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来山西省城镇居民收入的变化及原因分析

时间:2022-06-02 02:15:43

近十年来山西省城镇居民收入的变化及原因分析

摘 要:山西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十年来在全国的排位,呈现出逐年提高近两年又突然下降的状况。这与山西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有着紧密的联系。究其原因最突出的是金融危机的影响、资源整合的结果及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等。为此,有必要具体分析山西省城镇居民收入变化的原因,从而为提高山西城镇居民收入提供一些有意义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山西 城镇居民 收入差距

中图分类号:F0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4-197-03

进入21世纪后,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山西省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快速增长,与此同时,收入差距也在发生新的变化。从2000年至2008年,收入差距基本呈现逐年加大的态势,但在十一五末期收入差距骤然减小。因此,探讨山西省城镇居民2000年以来收入变化的情况,从而找出影响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及收入差距变化的原因,以此进一步缩小贫富差距并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近十年以来山西省城镇居民收入变化分析

(一)城镇居民收入的变化情况。

第一,山西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变化。进入新世纪以后,从2000年到2007年山西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本保持着较快的增长势头,2007年比2000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144.8%,平均每年增长20.69%。这段时期,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多年跨上新台阶。2001年跃过5000元大关,2002年跨过6000元大关,2003年又跨过7000元大关;时隔一年,2005年跃过8000元大关;紧接着,2006年便突破了10000元大关,达到10027.7元。其间,2003年和2006年相对增长率有小幅回落,但总体上保持了较高的增长势头,尤其是2007年增速为15.3%,达到了11565.0元。但从2008年开始,山西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幅明显下降,2008年比2007年增长了13.4%,比2007年的增幅下降了1.9%,2009年更是大幅下跌,绝对增长额只比2008年增长了877.5元,仅达到上一年增长额的56.46%,相对增长率只增长了6.7%,比2008年的增长率低了6.7%。

第二,阶层之间城镇居民收入的变化关系。2000-2009年期间,山西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都在增加,但高收入阶层与低收入阶层的增长速度存在较大差异,最高收入阶层的可支配收入增长了2.81倍,最低收入阶层只增加了1.84倍,最高收入阶层的收入增长速度远远大于最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增长速度。从2000年到2008年,山西省最高收入户的收入与最低收入户的收入差距逐年拉大,2000年最高收入户的人均收入是最低收入户的5.22倍,2008年达到7.22倍。2009年高低收入阶层之间的差距有所缓解,最高收入户与最低收入户的人均收入之比下降为7.01。

第三,行业之间城镇职工收入差距的变化。2006年以来,山西省各行业职工的绝对平均工资基本处于上升趋势,只有个别行业有小幅下降。由于各行业职工平均工资的增幅不同,相对平均工资变化比较复杂,总的来说,各行业间收入差距呈逐渐拉大的态势。2006年,平均工资最高的行业与平均工资最低的行业职工工资的绝对差为18058元,2007年扩大为20386元,2008年同一差额首次超过行业平均工资,达到26028元,2009年该差额再次超出行业平均工资286元,达到28755元,4年间,绝对差额扩大了1.6倍。从相对变化来看,平均工资最高的行业职工工资与最低行业的差距从2006年至2009年分别为3.04、2.93、3.17和3.12倍,这一差距在2007年有所下降,2008年达到4年中的最高值,为3.17倍,2009年又有较小的回落,但仍高出2006年。

2006-2009年,收入最高的行业始终是采矿业。近两年排在前3位是采矿业、金融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很明显,这些行业都属于垄断性很高的行业,这充分说明,山西省垄断经营的情况依然存在,同时,依靠资源增加经济的情况也比较严重,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山西省的收入分配格局。

(二)山西省与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的比较

2000-2009年期间,山西省的收入水平逐年上升,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然偏低。2000年山西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全国平均水平的75.22%,2006年上升到85.28%,7年上升了10.06%,山西省与全国平均水平的相对差距在逐年缩小。但从2007年开始,山西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减缓,至2009年占全国平均水平的百分比降至81.5%,仅比2002年高0.57%。山西省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全国各省市中的排位,2000年至2006年期间逐年上升,从2000年的第30位上升至2006年的15位,但2009年又跌至22位。

