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太史公”魂归故里

时间:2022-06-02 08:13:07

在中国的文化典籍中,有两颗璀璨的明珠,一颗是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一颗是与《史记》齐名青史的《资治通鉴》。前者是司马迁编纂,后者是司马光编著。司马迁与司马光,都崇尚名节、光明磊落、忍辱负重、忠君爱国,都为丰富和充实中华民族的精神传统和文化宝库,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被后人尊称为华夏“两司马”。

小时读书,就读过“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是讲司马光从小就聪慧过人。但司马光从不承认自己是神童,他的成名完全靠的是勤奋攻读、博览群书。据说,司马光睡觉用的枕头,不是普通很舒适的枕头,而是一段圆木头。他头枕在上面,难以安稳,稍微一动,即被惊醒,遂即起床,挑灯夜读,执笔写作。司马光把这种枕头叫作“警枕”。正是经过这样19个寒暑的锲而不舍,在煌煌的中国历史上,才有了他的宏伟巨篇――《资治通鉴》。

这部记载1362年的史实,长达294卷、300余万字的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学著作,不但处处可使人感悟到治国安邦的睿智和韬略,而且时时可领略到散文名篇的晓畅通达,深得后代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的珍视推崇。的床边,常年放着《资治通鉴》,随时翻阅。他在临终前一年还说,搞文学史的人一定要好好读历史,要认真地读《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史。

司马光一生,忠信正直,不循私情,不贪富贵。他与王安石的变法之争,实际都是为了富国强民,只不过在方法上他强调节流,王安石主张开源。政见不合,他二人的个人关系并不是多么紧张,相互还是尊重的。司马光的主张被否定后,他主动引退,埋头著书立说,避开世俗干扰。王安石逝世后,他还给宰相写信赞扬王安石,并建议朝廷追授王安石更多的勋位。司马光的一位亲戚去世后,王安石还为其撰写了墓志铭。这些都显示了司马光和王安石作为政治家高风亮节的君子品格。

司马光身居高位,为官40年,唯在洛阳有薄田3顷。他的妻子病逝后,竟无钱举丧。无奈,把自己的一块地典当出去,才简朴地为亡妻送了葬。“典地葬妻”,遂成为民间广为流传的美谈。他的《训俭示康》,也成为戒奢倡俭的千古名篇。

这位被称为百世高贤的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是山西夏县人,这是没有疑义的。司马光病逝后,灵柩被运回山西,安葬在夏县他的故里。由于政治风云的变幻和奸佞小人的作祟,他的墓碑竟几番被推倒砸断,又几番被修复竖起。我曾两次到鸣条岗拜谒过司马光陵墓,站立在这位巨人的陵墓之前,蓦然间想起了“人遭非议还需议,事本当然未必然”这句至理名言,蕴含其中的深刻哲理,在这里再一次得到证实。

不管多少风风雨雨,我们的乡贤司马光总算魂归故里!在当代太平盛世,这位百世高贤正安详地长眠于自己故里的热土之中!

这,不禁使人想起了另一位高贤司马迁。

被称为“文史祖宗”的司马迁,隐忍含辱,发愤写作,把满腔的悲愤寄于笔下,运用大量的史料,以极其顽强的毅力,编纂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学巨著――《史记》。《史记》全面系统地记述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汉武帝这漫长时间里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发展史。它是自先秦至汉武上下30阗余年的历史总结,是中国史学的一个划时代的标志,是司马迁对中华民族文化极其宝贵的伟大贡献。

我在陕西韩城芝川镇,曾拜谒过司马迁墓祠。墓地很高,在一面高坡的顶端,人们说那是衣冠冢。墓前献殿门口有一幅醒目的对联:“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这是对司马迁一生的真实写照,它触发了人们对司马迁悲惨遭遇的无限感慨,也使人们陷入到对历史的深沉回忆之中。

司马迁出生何地?他的籍贯究竟在何处?长期以来一直存有歧义。有陕西韩城之说,也有山西河津之说。这当然是史学家研究探讨的问题,我等浅学薄识者哪敢妄言。但是,从最近读到的一些史料中,看到不少有关记载,使我对陕西韩城之说实在不能确信。

在《平阳府志》卷二十三“人物志”中,明确载有司马谈、司马迁父子。对司马谈是这样记述的:“司马谈,龙门人,建元中为太史令。……”对司马迁的记述是:“司马迁,字子长。十岁诵古文,弱冠游江、淮,浮沅、湘,涉信、泗,过梁、楚以归。太初中,为太史令,因论李陵得罪,幽而发愤,修《史记》。刘向、杨雄皆称其有良史才。”在卷三十二“陵墓志”、“河津县”篇目中,共记载了8位乡贤的陵墓,其中不仅有司马迁墓,而且是记载最为详尽的一处。原文是:“汉太史公墓,县西十五里。《水经注》曰:‘司马长子墓,墓前有庙,庙前有碑。永嘉四年,汉阳太守殷济瞻仰遗文,大其功德,遂建石室、立碑、树柏。太史公自叙曰:迁生于龙门,是其坟丘所在矣。今不识其处,或云没于河,或云在河西岸。’”上述第一处记载,肯定了司马迁是山西平阳府龙门人。第二处记载,则肯定了司马迁死后也葬于故土河津。《平阳府志》,系清康熙版,著名学者孔尚任总纂。当时的平阳府,辖今临汾地区、运城地区及晋中地区的灵石县、吕梁地区的石楼县。孔尚任,山东曲阜人,孔子六十四代孙。曾任国子监博士、户部主事、户部员外郎等职。后辞官归里,专做学问,著书立说。其传奇剧本《桃花扇》,流传极广,影响很大。当时的平阳府知府刘,慕名请孔尚任到平阳府主持修志,于康熙四十七年刻版付印,共三十六卷,百余万言。《平阳府志》“当属名家精纂”、“珍贵之名志”。其所载上述史料,应该是可信的,也是权威的。

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写道:“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龙门,山名,横跨黄河两岸,东段在河津县西北25里。《读史方舆论要・山西平阳府・蒲州》载:“龙门即河津县,古耿邑”。河津位于龙门山之南,汾河以北,符合古代山南水北为阳的方位说法。故“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系指河津龙门这个地方。

清代诗人张汾宿,在《咏河津》一诗中写道:“莫谓人弗杰,周卜子、汉司马、隋传仲淹、明表敬轩,此几家硕士高贤,洵足接千秋道疏。漫言地不灵,东虎岗、西龙门、南来飞凤、北仰卧麟,这一带山清水秀,亦堪壮三晋观瞻。”确切地肯定司马迁是河津的硕士高贤。近代学者张冠三,早年曾任山西大学文科学长,他为文科院题写的院联,上联是:“史学冠中华,汉宋以来双司马”,尊崇司马迁、司马光为山西学冠中华的两位史学家。董其武为新版《河津县志》所作序言中也写道:“吾乡河津,物华天空,人杰地灵。……汉司马迁,隋王通,唐王勃、薛仁贵,明薛宣,……真可谓人文蔚起,灿若繁星,吾生其地,实属幸哉!”最近在台湾重版、以收录山西文献典史为主要内容的《山西献征》一书,也载明司马迁、薛宣等学人“生于山西龙门”。

虽然说,“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但以上史籍、自序、诗联中的记载,却不能不使人作一番深思。

史实只有一个,唯在深究细考。

争议当属常情,唯在尊重客观。

集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于一身的文化巨人司马迁,理应魂归故里!

上一篇:阳泉的由来与变迁 下一篇:防治哮喘食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