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喻老》著名故事人物考

时间:2022-06-03 12:23:36

《韩非子?喻老》著名故事人物考

摘要:本文依据相关史料,考证了《韩非子·喻老》中三个著名人物,证讳疾忌医的蔡桓候应为蔡元侯;使楚庄王一鸣惊人的右司马当为伍参;曾为楚庄王令尹的孙叔敖非期思处士,其封地当为淮间而非“汉间”。

关键词:《韩非子·喻老》;著名故事;人物考

中图分类号:B2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韩非子·喻老》是一篇引用古代的遗闻轶事来说明《老子》义理的作品,其中一些历史故事虽然脍炙人口,但其人物却因年代久远而难得其详。今根据现存史料略加考释,希望其有助于今后的教学与研究。不当之处,尚祈方家指正。

一、讳疾忌医的蔡桓侯

《韩非子·喻老》:“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故良医之治病也,攻之于腠理。此皆争之于小者也。夫事之祸福亦有腠理之地,故曰:‘圣人蚤从事焉。’”

此文早已入选中学语文教材,所以极为著名。但这讳疾忌医的蔡桓侯究竟是何许人,即使是《韩非子》的研究专家,也都难得其正解。例如:

太田方《韩非子翼毳》曰:“蔡桓公以鲁桓十七年卒,与扁鹊不同时。又《新序》云‘扁鹊见晋桓侯’,《史记·晋世家》《索隐》、《七发》注、《养生论》注、《后汉书·郭玉传》注并引《韩子》作‘晋’。盖韩子与谊、迁所见各异。又按《竹书纪年》:周安王九年,‘晋烈公卒,子桓公立’,注:‘《韩非子》作桓侯。’是注所云,盖谓是桓侯矣。”

南京大学《校注》曰:“蔡桓公:即蔡桓侯,名封人,前714—前695年在位。”

要辨明蔡桓公是何许人,必须先了解扁鹊。扁鹊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姓秦,名越人,赵国鄚邑(本战国赵地,后属燕,汉置鄚县,初属渤海郡,后属涿郡,位于今河北省任邱市东北)人。因其医术高明,可与黄帝时的名医扁鹊相媲美,所以号称扁鹊。后又家居卢邑(在今山东省长清县西南),所以又称卢医。他曾受禁方于长桑君,历游齐、赵。后至秦国,秦国太医令李?自知医术不如扁鹊,就派人把他杀了。其事迹可参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汉书·艺文志》著录《扁鹊内经》九卷、《外经》十二卷,已佚。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曾给赵简子治病,赵简子死于战国初年(据《左传·哀公二十年》,简子当死于公元前475年;《史记·赵世家》则说他死于晋出公十七年,即公元前458年),可见扁鹊为春秋、战国之际人,与蔡桓侯相去甚远,太田方已明言其“不同时”,《校注》还是认为“蔡桓公即蔡桓侯”,其不当显然。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此事作“齐桓侯”,裴骃认为即“田和之子桓公午”。齐桓公田午于公元前375年~公元前357年在位(此乃据《史记·田敬仲完世家》所记威王、宣王在位年代及其《索隐》所云“《纪年》:‘梁惠王十三年,当齐桓公十八年,后威王始见。’则桓公十九年而卒”推算而来;据《史记·六国年表》,则齐桓公田午于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79年在位,今人多以为误),与赵简子相距近百年,恐也不当。

至于太田方所说的晋桓公(晋桓侯),《史记》无,与《竹书纪年》相应的文字是《史记·晋世家》的“烈公卒,子孝公颀立”,《索隐》:“《纪年》以孝公为桓公,故《韩子》有晋桓侯。”《文选·七发》注引《韩子》也作“晋桓侯”,可见唐代流行的《韩非子》,本文不作“蔡桓公”而作“晋桓侯”。据《史记·六国年表》,晋孝公(晋桓公、晋桓侯)的在位年代为公元前392年~公元前377年,距离赵简子的年代也远。

所以,韩非此文,无论作“蔡桓公”,还是作“晋桓公”或“晋桓侯”,都于史无征。

我们认为,古代“桓”、“垣”同音而与“元”音近,本文的“桓”乃“元”之音误。“蔡桓公”当作“蔡元公”,“桓侯”当作“元侯”,即《史记·管蔡世家》之“元侯”。据《史记·六国年表》,蔡元侯在位年代为公元前456年~公元前451年,与赵简子的年代相近;其在位仅六年,很可能是因讳疾忌医而死,与此文所述之情况也吻合。

二、使楚庄王一鸣惊人的右司马

《韩非子·喻老》:“楚庄王莅政三年,无令发,无政为也。右司马御座而与王隐曰:‘有鸟止南方之阜,三年不翅,不飞不鸣,嘿然无声,此为何名?’王曰:‘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子释之,不榖知之矣。’处半年,乃自听政。所废者十,所起者九,诛大臣五,举处士六,而邦大治。举兵诛齐,败之徐州;胜晋于河雍,合诸侯于宋,遂霸天下。庄王不为小害善,故有大名;不蚤见示,故有大功。故曰:‘大噐晚成,大音希声。’”

