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与偏见》:从文学到电影的嬗变

时间:2022-06-02 07:00:09

《傲慢与偏见》:从文学到电影的嬗变

[摘要]享誉世界文坛的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的小说反映了当时英国的社会风貌,具有独特艺术魅力,她的作品具有很强的社会现实性,给人一种神秘、迷人的魅力,几乎全部被改编成电影。其中《傲慢与偏见》最具代表性,它已经被翻拍四五次。《傲慢与偏见》作为小说,它在世界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作为电影,它在世界电影史上也具有重要地位。本文介绍了《傲慢与偏见》的小说和电影,分析了小说对电影的影响和电影对小说的改编。

[关键词]《傲慢与偏见》;文学;电影;嬗变

简・奥斯汀是英国著名的女作家,享誉世界文坛,在英国,她享有和莎士比亚一样的地位。她的作品具有很强的社会现实性,给人一种神秘、迷人的魅力,很多都被改编成了电影。《傲慢与偏见》是她最著名的作品,从它出版以后,一直受到全世界读者的喜爱。它也受到电影制作者的钟爱,前后被翻拍四五次。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这部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是一部伟大的作品。本文试图分析《傲慢与偏见》从文学到电影的嬗变。

一、《傲慢与偏见》的小说和电影

众所周知,《傲慢与偏见》作为小说,它在世界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作为电影,它在世界电影史也具有重要地位。《傲慢与偏见》特有的艺术魅力,从小说一直延伸到电影。当时的英国文坛萎靡不振,缺乏优秀的小说作品,大多作品都是矫揉造作。《傲慢与偏见》的面世,给英国文坛带来了新的生机,打破了文坛的沉寂和颓势,在英国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普通百姓的平常生活是这部小说涉及的主要内容,读小说的时候感觉书中的故事和现实生活中一样。阅读作品我们可以发现有关英国乡村的描写占了小说的大部分篇幅,详细描绘了18世纪到19世纪中期英国乡村的社会面貌。当时英国还是比较闭塞,尤其乡村更为闭塞,保持了最本真、最原始的社会面貌。乡村小镇风景如画,民风淳朴,给人一种如诗如画的感觉,这些部分也是小说最吸引人的地方。这部作品独有的艺术魅力,也吸引众多的导演和编剧,他们把这部小说改编成电影。在不同时代不同年份,这部小说一次又一次地被翻拍成电影,可见这部小说的伟大之处,可以持续让人们喜爱。在众多的翻拍电影中,世人公认改编最成功、最完美的是1995年的电影版本,这部电影是由著名演员科林・费尔斯主演的。同时,这部电影还有一个重要的成功之处就是电影中的音乐,音乐成就了电影,音乐通过电影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传播,取得了很大成功。意大利著名的音乐家创作了电影中的全部音乐。管弦音乐与钢琴音乐交织、融合在一起,营造出了与电影情感基调非常吻合的恬静淡雅的气氛。加上音乐与画面的完美配合、结合,使这部电影的艺术魅力得到全面的展示。

二、小说对电影的影响

离开小说文学基础的改编电影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只有尊重小说的文学基础,在此前提下改编的电影才有可能取得成功。简・奥斯汀打破当时传统的小说写作方法,以自己独特的创作手法表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给当时的英国文坛带来一股清风。她的作品所关注的焦点是婚姻和家庭。在当代西方世界里,重振道德的思潮开始兴起,回归传统的思潮开始兴起,她作品有的家庭婚姻观念正好迎合这些思潮。她的作品推崇道德和礼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重建家庭伦理的源泉。所以她的作品被大量地改编成电影。其中,《傲慢与偏见》是杰出代表。小说的特点对电影改编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笼统的景物和细节描写对电影的影响