(三)与中部其他省份相比山西省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变化

2005-2009年间,山西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中部六省的排位依次为:2005-2007年排第2位,2008年排第4位,2009年降至最后1位。5年间,湖南省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始终排在第1位,而江西省除2005年和2009年以外,则一直排在最后1位。

将山西省与收入最高的湖南省相比,2005年山西与湖南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额为610.06元,山西占湖南人均可支配收入的93.6%,2009年山西与湖南的平均收入相差1087.76元,绝对差距扩大了1.78倍,相对占比为92.8%,下降了0.8%。从收入的增幅来看,2009年山西省的增幅为6.69%,湖南省的增幅为9.14%。将山西省与收入较低的江西省相比,2005年至2008年,山西省人均可支配收入始终高于江西省,但2009年江西省一举超过山西24.99元,把末位的位置让给了山西。从增幅看,江西省2009年的增幅为8.98%,高出山西2.29%。

二、山西省城镇居民收入变化的原因分析

山西作为一个典型的资源型省份,一直以煤炭、能源为主导的经济结构是近十年来收入差距扩大的一个主要原因。煤炭、焦炭以及与煤炭相关的钢铁等资本密集型产业仍然是山西经济的支柱产业,也一直位于各行业工资收入的前列。尽管山西一直在致力于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但由于长期对资源的依赖所形成的产业结构和习惯,要彻底变革,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且痛苦的过程。再加上外省乃至全国对资源的需求从未减少,这也促使了煤炭行业的不断发展。另外,省内一些相关配套政策措施的减少,进一步导致了山西省收入差距的扩大。然而,从2008年开始,山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出现了差距逐渐缩小的变化,尤其是2009年,高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差距缩小,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金融危机和煤炭资源整合的影响

煤炭是暴利行业,山西依靠丰富的煤炭资源一直雄居国内“煤老大”的地位,其拥有的大、小煤矿有2000多处,担负着2/3的外运全国和出口的煤炭。因此,煤炭行业以及与之相关的一系列行业也就成为提高山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主要力量,但与此同时,也造成了山西高收入行业与低收入行业收入差距逐步拉大的事实。2000-2007年间,山西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高低收入者的收入差距仍然在煤炭市场持续火爆的影响下延续着往年的增势。但从2008年开始,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导致许多企业倒闭,直接造成用煤量的大幅下跌,需求骤然减少。这种供求关系的巨大改变,导致煤炭价格的直线下降。而国际煤价的下滑又倒逼国内煤价也随之下跌,再加上运费的不断提高,使得煤价的压力不断提高。2008年10月10日,山西晋城无烟煤坑口价和阳泉无烟煤坑口价(不含税)较上期均下跌了200元/吨。而与煤炭相关的四大下游行业―钢铁、电力、建材和化工也因对煤炭需求的下滑,产量增速下降。由于上述原因,2008年山西省高收入户人均收入增速比上年下降了8.4%,全省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幅也下降了1.9%。

2009年,山西省委省政府借煤价受金融风暴影响而下跌的机会,痛下决心整治煤炭行业普遍存在的安全、污染等问题,进一步调整畸形发展的经济结构。省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有关问题的通知》,出台了《关于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所涉及资源采矿权价款处置办法的通知》等一系列相关的配套政策和规定,山西省煤炭资源和企业兼并重组的运动轰轰烈烈开始了。这次煤炭产业的重组和整合要求年产量30万吨以下的煤矿全部淘汰关闭。这样,超过8成以上的小煤矿被严令关停,涉及近2亿吨的产能。2009年第一季度末山西便丢掉了“煤老大”的地位,再加上其他几个主要支柱产业在上一年受金融危机的冲击,2009年上半年山西成为全国唯一一个GDP下降的省份,山西省的煤矿数量也由2598处锐减至1053处。因此,2009年山西高收入户的收入与上一年相比增速明显下滑,也使得这一年高收入户与低收入户的收入差距有所缩小,但这也导致了全省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幅直线下跌,占全国的百分比也明显下降。而且,由于煤炭、钢铁、化工等行业以国有企业居多,2009年国有单位职工平均工资的增幅也出现大幅下降。

