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停了,小米会掉下来吗?

时间:2022-06-02 06:10:09

小米的风险是快速,这也可能是小米商业模式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高禄峰说,他听到小米时的第一反应是害怕。那是2014年初,他所在的一家平衡车公司Ninebot初具规模,融了2000万人民币。彼时,小米正如日中天,卖出了6000多万台手机,仅仅四年就在国内手机品牌销量中排名第一。

“一旦用小米模式突破价格壁垒,传统厂商可能就没戏了。”现年37岁的高禄峰说。一直以来,平衡车都是一种小众的短途出行产品,价格也因此居高不下。如果小米进入这个市场,它也许会像做智能手机那样,给平衡车市场带来颠覆。

可一年后,这家创立不到5年的中国平衡车公司Ninebot却悄无声息地收购了美国平衡车始祖Segway,成为了全球平衡车市场的老大。而这场收购背后最大的获益者正是小米。2015年4月,小米和红杉资本宣布向Ninebot注资8000万美元,小米成为Ninebot最大股东。

雷军对平衡车的兴趣到底起于何时无从得知。但可以确定的是,雷军并不是平衡车的发明者Dean Kamen那样的科技极客。他之所以关注这款产品,是因为平衡车能够帮助他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智能硬件领域跑赢竞争对手。

Ninebot并非小米生态链投资的最早项目。过去三年,小米总共投资了55个创业团队,目前已有4家企业成为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独角兽,Ninebot只是其中之一。对于小米而言,这是一个不错的成绩。据IT桔子数据,2014年完成C轮融资且估值在3到10亿美元的初创企业只有82家。

雷军的“宿敌”,奇虎360董事长周鸿t去年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觉得雷军太会造词了,叫小米生态链企业,那不就是您投资了一个企业嘛?”但在小米生态链负责人、小米联合创始人刘德看来,事情没那么简单。

这些被冠以小米生态链企业的创业公司,按照小米模式投资孵化,他们和移动互联网、小米电商平台一起组成了小米的生态系统。用小米联合创始人洪锋的话说,所谓的小米生态圈就是一个用硬件搭建的平台。这个平台不仅帮助小米完成跑量的KPI,推高公司估值,还建立起一种新型的公司治理模式,让小米用投资的方式维系与兄弟公司的关系,让这些生态链企业也能迅速扩张版图。

运行两年后,刘德认为,小米生态链的建设已经有了阶段性的成果。他用松树和竹林来形容小米和这些生态链企业的关系。“应该是建立利益一致性的机制,而不是传统的管理。小米是松树,向这些公司输出价值观、方法论以及产品标准。”刘德表示。现代互联网公司每每谈及的生态,实际上触及的是管理学的基本命题。“小米生态链有50家企业,少说1000个SKU,可想而知里面的复杂性。这个系统里面遇到的问题比小米自身要复杂太多。最大问题还是利益一致。利他即利已。”他继续补充道。

平台逻辑

2014年1月,一条收购新闻吸引了雷军的眼球:Google斥资32亿美元收购智能家居公司Nest。几个月前,雷军就已感觉到智能硬件的浪潮,这条消息让他更加确信应该加速。但在小米内部建立硬件子公司的想法并不现实,那时,小米已经有8000人的团队,本身管理是个问题,因而投资外部创业公司成为一种理所当然的尝试。整个投资项目落到了刘德身上。曾任北京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主任的刘德,对供应链管理及产品设计都得心应手,是生态链投资的最佳人选。

刘德组织起了一只小分队,全国各地四处考察硬件项目,到2014年底就投了27家企业。这年12月17日,雷军生日的第二天,在一次媒体沟通会上,雷军才首次系统地阐释对小米生态链的理解:“手机是平台型的硬件产品,非常依赖生态链的成长,硬件的竞争从来就是多维竞争,不是多卖一个电话少卖一个电话,而是全生态链的竞争,这是一切的基础。”具体而言,小米希望围绕手机、路由器和电视这三个当时主营的产品展开高度关联的产品投资延伸。

雷军确实比他的同行更早意识到这是一场平台的战争。这不禁让人想起苹果与安卓竞争之初的情形。2010年,新生的安卓系统已经表现出色。平台战向来是赢家通吃。胜者最终会占有75%以上的市场份额和利润,败者只能挣扎着在业内维持生存。BAT轮流跑马圈地依据的是同样的平台逻辑。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终端入口就是平台,它可以是软件、操作系统,也可以是硬件。