《傲慢与偏见》小说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小说中细节描写非常笼统,小说中具体景物描写也非常笼统。例如小说中对宅子的描写,包括内瑟菲尔德花园等,往往都是轻描淡写,很少用精巧细致的笔触。例如对于伊丽莎白穿的是什么颜色的衣服,衣服是什么样式的,在小说中都没有介绍,我们根本不能了解这些信息。例如小说中在描绘人物外形时,显得较为简单,缺乏色彩和质感。宾利是小说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小说是这样描写他的外表的:一表人才,很有绅士风度,落落大方,总是保持和颜悦色,丝毫没有矫揉造作的架势。可见,小说中不太重视细节描写。但作者塑造人物不依靠具有画面感的细节,而是依靠人物的性格和人性的特点,这样塑造的人物同样可以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小说的这一特点,给电影改编带来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对于人物的服装,对于故事的场景,只要不影响人物性格的表现,导演可以发挥想象力进行自由选择。电影中的服饰和场景,没有遵循当时的潮流,而是更具有现代审美观念。伊丽莎白弹了什么曲子,在小说中我们无从知道,而在电影中这些都需要表现出来。

(二)全知叙事视角对电影的影响

《傲慢与偏见》采用的叙事视角是全知视角,叙事者无所不知。小说在一开始的时候是一段对话,通过贝内特夫妇子在内瑟菲尔德花园的对话,暗示了新房客的到来。伊丽莎白一直到第二章才出场,之前一直没有提到她,但她一出场就成了最主要的感受者,而读者了解到的已经超出了她所了解的范围。我们在小说中可以发现,通常情况下是以伊丽莎白的视角观察周围的事物,电影中也采用了这一视角。例如在电影的开头,伊丽莎白拿着书在草地上走着,摄影机就一直跟随着她。这一镜头具有深刻的寓意,那本书就好像在说:下面我要向大家讲述自己的故事。然后电影的叙事视角是多样,不仅仅通过伊丽莎白视角进行叙事,也通过其他人的视角来观察事物。例如,电影中宾利家舞会那个场景,导演通过达西的观察来表现伊丽莎白妈妈的粗俗,来表现伊丽莎白妹妹的无礼。观看整部电影,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伊丽莎白的自传,是自传性质的电影。在小说中,达西和伊丽莎白处在相同的地位,而电影中伊丽莎白是绝对的主角,达西成为她的绿叶。电影保留小说的主题思想,而且加入了一些新时代的文化元素。

(三)对话情节对电影的影响

《傲慢与偏见》小说还有一个显著特点,不管是表现人物性格,还是推动情节发展,都完全依靠对话。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部小说就是由对话构成的。小说的一开头就是贝内特夫妇的对话,之后是伊丽莎白和父母的对话,然后伊丽莎白的妹妹们挨个登场,每个人都说了一些无关紧要的话,紧接着就是通过一大段叙述交代宾利和贝内特之间的相互拜访和回访。然后第一次舞会后,卢卡斯一家来伊丽莎白家拜访聊天,大家都对宾利的举止进行了讨论,都对达西的举止进行了讨论……对话充斥着整部小说。我们在阅读各种对话的时候,在不知不觉中就了解了小说的主要人物和他们的具体情况。对话自始至终都在小说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话烘托了人物性格,对话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此外,对话还具有逆转、评论人物行动等作用。小说以对话为主,为翻拍电影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三、电影对小说的改编

(一)删除小说中不重要的人物

电影由于时间限制,所以一些不重要的人物就没有在电影中出现,比如夏洛特的兄妹。在小说中,只要是与主人公有关联的人物,不管重不重要都要设置一些相关情节,在电影中就没有必要这样做。电影是声像艺术,展现给观众的是画面,一个画面往往可以包含许多内容,所以小说中的许多东西通过一个画面,就能让观众了解来龙去脉。例如,小说中简有一次得了感冒,对她的病情我们只能通过琼斯医生进行了解。在电影中,就删除了医生琼斯这个人物,因为在画面中,观众可以对简的病情一目了然。电影删除了小说中无关键要的人物,有利于保持故事情节的紧凑性。

