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后适应在降低急性心肌缺血狗再灌注损伤中的效果观察

时间:2022-06-02 04:24:01

缺血后适应在降低急性心肌缺血狗再灌注损伤中的效果观察

【摘要】 目的:观察研究缺血后适应在降低急性心肌缺血狗再灌注损伤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只健康杂种狗为研究对象,将其均制为急性心肌缺血模型,然后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直接恢复血流)和观察组(缺血后适应),每组各10只,将两组分别于阻断血流40 min和12 h进行血清心肌酶、cTnI、BNP、MDA及心功能指标检测及比较。结果:两组阻断血流40 min时的血清心肌酶、cTnI、BNP、MDA及左心室功能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12 h时观察组的血清心肌酶、cTnI、BNP、MDA均低于对照组,左心室功能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缺血后适应; 急性心肌缺血; 再灌注损伤; 效果

急性心肌缺血后的再灌注损伤一直是临床研究的重点与热点,而与此相关的心肌再灌注保护方面的研究也并不少见,而近些年来,临床中出现较多关于缺血后适应在减少此类损伤中的价值研究,但是对其肯定性的价值研究仍相对不足,故认为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探讨观察极为重要[1-2]。本文中笔者即就缺血后适应在降低急性心肌缺血狗再灌注损伤中的效果进行观察,观察结果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只健康杂种狗为研究对象,将其均制为急性心肌缺血模型,然后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直接恢复血流)和观察组(缺血后适应)每组各10只,所有实验犬只均购自赣南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对照组的10只均为雄性,体重16.1~17.8 kg,平均(17.1±0.6)kg,年龄1.7~2.4岁,平均(2.0±0.3)岁。观察组的10只也均为雄性,体重16.0~17.9 kg,平均(17.2±0.5)kg,年龄1.7~2.5岁,平均(2.1±0.2)岁。两组狗(犬只)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进行左侧开胸切开纵隔和心包,并做心包吊篮,注意避免损伤肺和心脏,分离前降支,于开口处用血管夹夹闭前降支并开始计时,密切监护心电和生命体征,如发生持续性室速、室颤即行电复律治疗,必要时使用复苏药物、临时心脏起搏或直接心脏按压。阻断血流40 min时抽取股静脉血10 mL,检测其血清心肌酶(CK、CK-MB及AST)、cTnI、BNP、MDA,并对心功能指标采用Medlab生物信号采集系统进行检测及统计,检测与统计指标包括LVEF、LVSP、LVEDP及LVES。然后对照组直接恢复血流,而观察组则恢复血流时采用开通20 s,再闭20 s,反复连续5次。再于血流阻断后12 h进行血清心肌酶、cTnI、BNP、MDA及左心室功能指标检测,将两组两个时间点的检测指标进行比较。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6.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的形式表示,进行t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阻断血流40 min和12 h心肌酶、cTnI、BNP、MDA比较 两组狗均全部存活到了完成实验,阻断血流40 min时两组血清心肌酶、cTnI、BNP、MD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12 h时观察组的血清心肌酶、cTnI、BNP、MDA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阻断血流40 min和12 h的左心室功能指标比较 两组阻断血流40 min时的LVEF、LVSP、LVEDP及LVE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12 h时观察组的LVEF、LVSP及LVES均高于对照组,LVEDP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心肌缺血性疾病在临临床的发生率呈现日益升高的趋势,其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存状态,甚至生命安全[3],因此对其治疗效果的改善是临床的研究重点。临床中对于本病的治疗主要采用疏通阻塞血管,对心肌缺血进行灌注治疗等,而较多研究又认为,较为急促的血管再通可导致再灌注损伤的发生,其主要为遭受一定时间缺血的组织细胞恢复血流(再灌注)后[4],组织损伤程度迅速增剧的情况,因此对于患者造成的不良损伤极为严重[5],因此,在对此类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还应尽量预防及减小再灌注损伤的发生。临床中有研究认为,缺血后适应可通过使心肌逐步适应血流灌注的过程来达到突发灌注造成的不良损伤,但是也有研究认为,其效果并不明显,且对尽快改善心肌受损的情况极为不利,故对其的争议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6-7]。

本文中笔者即就缺血后适应在降低急性心肌缺血狗再灌注损伤中的效果进行观察,发现其在控制急性心肌缺血犬只心肌损伤中的效果明显优于直接恢复血流的犬只,其不仅仅表现为心肌酶、cTnI、BNP 及MDA等心肌损伤相关指标,且对改善其左心室功能相关指标也发挥出积极的作用,说明缺血后适应对于急性心肌缺血犬只的再灌注损伤有明显的改善与控制作用,犬只的心脏综合状态也相对更佳。而这些优势的存在可能与缺血后适应更为有效地降低了突发血液灌注对心肌造成的持续性损伤有关[8],且其通过逐步使心肌适应的过程来达到心肌由此导致的不良损伤的目的,故综合的应用效果即较佳,心肌再灌注损伤等表现也得到更为有效的控制[9-10]。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缺血后适应在降低急性心肌缺血狗再灌注损伤中的效果较佳,可有效改善心功能状态,在临床的综合应用价值较高,特别是有望在急诊PCI时得到简便的应用。

参考文献

[1]付艳东,赵翠萍.PCI术后心肌缺血损伤机制与治疗的研究进展[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12(35):6992-6994,6998.

[2]于宗良,陈乐,杨向军.缺血后适应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心肌急性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32(1):51-55.

[3]罗富良,孙嘉康,唐跃,等.缺血后适应对大鼠移植心脏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J].中国循环杂志,2012,27(6):470-472.

[4]谢文娟,严洁,常小荣,等.针灸防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细胞信号转导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30(11):2414-2418.

[5]张会珍,邢艳秋,肖冬,等.磷酸肌酸联合缺血后适应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2,28(11):1611-1614.

[6]Liu S H, Huo Y E, Yin B Y, et al. 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 may increase serum fetuin-A level in patients with acute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undergoing percutaneous intervention[J]. Clin Lab,2013,59(1-2):59-64.

[7]陈敏,宋二飞,张轩萍,等.重复无创肢体缺血预适应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2,12(10):1275-1278.

[8] Wagner C, Ebner B, Tillack D, et al. Cardioprotection by 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 is abrogated in hypertrophied myocardium of 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J]. J Cardiovasc Pharmacol,2013,61(1):35-41.

[9]付艳东,赵翠萍.PCI术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与保护治疗[J].新医学,2012,43(6):351-355.

[10]薛宏伟,李蕾,刘斌,等.心肌缺血预适应的保护机制及临床应用进展[J].黑龙江医学,2012,36(3):184-188.

(收稿日期:2013-05-20) (本文编辑:王宇)

上一篇: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分析 下一篇:100例产后出血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的临床观察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