“现有的BAT格局下,只有硬件能突破。”在那次媒体沟通会上雷军说道。2010年雷军创立小米时,只是一个建基于安卓系统上的壳系统Miui。但让用户参与系统建设的产品理念让Miui开始崭露头角,到2014年,Miui的用户量已经达到了五千万。一开始,雷军希望像苹果那样,让Miui 在小米设备上创建生态圈。设想如果小米手机出货量达到1亿,活跃用户就将有1.5亿,几乎占中国移动互联网给流量的20%。那时,小米可以影响和改善很多产品体验,小米试图提供的各种互联网服务,比如游戏,才有更多分发的渠道。

因此,平台的基础是足够多的移动终端入口,也就是足够多的设备。但人口红利已经逐渐消退后,手机市场自2015年增长放缓。智能硬件开始成为打造平台的必要途径。因为物联网的发展让任何智能硬件都可能替代手机成为入口。

所有商品通过电商售卖,并用粉丝效应聚合人气,从而降低产品运营成本的模式是小米公司在硬件领域的独创。雷军希望在其他智能硬件领域复制小米手机的神话。他希望用五年时间,投资一百家公司。目的则是把自己的设备打造成“一个生态系统的入口”,而不仅仅是用来打电话和上网的设备。

爆款在哪里

那么问题来了,选择什么硬件作为未来入口成为了关键。或者说,选择什么硬件才能帮助小米快速在智能硬件打开市场是未来平台之战的核心。刘德给出的答案是:面向80%的大众消费者的爆款产品。这意味着被投硬件企业应该与小米手机的用户高度重合。

2013年底,空气净化器成为了刘德看中的第一个项目。智米科技创始人苏峻本人是刘德在任教职时期的熟人,不过刘德真正在意的是空气净化器本身的市场前景。

2015年,小米空气净化器累积销售100万台,占据了国内五分之一的市场份额,也是销量最高的净化器品牌,智米科技也因此成为一家独角兽企业。“领域要大,跑道要长。”小米生态链负责人、小米联合创始人刘德如此解释,在城市空气污染日益严重的客观情况下,净化器有成为刚需的可能。

另外两家独角兽企业也是基于同样的投资逻辑。2013年投资的紫米科技,其移动电源总销量超过4690万只;2014年投资的华米科技,手环总销量达到1850万只。“这些领域都赶上了好的时间点,净化器赶上了雾霾,手环赶上了可穿戴的膨胀期。”刘德表示。

两年前,雷军曾说:“未来智能硬件方向大致是是两类,一种是大众品爆款,很便宜,另一种是个性款,做溢价。要不你用小米模式,要不你和这种模式错位,这就是现实。”

事实证明他是对的。小米投资的55家企业都存在一个特点:该领域产品存在性价比的问题,能够被复盘。用刘德的话说,小米擅长用做大众产品的逻辑做小众产品。曾经要卖800元左右的智能手环,小米做到了99元。润米在去年10月推出了一款拉杆旅行箱,同年3月还了的小米插线板。

在性价比和小众上,小米平衡车体现得淋漓尽致。早在2014初,小米内部就感觉到平衡车市场的启动。当时,整个项目的牵头人也是刘德。多年前,他第一次看到平衡车还是在沃尔玛超市,保安骑着一辆Segway进行巡逻。平衡车一直都是极客酷玩,售价昂贵,一辆Segway的中国售价在8到15万。尽管中国公司利用相对便宜的供应链降低了生产成本,在国内,一辆双轮平衡车的价格也在一万元以上。因此平衡车的市场其实很小。过去十年,全球老大Segway仅仅售出了十万台机器。

不过2013年起,智能出行市场开始火热。2013年7月,Ninebot获得了中路资本1200万人民币融资。乐行天下获得了2000万元的天使投资。到了2014年,资本开始集中投入。据艾瑞咨询的《2015中国智能硬件产业系列报告》显示,2014年硬件的总投资额快速增长,较2013年增长503%。在各种品类中,智能出行成为了一个新兴的投资领域。

刘德察觉到了这一点,如果能利用小米驱动供应链的能力把平衡车昂贵的价格做低,平衡车就能往更消费级的方向走。2014年2月起,他就开始走访一些国内平衡车的公司。那时,大部分公司还是利用公共平台做加工,拿别人的机芯再自己造一个外壳,也就是所谓的山寨。不过也有少部分公司初具规模,Ninebot是其中之一。另一家平衡车公司深圳乐行天下科技公司也曾是小米看中的公司之一。创立于2012年的乐行天下,一直是Ninebot的竞争对手。

