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发掘和塑造“认知活性体系”的教学

时间:2022-06-02 11:40:11

论发掘和塑造“认知活性体系”的教学

摘要:注意到知识、能力和素质三方面的缺一不可,提出了“认知活性体系”的概念。借鉴达摩禅师的名言,熔铸出对“认知活性体系”的描述:“知识驮着能力走,能力衔着知识飞。”揭示出:知识没有能力不灵,能力没有知识不立。剖析能力、素质不如知识被人重视的原因。说明素质在认知活体中是一个描述该体系层次和特征的参量。建议:学生要善于以“发现法”或“主观创造法”进行学习,教师要发掘和揭示隐藏在知识背后的能力,在课堂上表现知识发生的过程。指出基础课在构筑认知活性体系的侧重点不应当集中在知识更新上,而应把落脚点放在能力与素质的提高上;揭示了越是基本的东西越能提供创新基础的特点;阐述了前人丰富的遗产是非常宝贵的素材。

关键词:知识;能力和素质;认知活性体系;知识发生过程;教学改革

一、问题的提出

如何在大学的基础课程中卓有成效的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尤其是,如何在数学、物理、力学等这些根基性的课程中有所作为,在培养面向21世纪的人才方面,开阔思想,拓宽方向?不少教学改革的措施集中在知识更新方面,因而导致把教改引向误区或使教改陷入困境。

所谓引入误区是过分地强调知识更新,过多地让反映最新发展成果充斥基础课内容,使基础课似乎变成了专业课,失去了作为学科理论基础的应有的地位。所谓陷入困境,是教改人员冷静地意识到基础课的相对不变性,从而不敢轻易在知识更新方面有所动作,又不知道该怎么办。是的,如果将思路局限于知识的范畴,要么是头脑发热地将教育教改引向误区,要么是头脑发冷地使教育教改陷入困境。

有没有办法避免陷入误区和打破困境呢?上世纪末关于知识、能力、素质的大讨论使我们开阔了思路,如果能够从知识的单参数走向知识、能力、素质的三参数,我们就会找到基础课程教育教改的途径。为此,从传统教育观念只是注重知识中走出来,不再把注意力集中在构筑知识结构。注意到知识、能力和素质三方面的缺一不可,提出了“认知活性体系”概念,简称为“认知活体”。实际上,用认知活性体系代替常用的知识结构,是更合乎实际、更为全面和科学的提法。

由于教育观念的滞后,通常教与学的两方面都有忽视能力和素质的弊病。不少人因能力的极度欠缺,导致认知活体畸形而退化为呆滞、僵死的“认知化石”。而那些认知活体发展得非常成功的人,也不是自觉造就的结果,而是自发产生的效应。

二、“认知活体”中的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本质上,“认知活体”是类比有生命的动物得出的概念,为了发掘“认知活体”中知识、能力、素质三要素的关系,我们从达摩禅师的一句名言中获得启发:“死的驮着活的走,蚊子衔着秤砣飞。”乍一看,这句话很难理解,真是不知所云。可是,当我们从“死的”、“秤砣”的属性看到“僵化”、“沉重”的本质,从“活的”、“蚊子”的属性看到“灵活”、“轻巧”的本质,于是就恍然大悟,把前者理解为肉体生命,把后者理解为精神生命,就一下子明白了这句禅语:“凝重的肉体驮着的精神行走,轻灵的精神衔着沉重的肉体飞翔”。其实这就是对动物生命系统中精神生命与肉体生命关系的一个最为生动的描绘。

用达摩禅师描绘的这个生动图像来观察认知活体,我们很容易借鉴这句名言,熔铸出对于认知活体中两个要素的描述:“知识驮着能力走,能力衔着知识飞。”也就是说,“能力”像是灵活、轻巧的精神生命,“知识”像是僵化、沉重的肉体生命,这句话也深刻地揭示出:知识没有能力不灵,能力没有知识不立。

上面描绘了知识作为载体与能力作为主体在“认知活体”中的关系,在下一节将要专门阐述素质在认知活体中的地位。这里,对于知识、能力、素质三者,从相互作用的关系上予以概括为:借助于知识去培养能力,进而熏陶素质;反转过来,素质可以放大能力,能力可以强化对于知识的学习;知识是有形的、外在的,深入到无形和内部,首先揭示了能力,进而揭示出素质。

