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时间:2022-06-03 02:22:52

浅议中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摘 要】新课程标准提出开发语文课程资源,倡导语文课程深层探究;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基础上,应植根于现实生活,善于利用学生富有个性化的思维方法和情感体验。要有选择的在教学中不断开发和利用语文资源,从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真正打开语文资源这股活水。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2)01-0073-01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感受到,开发语文课程资源,对语文课程进行深入研究,应有深层次的生活体验,充分利用学生富有个性化的思维方法和情感体验。那么如何使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素质得到更好的培养呢?只有努力开发课程资源,提高课堂效率。在教学中,去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可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树立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

名山大川、文化古迹、风土人情等,以及我们平常生活中许多事情,都是丰富的课程资源,只要我们充分利用,积极开发,就会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教师要做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有心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各种语文课程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应在有限条件内因地制宜,将可以利用的语文课程资源进行合理开发、挖掘,从而真正达到《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目标:将语文课程根植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逐渐让学生学会利用课程资源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使语文课程开放而有活力。

二、要灵活开发教材课程资源这缕清泉

实施新课程,教材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但仍然是重要的学科课程资源。课程改革的巨大转变,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把握好课本和师生的交流。抓好教材这个内在资源,就是要深入分析和研究文本教材,当然,不是生搬硬套的照搬照抄,而是借助课本资源,搜集和积累与学生学习或写作有关的资源,真正让学生有多角度、多方位的体会文本内容,以使各方面有更大发展

三、善于把学生作为一种课程资源

新课程的实施,使学生的思想和情感获得了自由,他们富有个性化的丰富的生活经验、奇异多彩的想法、出人意料的感悟体验往往超出教师预先的设计。面对新的情况,一些教师感到不知所措,难以驾驭课堂。因此,教师应努力使自己所掌握的课程资源与学生所提供的充满个性化的课程资源共融,努力将学生的体验感悟化为课堂教学的现实资源。每个学生的经历体验都是宝贵的资源。如果老师把现实资源很好的利用,学生的情感体验就会被充分的调动出来,从而形成全新的体验和感悟。如:学苏叔阳的《我的老师》时,先请学生谈自己最难忘的老师,刚刚进入初中的学生还沉浸在对小学教师深深怀念之中,他们谈得声泪俱下,很好的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让学生谈谈:如果你把自己看作鲁迅的同学,你在那种情境下最喜欢做哪些事情?为什么?教学《大自然的语言时》,要求学生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自己对大自然类似的观察和体验。

四、捕捉和运用课堂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

课堂教学中的师生活动其实本身就是课程资源,他们之间的课堂交流也可以产生课程资源。教师必须灵活机智地激活、捕捉和运用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对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的关注可以集中在以下几点:

(一)善待学生的错误。学生的错误是一种鲜活的课程资源,这一点在传统的教学上没有予以重视,甚至作为对教学过程的干扰或阻滞来看待。不过,对于教育者而言,它是学生认识事物和情感体验的展示,可以根据其表现重新设置自己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以真正适合学生的情况,同时,对于别的同学也是一个很好的暗示和教育作用,从而也为自己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回应”各种各样的声音。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层次不同,他们的思维角度就不同,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展示不同的答案,同时,要把课堂充分交给学生,让学生把课堂变成自己的主宰。同时针对不同的回答,教师首先给予充分肯定,尊重学生有个性的表达,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使课堂变得丰富多彩,余味无穷。

(三)“直面”突发事件。突发性事件指课堂教学中意外出现的事件。“突发”是相对而言的,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的自主能力越来越强,突发事件对教师和学生来说相对较低,但是,不管怎么说,毕竟有些事情的发生是难以预料的。教师要灵活机智的应对一些突发事件,要慎重沉着的应付突如其来的事情,如突然下起大暴雨,刮起狂风,或地震、火灾等,教师首先要冷静的处理,控制好学生的情绪,及时迅速的考虑好应对措施,有时候还可收到意想不到是教育效果。

总之,开发课程资源,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意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创造富有生机活力的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加强语文素养的培养,促进学生各方面有更大发展。

【参考文献】

[1]朱绍禹,《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湖北教育出版社。

[3]钟启泉主编,《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北京大学出版社。

[4]李秋菊、关文信著,关文信主编,《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施》,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行动策略丛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应遵循四个原则 下一篇:职校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