小米最终决定投资Ninebot,除了技术过硬,还有这家公司与小米价值观的契合。“说到技术,最后考察的几家公司都差不多,还是看谁的产品更细腻,价值观契合意味着沟通成本更低。”刘德说道。在他的印象中,来自辽宁的高禄峰外表温和,内心刚毅,是一个有“时间轴”的人。

2015年10月,Ninebot了与小米合作的9号平衡车,售价为1999元,这在最初的高禄峰看来,简直不可思议。在此之前,Ninebot推出的最便宜的一款独轮车的价格也在3000元。之所以能把价格做低,是因为生态链企业能依托小米平台解决供应链、融资以及销售渠道等问题。

这些生态链企业的产品都在小米的电商平台售卖,形成了一个生态闭环。简单说,小米电商平台吸引了大量的“米粉”,能够保证这些产品的售卖渠道。9号平衡车预售就拿到了40万的订单。而当拿到足够的稳定订单和保证盈利前景时,就能说服供应商牺牲短期利润,降低成本价格。移动电源是另一个例子,2014年一家成立不到一年的小企业“紫米”通过小米电商平台,卖成了中国销售量最大的移动电源厂商。到2015年,紫米已经是全球最大的移动电源厂商。

商业版图

今年 3月小米宣布,生态链企业都不再打小米的标志,而统一使用新品牌“米家”,似乎要回避这些企业身上留下的小米烙印。一位小米员工在3月29日的会前悄悄说,“这些企业要是发展得不好,就不关小米的事了。”但雷军对此官方解释是,小米需要专心做小米本身的品牌。此前,为达到让投资人满意的出货量KPI,产品不够聚焦正是小米广遭分析师诟病的原因之一。投资者希望小米更加聚焦,而不是什么都做。

出生于1969年的雷军,经过70年代激进的英雄主义,偶尔让人觉得他对这个国家充满了特殊的感情。比如,他提出的“新国货”理念,要从一个插线板开始推动中国制造业的升级。但另一层意思是,小米的边界在不断扩展。两年前,雷军曾在美国看到会员制零售商COSCO的做法,大为赞许。后者通过收取会员费,让利消费者,毛利很低却依然盈利不错。或许小米最终的想做的是“沃尔玛”或者“COSCO”,能与Ninebot这样的生态链企业低价定制爆款产品。

小米的商业版图仍然在扩大。就像一锅小米粥,里面源源不断加入硬件、软件、内容等食材,未来还有会有金融和支付。但不管怎么加,所有东西都被整合在小米的硬件生态圈里。在雷军眼里,这是一种战略,也是一种将产品体验推向极致的做法。

如今手机承受的市场压力比以往要大得多。经历了2014年224%的疯狂增长,2015年小米手机的销量增长明显减缓。据调查公司IDC最新数据显示,小米2015年全球总出货量7100万台,并没有达到此前8000万台的预期,其竞争对手华为2015年全球手机出货量为1.076亿台。2015年底,包括福布斯和彭博等多家外国媒体开始密集对小米450亿美元估值提出质疑。如果手机销量真的滞缓,那么接近成本定价的小米模式能不能支撑它仅次于BAT市值的450亿美元估值将被打上问号。另有传闻指出,2015年12月,由于账面紧张小米正在进行下一轮融资。不过,小米公司在第一时间予以否认。今年3月的两会媒体见面会,雷军也再次重申,小米现在资金充裕,有100亿美金的现金。

截至今日,小米已完成5轮融资。最近一次是在2014年12月,包括 All-stars、DST、GIC、厚朴投资在内的投资机构向小米投出11亿美元。“小米IPO是一件顺势而为的事情,不能以时间点强求。”雷军在今年3月表示,两年前他还信誓旦旦说小米五年之内不打算上市,两年后他却这么说。2016年,距离雷军创立第一家上市公司金山已经过去了24年,他自认深谙上市公司的优缺点,“公众股东对短期股价有要求,企业就很容易屈服于市场的短期压力。”

小米这两年在除手机以外的垂直领域快速切入,是一种稳固市场份额的办法。不过,小米的风险也由此而来。分析师指出,随着继续扩张,小米首要面对的是专利问题以及庞大生态体系带来的管理问题。雷军自己也说,小米的风险是快速,这也可能是小米商业模式所必须付出的代价。去年,他豪情壮志要卖出1亿台小米手机,今年他对销量预期只字不提:“现阶段小米不应该再把重点放在市场占有额和销量上,踏实做产品和满足粉丝期待才是当务之急。

上一篇:就业稳定性视角下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优化研究 下一篇:统筹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