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地挖掘 真切地感受

时间:2022-06-02 05:23:49

充分地挖掘 真切地感受

“在情境中学习数学”这一新理念,已成为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关心的热点。在新理念的指引下,笔者也积极创设教学情境,构建生动、活泼的数学新课堂,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收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教例】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后,我以“图1是一个梯形,你能把它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吗?应怎样分?”这样一道习题为蓝本,创编如下的学习情境:

王敏家有一块梯形实验田,今年爸爸想对一种作物的两个品种进行同样条件下的种植实验,需要把这块梯形地平分成面积相等的两块(必须相连)。王敏经过思考,只用一根足够长的绳子,就把这块梯形实验田平分成功,而且平分的方法还有多种呢!同学们,你能想出王敏用了哪些平分方法吗?请动手做一做,动脑筋想一想。

原题解法是用刻度尺分别量出梯形上、下底的中点,连接这两个中点,因为两个梯形的上、下底及高分别相等,所以它们的面积相等,见图2。

而在情境中,虽然少了刻度尺的精准测量,但学生互相启发,平分的方法却是出乎意料的多姿多彩。

方法一:先用绳子分别量出梯形的上底和下底的长,然后把量得的绳子对折,分别找出梯形上底和下底的中点,再连接这两个中点,就把梯形地平分成了面积相等的两个小梯形,见图2。

方法二:先连接梯形的一条对角线,再用折绳的办法,找出对角线的中点,然后分别作这个中点和梯形另外两个顶点的连线,从而把梯形两等分,见图3。理由:因为图3中三角形ABO与三角形ADO等底等高,所以S1=S2;同理可得S3=S4,从而得出S1+S3= S2+S4。

当然,方法二的示意图也可以画成图4。

方法三:如图5所示,先用绳子量出梯形上底的长,再用量出的绳子从下底左端起量出上底的长,然后用折绳的办法找出余下线段的中点,这样也把梯形两等分了。理由:由图5可见,左边三角形的面积为(a+b)h÷2;右边梯形的面积为(a+b)h÷2。

当然,方法三的示意图也可以画成图6。

在此基础上补充方法四,学生阅读理解起来也并不显得困难。

方法四:利用梯形中位线的性质——梯形的中位线等于上、下底和的一半(可以让学生用绳子量来验证),进而得出梯形的面积就等于“中位线×高”。

如图7所示,先用折绳的办法找出梯形两腰的中点,把两个中点连接得出中位线,再用折绳的办法,找出中位线的中点O。这样,只要通过中位线的中点O,拉一条直线与梯形的上、下底分别相交,就能把梯形平分成相等的两部分。理由:因为图7中虚线左、右两个梯形的中位线等长,高相等,所以它们的面积也就相等。

由于虚线只要经过中位线的中点,它的位置不确定,因此,这种分法也就有无数种。

【思考】把一道纯数学题改编成生活开放题,这可不只是简单的情境包装。

1.充分挖掘了习题的价值

原题是一道比较简单的作图题,取上、下底的中点,并连接这两个中点就能得出正确的答案,学生无需深入思考探索就能得解,调动不起学生做习题的积极性。然而,把这道题置于平分实验田的生活情境中,犹如“激活了一潭死水”,激起了学生思考的情趣;特别是只用一根绳子就能探寻平分梯形的多种方法,更能促进学生动手动脑、自主探索和合作互助;另辟蹊径利用梯形的中位线的中点得出无数种分法,则点燃了学生头脑中创新思维的火花,这样就充分挖掘了这道习题的价值。

2.深度激发了学生情感的参与

本着“数学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一新课程理念,把一道比较简单的、纯数学的封闭题,改编成“只用一根绳子就能探寻平分梯形的多种方法”这样一道既富生活情趣,又有一定挑战性的情境开放题,学生自然而然地以一个发现者、挑战者自居,进而无拘无束地在乐中思、思中悟,而这种深度的情感体验,正是学生开始喜欢数学、了解数学和希望把握数学的动力源泉。

3.真切感受着数学的价值

学生在学习梯形面积的知识后往往会产生“学习梯形面积有什么用”的疑问。教例中,教师能够正视、发挥教学情境的潜在功能,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在“做”与“学”、“趣”与“思”之间寻求结合点,让学生在富有情趣的情境中思考、探索数学,参与“再创造”活动,获取了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把梯形面积的有关知识融入实际生活情境中,有意识地领着学生从习得数学知识走向领悟思想方法,从解答数学题走向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从课本数学走向生活数学,就能使学生真切感受到了梯形面积这一知识的作用,发自内心地感到了数学是有用的。

(责编 金 铃)

上一篇:课堂中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 下一篇:关注细节,恰当引导,提高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