这个故事早已被提炼成著名的成语“一鸣惊人”。不过,这个使楚庄王一鸣惊人的右司马是谁?此文却未称其名,而《史记·楚世家》、《吴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传》则将此谏辞记为伍举之言,虽然落实了,却是错误的,因为据《左传》,伍举之事见于鲁襄公二十六年(楚康王十三年,公元前547年)至鲁昭公九年(楚灵王八年,公元前533年),而不在楚庄王之时(公元前613年~公元前591年在位)。今考《左传·宣公十二年》载“嬖人伍参欲战”,楚庄王从之,于是大败晋师于邲。杜预注:“参,伍奢之祖父。”也就是伍举之父、伍子胥之曾祖。其“欲战”,与此文之“右司马”之身份相合;其为“嬖人”,与此文设隐语以进谏之情境也相合;而鲁宣公十二年为楚庄王十七年(公元前597年),其年代也相合。由此可见,此文之右司马当为伍参无疑。

三、善建不拔的孙叔敖

《韩非子·喻老》:“楚庄王既胜,狩于河雍,归而赏孙叔敖。孙叔敖请汉间之地——沙石之处。楚邦之法,禄臣再世而收地,唯孙叔敖独在。此不以其邦为收者,瘠也。故九世而祀不絶。故曰:‘善建不拔,善抱不脱,子孙以其祭祀世世不辍。’孙叔敖之谓也。”

尹桐阳《韩子新释》曰:“孙叔敖,期思鄙人,楚庄因虞邱之荐而举为令尹,氏孙,字叔,而敖其名。与楚公族蔿贾之子艾猎名敖者为二人。杜预混而一之,误矣。”

孙叔敖的事迹,古书所载传说甚多。《左传·宣公十一年》“令尹蔿艾猎城沂”杜预注:“艾猎,孙叔敖也。”《左传·宣公十二年》既称“令尹孙叔敖”、“孙叔”,又有“蔿敖为宰”之文,杜预注:“宰,令尹。蔿敖,孙叔敖。”《左传·僖公二十七年》“蔿贾尚幼”杜预注:“蔿贾伯嬴,孙叔敖之父。”《吕氏春秋·》“皆以孙叔敖之遇荆庄王为幸”高诱注:“孙叔敖,楚令尹,薳贾之子也。”据此,则孙叔敖为蔿贾之子(“薳”、“蔿”音同字通)、蔿章之孙、楚蚡冒熊眴之曾孙,当为楚国之公族,原为蔿氏,别为孙氏(蔿章是蚡冒次子,因食邑于蔿,故为蔿氏;叔敖为蔿章之孙,故别为孙氏),字叔,名敖,又名艾猎(一说孙叔敖为艾猎之弟,也有可能),而非期思(在今河南省淮滨县东南)之处士。他曾为楚庄王令尹,辅佐庄王在邲大败晋军。

至于尹说,也非无稽之谈。《孟子·告子下》称“孙叔敖举于海”;《荀子·非相》说“楚之孙叔敖,期思之鄙人也,突秃长左”。《吕氏春秋·赞能》云:“孙叔敖、沈尹茎相与友。叔敖游于郢三年,声问不知,修行不闻……沈尹茎游于郢五年,荆王欲以为令尹,沈尹茎辞曰:‘期思之鄙人有孙叔敖者,圣人也。王必用之,臣不若也。’荆王于是使人以王舆迎叔敖,以为令尹,十二年而庄王霸。”《史记·循吏列传》:“孙叔敖者,楚之处士也。虞丘相,进之于楚庄王以自代也。三月,为楚相,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故三得相而不喜,知其材自得之也;三去相而不悔,知非己之罪也。”所以,毛奇龄《经问·九》及《四书索解》也曾力辨之,认为孙叔敖乃期思之处士,而非楚国之公族蔿氏,并认为孙叔敖、蔿敖、蔿艾猎为三人。但从资料的可靠程度着眼,当以时代较早的史书《左传》为正。其他古书所载,大多为战国以后之诸子说议,而《史记》所记也只是采摭旧说而成,故不足以否定《左传》所记。尹说似未当。

《吕氏春秋·异宝》称孙叔敖之子受封“楚、越之间”的“寝之丘”,《淮南子·人间训》称“受沙石之间”的“寑之丘”,其中的“之”当与《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介之推”、《僖公三十年》“佚之狐”中的“之”一样,为语助词。《淮南子·人间训》高注:“寑丘,今汝南固始地。前有垢谷,后有?丘,名丑。”《水经注·颍水》云:“又东径固始县故城北。《地理志》:县,故寖也。寖丘在南,故籍丘名县矣。王莽更名之曰闰治。孙叔敖以土浸薄,取而为封,故能绵嗣。城北犹有叔敖碑。建武二年,司空李通又慕叔敖受邑,故光武以嘉之,更名固始。”据此,则此寝丘在今安徽省临泉县南,与古代之期思(在今河南省淮滨县)毗邻,在春秋末年此地当与越国接壤,故《吕氏春秋·异宝》称“楚、越之间”。依此,则本文之“汉间”当为“淮间”之讹。所谓“期思之鄙人”,很可能是因为孙叔敖之后代居住在封地寝丘(在期思之北)而不再为官,后世因附会而成其说也。

作者简介:张觉,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文系主任。

上一篇:唐代宗室教育问题研究 下一篇:论女性角色的分化与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