(二)借助场景变化改动小说情节

小说中,包含了无数的故事情节,这些情节不可能全部展现在电影里。电影根据故事发展需要改动小说中的一些情节,但这种改动大多是借助场景的变化来实现的。例如小说中,在贝内特家的客厅,柯林斯正式向伊丽莎白求婚,在场的人比较少,当时只有贝蒂和贝内特太太。而在电影中,导演改变了小说中柯林斯求婚的场景,地点设计在餐厅里,当时贝内特全家都在场,他们正在用餐,而且大家在七嘴八舌地聊着天。柯林斯手拿一朵小花走进了餐厅。整个求婚给人一种滑稽、可笑的感觉。例如电影中,达西向伊丽莎白求婚的地点也被导演改在了室外。在雨声的淅淅沥沥中,达西对她表达了自己的爱,而两个人在雨中的争吵也成了全剧的高潮。然而,他们之间的对话在小说中是温和而平静的,在电影中却如暴风骤雨般热烈。这个场景的改动也表达了导演对《傲慢与偏见》这部小说的新的诠释:达西对伊丽莎白的爱情就应该像现代人表达爱一样,要大声地说出来。对于那个时代的绅士和淑女而言,这些表现手法显然是很大胆的。但作为一部拍给现代人看的电影,这样的改动也未尝不可。

(三)电影对小说增加了一些情节

电影是一种声像艺术,需要一些特殊的情节来丰富人物形象,同时重要的情节在推动故事发展上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例如,电影中,导演为了更好地表现伊丽莎白与妹妹简之间的深厚感情,特意增加了这样一个情节,两姐妹晚上在床上聊天。这一情节丰富了伊丽莎白的形象,使其变得更加立体,也表现了女孩之间那种特有的细腻感情。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剧情的发展。例如,导演为了表现柯林斯古板的性格,而且总给人一种了无生气的感觉,导演在电影意增加了一个巧妙的情节,柯林斯在教堂诵读《圣经》,他在上面讲经文,下面大多数人听着听着就睡着了。在影片的结尾,伊丽莎白一夜未睡,因为凯瑟琳夫人的来访使她明确了自己对达西的爱。而达西也从凯瑟琳夫人那里知道了伊丽莎白的心意。于是,睡不着的伊丽莎白清晨走到旷野,思考着她和达西的关系,这时达西也从远方的薄雾中走来。电影用了一个相当长的段落镜头,寓示了两个人在走过了一段曲折的人生道路之后,终于结合在一起。这一情节也是小说中没有的。它让人们看到了一个大团圆的结局,满足了人们追求圆满的心理。由此可以看出,电影中增加的场景和情节在丰富人物形象、表现细节和推动故事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傲慢与偏见》这部伟大的小说虽然诞生于18世纪,但它在不同时期都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它被反反复复地改编成电影,直至今天人们还经常讨论这部小说。这说明小说对婚姻和爱情的描写和探讨具有永恒的价值。笼统的景物和细节描写、全知叙事视角和对话情节为主是小说的重要特点。小说的这些特点影响了电影的改编。同时,电影改编没有受制于小说,而是删除小说中不重要的人物、借助场景变化改动小说情节和增加了一些情节。电影对小说的改编是成功,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电影不仅保留了旧的时代风貌,也彰显出简・奥斯汀作品新时代的意义和内涵。

[参考文献]

[1] 曹晖.《傲慢与偏见》:小说到电影的华美转变[J].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2009(01).

[2] 张颂华.《傲慢与偏见》从电影到小说的解读变迁[J].普洱学院学报,2014(02).

[3] 黄睿.电影《傲慢与偏见》的叙事策略[J].电影文学,2014(12).

[4] 朱玉莉.《傲慢与偏见》小说到电影经典的传承[J].电影文学,2014(18).

[5] 韩欣华.《傲慢与偏见》从小说到电影[J].电影文学,2012(11).

[6] [美]乔治・布鲁斯东.《傲慢与偏见》――从小说到电影[J].电影艺术译丛,1979(01).

[7] 隋平.英语电影《新傲慢与偏见》评析[J].电影文学,2013(05).

[8] 刘旺余.影片《傲慢与偏见》中的婚恋与婚恋观[J].电影文学,2013(24).

[9] 周.由《傲慢与偏见》看文学改编的电影[J].电影文学,2014(20).

[10] 王雪芹.传承经典,非凡演绎――从小说到电影的《傲慢与偏见》[J].考试周刊, 2011(60).

[作者简介] 李东亮(1977―),女,江西余干人,硕士,新余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上一篇:中美电影视域中的英雄情结比较研究 下一篇:让语文课的导入方式灵活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