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教材的衔接实验及其教学建议

时间:2022-06-02 05:17:32

高中化学教材的衔接实验及其教学建议

摘要:以高中化学苏教版教材为例,分析必修与选修存在的衔接实验内容、类型,提出处理好实验衔接教学的建议。

关键词:高中化学;必修与选修;实验教学;衔接实验

文章编号:1005-6629(2011)06-0009-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在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某些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的教学内容存在着螺旋上升的关系,同一知识点可能出现在必修以及某个选修模块中。然而,对学生的能力层次和教学要求存在着差异,与之配套的实验有的实验内容不同,有的内容相似但侧重点有所不同。分析整套教材不同模块间相关的实验内容,有助于必修与选修的衔接教学,有利于理解实验的教学功能,提升教学有效性。

实验教学是化学整体教学的组成部分,在必修与选修存在着相关性的实验教学中,同样要遵循教学的层次性与递进性,并依此原则来处理实验衔接问题。根据教材中的实验衔接特点和教学实践,可以将上述相关性实验分为如下衔接类型。

1 《化学1》与《化学2》的衔接实验

两册必修教材实验衔接内容主要集中在元素化合物部分,虽然实验内容大同小异,但实验设计的意义不同,所以教学侧重点也应不同。

案例1:钠镁铝等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实验及教学处理

《化学1》和《化学2》都有钠、镁、铝等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实验,都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必修内容,在两册教材中,实验内容相似但能力要求与教学功能不同,在教学时应避免简单的重复,要把握好两者的衔接关系。

在《化学1》中,钠、镁、铝等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实验是为学生初学物质性质服务,意在通过这些实验来探究相关物质的性质,从而自主构建知识。针对学生能力和已有知识基础,教学重点应置于指导学生做好实验,正确描述实验现象,解释实验结果,或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开展实验探究,把实验现象与物质结构相结合,从而构建知识体系。

在《化学2》中,实验主要内容相似,但编排方式与教学功能则存在差异。在《化学1》中,这些物质性质的实验是相对独立地为探究学习物质性质服务,而在《化学2》中,这些实验是综合起来为探究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关系,为学生构建元素周期律服务。在教学时,需注意其教学功能已发生了变化,其核心是探究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关系以及物质性质的相似性与递变性。教学应围绕这一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实验并对实验现象从结构及原理上进行解释,对钠、镁、铝的性质实验进行比较并与元素的原子结构、所在周期表位置等因素综合起来,从而得出元素周期律关系。

2 各模块与《实验化学》之间的衔接实验

《实验化学》在必修的基础上分专题以课题的形式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实验能力,凸显化学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点其中实验内容的选择是多方位的有的‘再现’必修教材中有过的实验有的来《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等选修教材,还有的则是独立于各模块教材的“新”内容;从教材发展的纵向来看,有的实验保留了传统教材中的经典实验,有的则属于创新性实验。

然而,由于在必修教材中没有像传统教材那样安排相对独立的学生实验课,必修教材中的实验探究活动容易授课时紧张等因素的限制而常被处理成教师演示实验,把学生实验的教学任务安排到《实验化学》中,而到了《实验化学》教学时,又由于学校实验室资源紧张等原因无法集中落实实验活动,容易把实验教学演变成讲授实验,从而在事实上削弱了,比学实验的教学。因此,要处理好各模块与《实验化学》之间的实验衔接教学,充分发挥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应有的功能。具体可作如下处理:

一是“下放、分散”《实验化学》中的部分实验内容到各册教材中。对于某些内容与相关模块教学联系紧密、技能要求不高的实验内容,可将实验教学、学生实验活动与相关模块知识教学结合起来。

案例2:《实验化学》专题4“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的教学处理

《实验化学》专题4“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实验内容与能力要求与《化学原理》专题2第一单元“化学反应速率”与专题2第三单元“化学平衡的移动”相近,为减轻《实验化学》教学时的实验室压力,并避免简单重复,可以在《化学原理》中组织教学,将学生实验操作分解渗透到《化学原理》相应单元的学习中去,使学生在实验中获得感性认识,从而提升对这些概念的理性认识。

与之相似的实验内容还有:《实验化学》专题2课题1“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安排到化学1专题3,以达到探究或巩固铝及其化合物性质的教学目的;《实验化学》专题5课题1原电池、课题2电解与电镀安排到《化学原理》专题l第二单元“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中;《实验化学》专题2课题2“乙醇和苯酚的性质”安排到《有机化学基础》中组织教学,以达到选修模块教学中增强学生实验活动,分散实验化学集中教学时实验室的压力,相互强化的同时又能节省教学用时。