换句话说,对于知识和能力、素质的关系,从有形和无形的层面加深认识。首先,可以理解能力和素质被忽视的原因在于,它们的无形特点使然;其次,能力和素质不如知识被人重视的原因在于,知识的“工具性”所产生的吸引力,从而对于知识的“载体性”未能予以足够理解,自然忽视了被载的对象――能力和素质;能力和素质第三个不如知识被人重视的原因在于,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艰巨性”。

总之,我们可以概括出类似禅语的一句话:只见载体走或飞,不见主体乘且驭。

三、素质在“认知活体”中的地位

借助于动物的精神生命与肉体生命的关系,类比地描绘了能力与知识在“认知活体”中的相辅相成的作用。接下来,应当探讨素质在认知活体中的地位。正如动物分为不同的种类,素质在“认知活体”中是一个描述该体系层次和特征的参量。但是,素质与动物的物种不同,物种由DNA决定,是与生俱来的先天特性,而素质是通过后天学习达到的层次特征,它应当与动物经过后天训练达到的水平是可以类比的参量。

如果说“知识驮着能力走,能力衔着知识飞。”描述了载体与主体,显式地表达了知识和能力的关系,那么,素质隐藏在其中,这就是驰骋或翱翔的水平或层次,也就是说,素质同知识和能力的关系,实际上隐式地表达在这句话中。

为了构筑具有灵性的认知体系,首先要把教育者和学习者的自发性上升为自觉性――主动地更新教育观念和学习观念,在各门课程尤其是数学、物理和力学的教育和学习中,借助知识的传授和学习,不仅提高能力,而且熏陶素质,亦即提高认知体系的层次水平。

由于总结和形成某一知识的前人并不总是披露自己的发现过程,后人在面对它时,有时只看到了结论和并不流露发现过程的论证,我们要表现知识发生过程,就不得不通过猜想去弥补历史资料的不足。

应当使学生看到由教师所表现的、知识发生过程的活生生的历史重演,让他们利用难得的机会,一次又一次地,从不同的结论中去领悟:怎样做,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乃至解决问题?不难看出,这是使他们提高创造素质的极佳途径。

能够使猜想到位,一方面靠教学经验的积累,靠智慧的展发,另一方面也靠科学研究的储备、善于移植他人和自己的科研方法论。当然,猜想的成功还依赖于对科学技术发展史的喜爱与关注,善于运用历史与逻辑一致的思想去填补空白。

如果说,某一个学科是一座大厦,其方法论则是设计和施工的技术,学科史是脚手架。设计和施工的技术有些记载下来了,有些还要去总结撰写,而脚手架却拆掉了。因此,方法论和学科史不如学科本身那样完整,需要予以重视,给予研究。

特别是“脚手架”,虽然我们知道一般的脚手架搭接技术,但是在楼层节节向上构筑时,每个部位、每个细节的具体做法都遗忘了。其实,有些是很重要的,因为其中包含了一些高明的技巧,不仅在竣工的大厦的历史

上起过重要作用,若能发掘出来,在于往上加高或另外盖新的大厦可以仿效或借鉴。总之,学科研究的“脚手架方法”是特别重要的,可是由于它的被拆除,往往也就被遗忘了。

有兴趣的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抓住学科发展中的重大概念,进行回顾、猜想和融通,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方法论素养,还可以向学生们提供有兴趣的、深入浅出的课程。

如果我们面对的问题现在仍然是初学者难以理解的,这说明从以往的知识到这一知识之间还有一些需填补的缝隙或需修复的台阶,或者说,在这一知识点周围还有一块值得开发的宝地,那里有可能蕴藏着方法论的瑰宝,发掘的手段是回顾、猜想和融通。

如果我们埋头于发掘,所得回报不仅是得到自圆其说的结论,探索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因为,我们用心领略了前辈大师的心路历程。实质上,我们是通过描摹前辈大师用以塑造自己的认知活体。总之,检验教师素质的高低,不仅看他热爱相关学科的程度,还看他是否关注学科史和方法论。

四、从“认知活体”的角度审视教育教学改革的途径

“认知活体”是一个很容易理解的客观现实,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只是由于前述的三个原因,其中的能力、素质两个要素被忽视,导致教师在教学中学生在学习中都只是关注知识,忽视了“认知活体”的综合成长与壮大。因此,“认知活体”处于自发生长的状态。

