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曲康唑与两性霉素B治疗真菌感染72例疗效对照分析

时间:2022-06-02 06:00:09

伊曲康唑与两性霉素B治疗真菌感染72例疗效对照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伊曲康唑与两性霉素B对肺部真菌感染的疗效分析和评价。 方法 对2008年1月~2011年1月我院呼吸内科和结核内科收治的肺部真菌感染患者中随机抽取36例使用伊曲康唑治疗者作为一组,36例使用两性霉素B治疗者作为一组,两组患者均为治疗至体温正常后7 d或连续3次痰涂片阴性后5 d,或者总的疗程达2周。分析并评价两种药物的疗效和毒副作用。 结果 伊曲康唑和两性霉素B治疗肺部真菌感染的总显效率分别是77.8%和44.4%,两者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 < 0.05),且伊曲康唑较两性霉素B的毒副作用明显减少(P < 0.05)。 结论 在治疗肺部真菌感染方面,伊曲康唑较两性霉素B疗效更显著,毒副作用更少而轻。

[关键词] 肺部真菌感染;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

[中图分类号] R51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20-0147-02

近20年来,由于高效广谱抗生素、大量糖皮质激素的应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结核、糖尿病、恶性肿瘤放化疗后等基础性疾病的存在,各种有创和介入性治疗的增加,使得肺部真菌感染的机会较前大大地增加。伊曲康唑属于三氮唑衍生物,其特异性抑制了真菌细胞内的细胞色素P450,从而抑制真菌细胞膜的合成,而达到杀灭真菌的作用,是目前治疗真菌感染的理想药物。而两性霉素B为多烯类抗真菌抗生素,是通过影响细胞膜的通透性发挥抑制真菌生长的作用,毒副作用相对较大,对于体质较弱的患者难以耐受。现将2008年1月~2011年1月36例应用伊曲康唑治疗的患者和36例使用两性霉素B治疗的患者进行疗效对照观察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2008年1月~2011年1月在本院呼吸内科和结核内科所有住院患者中,呼吸道标本(包括痰液、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及肺组织活检标本)检出真菌的病例。其中合并慢阻肺者32例,肺结核26例,肺癌6例,糖尿病8例。

1.2 诊断标准

以《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草案》为标准[1],分为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拟诊病例。确诊依靠微生物学检查、合格痰标本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直接涂片检查发现真菌菌丝,真菌培养两次阳性。临床诊断标准为有感染的症状和体征,深部痰液涂片有大量真菌或培养至少连续两次为同一真菌。拟诊病例为有感染的症状和体征,病原学检查阴性,广谱抗生素治疗2周无效。

1.3 药品

伊曲康唑注射液(规格:250 mg/支,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注册证号:H20040628,批号:x20070386,x2009.395),注射用两性霉素B(规格:25 mg/支,华北制药集团新药研究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13020284,批号:070311,

091010,110120)。

1.4 给药方法

伊曲康唑组给予伊曲康唑注射液,250 mg/支,刚开始两天给予负荷量,即每次200 mg/h滴入,每日两次;第3天起每次200 mg/h滴入,每天1次;静滴用药14 d为一疗程。两性霉素B组即给予注射用两性霉素B,开始静滴从小剂量开始,按体重一次(0.02~0.1)mg/kg给药,以后根据患者耐受情况每日或隔日增加5 mg,当增至(0.6~0.7)mg/kg体重时停止增加剂量,作为常规治疗量。两组治疗时间均为体温降至正常后7 d或连续3次痰涂片阴性后5 d,或疗程达到两周。在治疗过程中观察患者症状、体征变化和不良反应。在治疗前、停药后第1天分别行X线胸片、痰涂片、痰培养、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四项检查,其中痰涂片至少检查3次。

1.5 疗效及不良反应评价

按卫生部颁发的抗感染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四级评定,即痊愈、显效、进步和无效。以痊愈例数和显效例数之和为总显效例数[2]。给药前后分别进行血尿常规、凝血四项及肝肾功能检查,治疗期间观察并记录患者不良反应情况,计算不良反应发生率。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包处理数据,采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两组入选的72例患者均为随机抽取,其中伊曲康唑组36例,两性霉素B组36例,一般资料的各个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72例患者中,平均年龄分别为68.6岁和70.3岁;慢阻肺病例分别为18例和14例;肺结核分别为12例和14例;其他疾病均为7例。72例患者中,真菌培养结果示白色念珠菌最多(46例),两组分别为25例和21例;曲霉菌次之(11例),两组分别为6例和5例;热带念珠菌第3位(7例),两组分别为3例和4例;其他真菌分别为2例和6例,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