(二)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长较慢

2009年,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比为7.01,在中部六省中排在前列,造成这一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低收入群体的平均收入没有获得相应的快速增长。2009年最低收入户的平均收入为2000年的2.84倍,而高收入户的同一比值为3.81倍。分行业看,近4年平均收入最低的行业都集中在住宿和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服务业及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这些行业的单位大部分以非国有、非集体的形式存在,职工大部分都以打工的形式获得工资收入,他们无法享受到或不能完全享受到国家的一些优惠政策和福利,其收入也很难获得长期的保障,造成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下降。

三、对策建议

十二五期间,山西省的重点是要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同时要积极推进资源型产业的转型发展,还要注意完善相关的配套政策措施。

(一)积极推进煤炭产业及其相关产业的转型发展

山西省不能完全依靠采矿业或钢铁来增加收入和拉动经济增长,这样只会造成资源的枯竭。并且,采矿业的产业链条短,只能给采掘、运输及洗选业带来就业和收入的增加。而其他省份在对购来的煤炭资源进行深加工后,可以获得更大的经济效果,并带动多种相关行业的发展。因此,山西省应充分利用煤炭这一丰富的资源,充分挖掘自身的优势,带动更多行业和人群的收入增加。因而,积极推进煤炭产业的转型发展,是当下非常重要且迫切的一项工作。

一方面,在煤炭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延伸产业链,把煤炭的生产、物流服务、加工转化、内销和出口、进口等环节都囊括进去。针对不同的型煤分别建立生产基地,同时建设配套的现代化物流工业区和煤炭配送中心。另外,还要加强煤炭加工转化的能力,建成一条完整的煤炭生产供应链。另一方面,就是要积极探索和尝试与煤炭资源有关的新兴产业和行业,如新材料、生物技术、信息、电子等方面的新领域。这样,不仅能够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节约了成本,而且还衍生出了许多相关的新产业,就业岗位会明显增加,因而也会带动收入明显增加。

(二)增加中低收入家庭的收入

当前,影响中低收入家庭收入增长的一个主要因素是家庭成员下岗待业。因而,必须积极鼓励和扶持下岗人员进行自我创业或再就业。为此,应该为他们提供多种形式和渠道增加就业机会。比如,下岗工人或低收入阶层进行个体工商登记时为他们提供免税政策,对无技术的下岗人员免费为其进行岗前培训等等。另外,政府要进一步完善企业对职工的聘用、报酬支付和解聘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并且要求严格执行。这样才能切实保障职工的权益。最后,必须切实推行国家的最低工资制度,稳定城镇居民的信心和收入预期,并推进各项改革措施,扩大城镇居民的就业。

(三)鼓励城镇中小企业发展

从第一部分的分析我们知道,山西省不同行业和不同所有制单位职工的收入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针对这一现实问题,山西省还可以通过增强城镇集体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发展来推动经济的活跃。因为,集体企业及民营企业已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城镇集体企业和民营企业多为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已经凸显出其在高科技领域的“领头羊”地位。中小企业不仅能够创造更大的社会财富,而且还能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因而,增强中小企业的发展活力对于推进全省经济的健康发展、增加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和缩小收入差距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健全收入分配机制

针对山西省高收入阶层和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相差较大的情况,全省应进一步健全收入的分配调节制度,尤其是再分配的公平性。而在调节收入分配的各种手段中税收是一项有力的改善公平状况和调节高收入者收入的方法。因此,可以对高收入者的收入、财产和消费等方面进行全面而有效的税收调节,尤其要注意对“灰色收入”和“黑色收入”的监督和管理,使收入分配结构趋向于正常的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

参考文献:

1.杨眉,高汝熹,罗守贵,杨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区域差距变动实证研究[J].软科学,2006(6)

2.程如轩.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化的形成、原因及对策[J].财贸研究,2001(3)

3.薛俊丽.对山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位次变化的思考[J].北方经济,2008(7)

4.冯菊红.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及社会分配制度改革研究[J].经济师,2008(9)

5.刘淑清,王致胜.我国收入分配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及解决的主要途径[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10)

6.赵满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收入分配问题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作者单位:太原师范学院经济系 山西太原 030012)(责编:贾伟)

上一篇:浅析中小型施工企业的成本控制 下一篇:关于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考及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