揭示出“认知活体”的客观存在,将会提醒人们使其变成自觉的生长状态。学生要善于以“发现法”或“主观创造法”进行学习。教师要发掘和揭示隐藏在知识背后的能力,在课堂上表现知识发生的过程,使学生在知识由无到有的演示中,看到无形的能力在产生有形知识中起到的关键性的重要作用。也就是说,我们获得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更广泛的途径。

为了使“认知活体”能够自觉地生长,面对要学习的知识,假定它的结论还没有得到,把注意力首先集中在这一知识将要产生的背景上,试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把被动地接一个结论的学习调整为主动地、一步一步产生和获得这一结论的历程。

以发现法或主观创造法去学习,通常并不那么容易,需要我们去深思,去进行再发掘、再创造,此时猜想或猜测前人进行创新的心智过程就变得十分重要。

渴望知识、热爱知识是可贵的,但是作为教师,有责任提醒学生,别忘了“认知活体”中还有能力和素质另外两个要素。如果我们能够在学习中,在珍惜知识结论的同时,更加珍惜这一结论的产生过程,那么我们就会借助于丰富的知识素材,不停地砥砺磨炼自己的创新锋芒,不仅创造能力得到了培养,在主观创造道路上克服重重困难时,也会不断地升华自己的综合素质。

五、从“认知活体”看基础类课程的教育教改

从“认知活体”出发,基础课教改不应当集中在知识更新上,而应把落脚点放在能力与素质的提高上。从创新的角度看那些由基础学科派生出的新学科,它们无一不是从基本原理上进一步深化或拓宽的东西。用一棵大树来比方,如果说树干是学科的基本内容,那么,越是加粗树干,就越有利于分出更多的树杈。如果树干不够粗,即使能分出较多的树杈也难以支撑起来。

若是满足于只是接受前人的成果,则学习的重点就自然放在对于“树杈”的关心,也就是关心内容的更新。若是注重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则会在能够启迪创新的基本点上予以更多的关注,也就会在基础学科的基本树干上付出努力的代价。

追溯知识发生的过程:本生出末,末发于本;“本”是指数学、物理、力学这些基础的东西,“末”是派生出的新学科,千万不能本末倒置。很多做出创新成果的研究者一致的体会是:越是基本的东西越能提供创新的基础。这也是在教改中强调淡化专业、拓宽基础的原因。如果我们在基础中加进许多专业的内容,岂不是反其道而行!

我们如果从更长远的角度来考虑学生的发展,考虑他们应当是从事科学和技术的毛坯、有发展后劲的苗子,我们就应当让他们掌握更扎实的基础,从而有可能在未来做出创新的工作。

认知的基本规律是难以违背的。从深层次上看,笔者担心有些同行在学生掌握知识上过于急功近利了。尽管大家公认培养能力比灌输知识更重要、学习知识应当成为培养创新能力的手段,可是在具体操作时,人们似乎就只记得知识而忘了能力,当然更谈不到对认知活体的认识。

六、结 语

本文揭示了客观存在的“认知活性体系”,提出:知识驮着能力走,能力衔着知识飞。指出这句话显式地描述了“认知活性体系”中知识与能力的关系,隐式地描述了素质的地位,还揭示了能力和素质被忽视的原因:只见载体走或飞,不见主体乘且驭。

基于“认知活性体系”概念,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做了初步的探索,概括为:

借重载体学知识,

乘坐驾驭练能力,

切磋驰翔升素质,

勿忘认知是活体。

参考文献:

[1]潘云鹤.KAQ模式与研究生教育[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7(2).

[2]隋允康.人才・能力・创造――同青年朋友谈学习和研究[M].大连:大连工学院出版社,1988.

[3]隋允康.素质教育随笔[J].高等教育研究,1997(6).

[4]隋允康.学习观念的变迁和学会发现知识[A].中国大学人文启示录(第4卷)[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5]隋允康.重在演示创新过程,重在实施能力培养――改进研究生教学质量的初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7-8).

隋允康,北京工业大学机电学院教授;叶宝瑞,北京工业大学数理学院副教授。

上一篇: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与实践 下一篇:“全纳教育”视野下的“毕业设计”课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