二是“提升、强化”各册教材中的部分实验到《实验化学》中来。这些实验内容要求较高,不属于其他模块的教学重点却又是化学实验技能的重点,不应处理成“一步到位”,而宜分层实施逐步提升。

案例3:《化学1》专题1第二单元“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的教学处理

高中学生初次接触“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是在《化学1》专题1第二单元,此时,学生的化学知识不多、不系统,渴望学习新的物质性质。鉴于该部分涉及面宽、内容复杂,学生一时难以掌握。根据课程标准对此要求不高的特点,对有关物质的分离与提纯的实验技能不宜在必修教学时过度追求,只要求学生观察教师实验演示,在“理论层面”上知道其原理、仪器、操作步骤及应用,在《实验化学》专题1“物质的分离与提纯”中再进行提升与强化。

相似的情况还有:《实验化学》专题3课题1“牙膏和火柴头中某些成分的检验”、课题2“亚硝酸钠和食盐的鉴别”,虽然其知识基础在于必修,但其实验探究的能力要求相对较高,因此,不宜安排到必修教学中,而应在《实验化学》模块教学时进行提升与强化。同理,专题7课题2“阿斯匹林的合成”也不宜安排在《有机化学基础》中,而应处理成单独的实验活动进行强化。

3 必修与选修之间的衔接实验

除了《实验化学》中相关衔接的实验之外,还有许多实验存在着必修与选修之间的衔接关系。从知识与能力层次上来看,必修与各选修模块存在着相互衔接与螺旋式递升的关系,与之配套的相关实验也同样存在着这种关系。因此,处理好必修与各选修模块之间的衔接实验教学,关键在于对不同模块中相同或相似实验内容要求的分层把握,既防止在必修教学时过度拓展,又要防止在选修教学时简单重复。

案例4:乙醇性质实验的教学处理

乙醇性质实验分别在《化学2》、《有机化学基础》和《实验化学》中出现。

《化学2》专题3“有机化合物的获得与应用”中“乙醇的性质”对全体学生的教学要求,仅限于学生通过观察说出乙醇跟钠反应、铜丝催化氧化的实验现象,通过比较水和乙醇结构正确书写两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不宜拓展到其他性质实验与结构分析,为后续学习预留接口。

《有机化学基础》专题4烃的衍生物“乙醇的性质”是针对理科学生的,要求学生从有机物的结构认识物质性质,分析物质性质与结构的关系。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乙醇跟钠反应、乙醇催化氧化,结合乙醇分子结构分析断键情况,从而建立起官能团决定有机物性质的学科思想。教学时,还可以拓展乙醇跟钠的定量实验分析断键情况,探究醇的通性与特殊性,从而深刻认识醇的分子结构与性质。

《实验化学》在专题2课题2中安排“乙醇和苯酚的性质”,通过对比实验探究醇羟基和酚羟基的性质异同。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自主进行实验探究等活动,达到迁移应用、深化认识、比较不同基团对羟基性质影响的教学目标。

同理,必修与选修衔接实验教学的知识背景、能力要求都存在着差异与衔接关系。在教学上,需要把握好两者不同的层次要求,必修时要控制实验内涵的深层挖掘,防止一步到位而加重学生负担。选修教学时要针对修习学生基础与学习目标设计教学方案,做好与必修的衔接与合理拓展,以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高中化学教材共有必修2册,选修6册,不同学生选择的组合复杂,各册教材均存在着实验衔接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做好通盘考虑,周密规划,把握好各分册教材中相关实验的层次要求,在教学时既要充分发挥实验的教学功能,又要防止越俎代庖。在必修教学时要防止一步到位地挖掘实验内涵,在选修教学时则要防止实验成为重复的“表演”。

在处理不同课程间的衔接实验时,还应考虑学生实验操作的热情和实验室的服务压力。在不同模块教学时,都要合理安排学生实验操作,不能因为开设《实验化学》而将学生实验过度集中。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不仅仅局限于《实验化学》,而应是所有课程的共同责任。

上一篇:计算机软件辅助提高化学试卷讲评课的有效性 下一篇:弗兰德互动分析系统在中学化学课堂观察中的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