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中考作文题解析与习作选评

时间:2022-10-12 01:05:04

宁波市中考作文题解析与习作选评

【真题展示】

阅读材料,完成作文(60分)

一个小男孩种下一颗胡萝卜种子。他的妈妈说:“这颗种子恐怕不会发芽。”他的爸爸说:“它恐怕不会发芽。”他的哥哥也说:“它恐怕不会发芽。”每天,小男孩都把种子周围的杂草拔掉,然后浇上水。可是,什么都没长出来。一天天过去了,还是什么都没长出来。大家都说:“这颗种子不会发芽的。”但是,每天小男孩仍然坚持拔掉种子周围的杂草,然后浇上水。终于,有一天,一棵胡萝卜长出来了,如同小男孩早就知道的那样。

(选自路斯・克劳斯《胡萝卜种子》)

根据上述材料,从以下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一:我就是一颗会发芽的种子

题目二:种子发芽以后

题目三:由《胡萝卜种子》想到的

要求:

(1)根据你的理解和感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作;

(2)自选文体(诗歌除外),文章不少于600字;

(3)文中不要出现含有考生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命题解码】

这是一道别出心裁的材料选题作文,一材多题,更有利于考生运用自己擅长的文体写作,局限性更小,更便于考生扬长避短,取得更佳的写作成绩。

一、以材命题,杜绝宿构。三个命题均源于路斯・克劳斯《胡萝卜种子》,且紧紧围绕“胡萝卜种子”展开,虽然“题目一”可归结于“挫折”,但倘若没有极强的文字驾驭能力,是很难以宿构的材料入文的;“题目二”和“题目三”则更是无法形成宿构。这样的文题,为真实反映考生考场作文能力提供了保障,为本考区历年来文题之所难及。

二、拓宽文体,扬长避短。明显地,前两题适合写成记叙类文体,童话、寓言、小小说、散文,甚至戏剧,均在可写之列;“题目三”则更适合写成读后感类的议论类文体。这样的选题布局,既未离开材料,又在极大限度上调动了考生的写作特长,便于考生扬其长而避其短,不仅用心良苦,而且巧妙之至。

三、关联自我,倡写真情。虽然有着材料的限制,但是每一题试题均易于与“自我”关联,“我就是一颗会发芽的种子”直接以“我”入题,无需赘述;“种子发芽以后”可在转换思维指导下,将文题变换为“我是一颗会发芽的种子,种子发芽以后怎样”的表述形式后动笔;“由《胡萝卜种子》想到的”的主语也必须是“我”,所写内容应为“我”在阅读了材料之后有何感悟。

【审题误区】

试题审题难度不大,但在阅卷过程中仍存在以下几个误区,需引起重视。

一是写“我就是一颗会发芽的种子”时忽略了题中的“就”字,“就”在题中表现的是“我”的坚定信念,如果全文以大量笔墨写“我”先前的“不坚定”,势必会偏离题意。

二是写“种子发芽以后”一题时,对“以后”的把握不够准确,不少考生用了大量笔墨去写种子发芽前的情形,显然也是偏题之作。明显地,本题应从种子发芽开始写,属于续写类文章。

三是写“由《胡萝卜种子》想到的”一题时,忽略了题中的书名号,让自己的所思所想游离于材料之外,写成生活类的散文而非读后感。这样偏题行文,自然也是审题不准确所造成的。

【写作思路】

三道试题虽各有侧重,但写作时其实都可从如下几个角度构思立意。

思路一: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比如,可以“我就是一颗会发芽的种子”为题,从“我”的不起眼写起,通过写“我”成绩(相貌、学习基础、不善言谈……)的不出众,但因为信念坚定,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最终在某一方面有所改变甚至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思路二:懂坚守,方能走向成功。比如,可以“种子发芽以后”为题写一篇生活哲理散文。从种子发芽开始写起,写及“男孩”的坚守,以及男孩子与父母、哥哥之间的对话,通过各人对种子成长的不同看法揭示主题。

思路三:走我路,何惧他人闲言。比如,可以“由《胡萝卜种子》想到的”为题写一篇读后感。围绕“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这一中心论点,选取内心具有坚定意志的典型人物作为材料,在抒情笔调中论证观点。

习作一

我就是一颗会发芽的种子

宁波一考生

“这颗种子不会发芽的。”

男孩没有反驳,没有怀疑,没有犹豫,手中的洒水壶洒出一道彩虹。

心情低落的时候总爱窝在床上看书,首选是唯一的。指腹摩挲着封面上熟悉的文字,心中便平添一份安稳。目光于其上浅浅掠过,似乎听到一句温和的低语在耳畔响起:“孩子,你慢慢来。”

一位以笔挥洒豪情的女子,她的文字是激起千层浪花的飞石,而此刻她是一位母亲――只是一位母亲。

一句话,六个字,重得过万语千言。

书中的第一个故事,叫做《蝴蝶结》。

阳光斜照入街道角落的花店,一个孩子倾注了全部的耐心,要在花束上系上一个蝴蝶结。孩子全神贯注地尝试着,草绳一次一次松松散开,又被稚嫩的小手绕过一圈又一圈,一圈又一圈。店中黑衫黑裤的老妇正在不耐烦地骂骂咧咧,那掌心沁出细汗的小手还是重复着:一圈又一圈,一圈又一圈……

这时候,他会不会听见这样的声音?“别试了,你不会成功的。”

他会不会沮丧地放下手中的草绳?会不会暗暗地抹眼泪?会不会触及到雪上落下的白霜:“怎么连这么简单的事都做不好?”