2.2 疗效分析

两组间总显效率有显著性差异(P < 0.05),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2.3 不良反应

伊曲康唑组的肾功能损害、胃肠道反应、静脉炎、低血钾、肝功异常发生率明显低于两性霉素B组,见表2。

3 讨论

深部真菌感染,特别是肺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逐年增加,美国1979~2000年真菌性败血症增加了37.7%[3]。本文一般资料显示,慢阻肺病患者和肺结核患者是两种最容易并发肺部真菌感染的病种。肺结核是慢性消耗性疾病,服用抗结核药物种类多、应用时间长的患者的真菌感染率可达3.91%[4]。伊曲康唑通过抑制真菌细胞膜的必需成分麦角固醇的生物合成,损伤真菌细胞膜的通透性,最终导致真菌死亡,是一种广谱抗真菌药,对念珠菌属、新型隐球菌属、皮炎芽生菌、奴卡菌属、曲霉菌等均有疗效[5]。体外研究显示,伊曲康唑对几乎所有念珠菌都具有相当强的抗菌活性,96%最低抑菌浓度(MIC)≤1 mg/L,对曲霉菌的抗菌活性亦很强,94%的MIC≤1 mg/L[6]。本研究表明,伊曲康唑总显效率达77.8%,两性霉素B仅为44.4%,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伊曲康唑有较高的安全性,其不良反应多为消化道不良反应及轻度生化指标异常[7]。尤其适用于老年体弱、肾功不全、合并多重基础性疾病患者。而两性霉素B对肝肾不良反应大,可出现顽固性低钾血症、静脉炎,且随着剂量和疗程的增加,不良反应增多,许多患者不能耐受治疗,尤其是长期治疗,肝肾、心脏功能损害严重[8]。本研究表明,不良反应发生率伊曲康唑明显低于两性霉素B(P < 0.05)。伊曲康唑不良反应发生率平均为5.20%,仅中途停药1例,而两性霉素B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平均为18.75%,明显高于伊曲康唑,且不良反应程度较重,中途停药5例,大大影响了治疗有效率。与上述文献报道相吻合。

综上所述,在治疗肺部真菌感染方面,伊曲康唑注射液较两性霉素B不仅疗效好,而且不良反应少且轻微,是一种理想的治疗肺部真菌感染药物。

[参考文献]

[1] 《中华内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草案)[J]. 中华内科杂志,2006,45(9):697-700.

[2] 中国抗生素杂志. 卡泊芬净治疗18例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J]. 中国抗生素杂志,2007,32(11):689-692.

[3] Martin GS,Mannino DM,Eaton S,et al. The epidemiology of sepsis in the United States from 1979 through 2000[J]. N Engl J Med,2003,348(16):1546-1554.

[4] 林明贵,金关甫,王巍,等. 肺结核病继发真菌感染69例临床分析[J]. 中华医学感染杂志,2003,13(6):545-546.

[5] Pfaller MA,Messer SA,Hollis RJ,et al. Antifungal activities of posaconazole, ravuconazole, and voriconazole compared to those of itraconazole and amphotericin B against 239 clinical isolates of Aspergillus spp. and other filamentous fungi: report from SENTRY Antimicrobial Surveillance Program, 2000[J].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2002,46(4):1032-1037.

[6] 王进,肖永红. 伊曲康唑的药理作用和临床作用[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6,26(5):387-388.

[7] Okamoto J,Fukunami M,Kioka H. Frequent 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s induced by itraconazole[J]. Circ J,2007,71(8):1323-1325.

[8] 汪美华,李宁,陈明泉. 伊曲康唑治疗银球酵母菌性脑膜炎临床疗效观察[J]. 中华医学感染杂志,2012,22(18):4040-4042.

(收稿日期:2013-03-08)

上一篇:角膜深层异物不同手术方法取出的临床探讨 下一篇:育龄女性生殖道感染影响因素与健康教育需求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