书记载了全国水道一千二百五十二条,保存了大量的珍贵历史资料,广征博引,文笔绚丽,既有文学价值,又有科学价值。

明朝徐霞客,从22岁起,开始周游祖国河山,到56岁去世,持续三十多年,游历和考察了大半个中国,光他考察的洞穴就有一百多个。他的《徐霞客游记》,二百多万字,生动地记录了我们伟大祖国丰富的自然资源,多彩的地理景观,特别是对我国西南地区岩溶地貌的记述与研究,早于欧洲人约两百年,可算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并解释岩溶现象的科学著作。

六、大自然的美增强人的身心健康

人的身心健康往往与生活环境密切相关。人的生活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自然界的山山水水对人们能起一种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感染作用。我们游历于名胜古迹,名山大川,最直接地好处是,可以使自己得到精神愉悦和审美享受,使生活充满情趣,从中得到积极的休息、娱乐,促进身心健康。此外,还可以从多方面获益。这是因为人与自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客观自然条件,不仅是人类劳动、生息的必要场所,而且是人类保持自身生理、心理平衡所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和条件。

生活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人们赏心悦目,精神舒畅,给人无限的乐趣,美意自然延年益寿。山清水秀,空气清新,鸟语花香之地,往往是长寿之乡。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巴马县就是有名的长寿之乡,据前些年统计,全县人口3万,但90岁以上的老人就有253人,其中超过百岁的有25人。

美好的环境之所以有利于健康,与绿化有很大关系,绿色植物是新鲜空气的加工厂,天然消毒器、天然除尘器。据科学家测定,紫薇、茉莉、臭椿、香樟都有很强的杀菌能力。多种这些植物,空气中的含菌量要比没有绿化的地区起码减少百分之五十。另外,臭椿、女贞、柳杉都有很强的吸附有毒物质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的能力。植物还可以吸收噪音,减弱声波,在夏季还有降温作用。我国许多地区重视绿化,这些良好的环境对人的身心健康有极大的益处,为人欣赏自然美创造了更为方便的条件。

总之,大自然的美给人审美感受,往往是一种激荡不安奋发向前的感性中积淀理性的审美感受,具有人生、道德意义上追求,超越、永恒、无限和必然的物质和精神价值。这都是符合人的生命需要,符合时代与社会需要的,是指向未来、可望完善人类生存的需要。大自然的美育功能给人与自然的和谐奏响了可持续发展的乐章,启迪当代人在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基础上,更加重视大自然的保护。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上一篇:彩幔长枪花耳朵 下一篇:文化旅游资源的区位优势与开发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