幸运的是,龙应台说:“不会。”

她是用怎样的柔情,面对一个陌生的孩子,写下这般文字:“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

五岁的孩子,一颗年幼的种子,深埋土壤,吸收营养,汲取水分。也许需要一整个漫长的冬天,它才会从睡梦中苏醒,小心翼翼地探出头来:“嘿,你知道吗?其实我是一颗会发芽的种子。”没有一个人会对它说:“怎么连发芽这种简单的小事都做不好?”就像打一个蝴蝶结那样简单。这简单的事,也不知那个孩子做成了没有。

龙应台没有告诉我们,也不必告诉我们。那颗种子也许发芽了,又也许还没有,但它只需要一颗心无声地守候,等着瞧吧,下个春天,下下个春天,它总会发芽的。

即便――

妈妈说:“这颗种子不会发芽的。”

爸爸说:“这颗种子不会发芽的。”

哥哥说:“这颗种子不会发芽的。”

凭什么这么认定?男孩仍是默默除去这些杂草,为他的种子浇水,然后耐心地等待。

“种子,你慢慢来,慢慢来。”耐心与理解,最杰出的园丁懂得这些。

幼苗破土而出的那天,爸爸、妈妈和哥哥惊讶地问:“你是怎么做到的?”男孩咧嘴一笑,露出雪白的牙齿:“因为我就是一颗会发芽的种子啊。”

【评点】

1.文化作文,引述巧妙。男孩与家人,龙应台与《蝴蝶结》,极为巧妙的引述,极为巧妙的构思,极为巧妙的布局……尤其,看似极为随意的文章构架,短而又短的段落布局,都于深刻的哲思之中步步深入,文末回应标题又显得那么随意那么自然又那么水到渠成。

2.比喻巧妙,语言生动。文章所用语言清丽而不失典雅,极富文化气息。无论是“激起千层浪花的飞石”的妙喻,“指腹摩挲”“温和的低语在耳畔响起”的典雅,还是“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的诗意,无一不彰显出考生脱俗的语言驾驭能力。不足之处也十分明显,文章对标题中“我”的强调不够,会扣掉一些分数。

习作二

由《胡萝卜种子》想到的

宁波一考生

就如同在空中飘忽不定的雪花,能够找到一方安歇的净土是幸福的。在逆境中,能被人信任,亦是幸福。

读过路斯・克劳斯的《胡萝卜种子》后,我为那颗胡萝卜种子感到幸运。在它自暴自弃,蜷缩在种壳下,认为自己的一生就这样碌碌无为时。一个男孩偏不信邪,他相信它是一颗好种子,只要用心浇灌,便可发芽。男孩用自己的行动履约,种子最终也不负所望,长成了一棵胡萝卜。男孩笑着,仿佛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生活与其是何等酷肖。前行的路终究不可能一帆风顺,过多的磕磕碰碰挫伤我的锐气。努力过后,结果却总也难尽人意。于是乎,家长会和试卷成为我的噩梦。每次看着卷子上刺眼的错误,看着父母眼中不经意间流露出的失望,我都会躲在被窝里,不争气地任泪滂沱。

母亲适时地推门而入,没有指责,更未表现出一丁点儿的失望。她说她的女儿不会是一颗坏的种子,只要努力,一定可以发芽!她坚定的眼眸里倒映出我的影子。正如母亲所言,没错,我是一颗好种子!一颗还未破土而出的好种子!

于是, 我开始努力。在网上搜索以前因走神而错听的课,每天早起一小时背诵枯燥的文言文,每天在英语单词的诵记中安然入睡。我似乎把所有我能做的都做了,因为我忘不掉那昏暗灯光下母亲的信任。

真正的咸鱼翻身是在那个学期的期末考试,是的,曾经连全班平均分都不到的我,纵身挤进了全班前十。母亲笑了,一切仿佛都在她的意料之中。

是母亲的信任改变了我的一生。只是,这世上一如母亲似的家长,似乎并不多。

就如同在空中飘忽不定的雪花,能够拥有一方安歇的净土是幸福的。

那么,就让我做你的那方净土,可好?

【评点】

1.以“我”入文,观点鲜明。文章巧妙地自材料中提炼出“能被人信任是幸福的”这一观点,以材料路斯・克劳斯《胡萝卜种子》及“我”真实的生活体验为主要材料行文,既照顾到观点的准确性与鲜明性,更注意到试题“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作”的要求,是同类作文中写得最为切题的作品。

2.寄意幸福,构思精巧。一般地,写《由〈胡萝卜种子〉想到的》一题,大多以“挫折”“坚持”等为话题展开论述,本文巧妙地选取“信任”这一话题行文,构思立意富有深意。同时,文章在提升主旨方面也做得极为出色,篇末以“能够拥有一方安歇的净土是幸福的”收束,让文章于深刻的同时又多了一份含蓄的诗意,尤其是收束句“就让我做你的那方净土”,更让我们读出了考生非同一般的精神境界。

不足之处是文章后半部分叙述过多,议论不足。

上一篇:《背影》与作文教学三味 下一篇:中美电影视域中的英雄情结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