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关县2005―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时间:2022-06-01 09:34:08

大关县2005―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摘要】目的:了解大关县流行性乙型脑炎发病情况,掌握其流行规律,为制定流行性乙型脑炎监测策略与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系统资料,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5-2007年疫情网络直报的40例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例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结果:2005-2007年大关县疫情网络共报告40例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无死亡,年均发病率为5.3/十万;发病高峰年为2007年19例,占三年发病总数的47.50%; 12岁以下儿童各个年龄组均有发病,共发病38例,占发病总数的95.00%;6岁年龄组发病最多,占12岁下儿童发病总数的18.42%;病例以散居儿童为主(24例,占60.00%)。发病高峰为每年8月(29例,占72.50%)。结论:加强流行性乙型脑炎疫情监测,开展散居儿童(特别是返乡农民工儿童的疫苗查漏补种)乙脑减毒活疫苗预防接种,提高散居儿童乙脑疫苗接种率是控制流行性乙型脑炎发生与流行的关键。

【关键词】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病学;预防和控制

【中图分类号】R5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4-0362-01

自1985年我县建立了县乡村冷链系统,计划免疫工作步上正轨,在冷链保证的前提下,在学校开展了乙脑疫苗的应急接种,入学儿童的流行性乙型脑炎发病得到了有效控制。在校生发病率控制在较低水平,放松了散居儿童的乙脑疫苗预防接种工作,近年来,流行性乙型脑炎发病呈上升趋势。

1 材料和方法

1.1 资料来源

来源于2005-2007年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统计;所报病例为市、县级医院诊治病例,并经过县疾控中心进行个案调查核实。人口资料来源于大关县统计局。

1.2统计方法

采用Excel 2003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处理,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疫情资料概况

据我县疫情网络报告疫情资料统计,2005-2007年共报告40例,无死亡病例,年均发病率为5.3/十万;2005年报告发病7例,年发病率为2.9/十万;2006年报告发病14例,年发病率为5.6/十万;2007年报告发病19例,年发病率为7.4/十万,报告发病数呈逐年上升趋势。以上病例均为县级以上医疗机构临床诊断病例,并经县疾控中心个案调查核实。

2.2 流行特征

2.2.1 地区分布:全县九个乡镇除玉碗镇无病例发生,其余乡镇均有病例发生。发病较多的是翠华镇、悦乐镇、寿山乡和天星镇,以县所在地翠华镇发病病例最多,13例,占总病的32.50%。

2.2.2 时间分布

2005-2007年每年都有病例发生,但以2007年发病为最多,19例,占三年来病例总数的47.50%,每年都以7.8.9月为发病的高峰季节,共发病35例,占87.50%;病例多数集中在8月份共29例,占7.8.9月病例总数82.86%,占病例总数72.50%。

2.2.3 人群分布

2.2.3.1 最小年龄为1岁,最大年龄为42岁; 1-12岁各个年龄组均有发病。6岁以下儿童发病27例,占12岁以下38例的71.06%; 6岁年龄组(7例)发病较为突出,占6岁以下儿童27例的25.93%;35岁、42岁各1例。

2.2.3.2 职业分布:散居儿童24例,占60.00%;学生14例,占35.00%;农民2例,占5.00%。

2.3 免疫史、出生史、外出史

40例病例中,38例无免疫史,2例免疫史不详;40例病例中,10例出生于外省,占25.00%,断奶后送回老家,随爷爷、奶奶生活;28例随父母外出务工,占70.00%,到读书年龄时回到家读书。

3 讨论

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 encephalitis B,以下简称乙脑) 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由蚊虫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乙脑的病死率和致残率高,是威胁人群特别是儿童健康的主要传染病之一。夏秋季为发病高峰季节,流行地区分布与媒介蚊虫分布密切相关。我县属乙脑高流行区, 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初期曾发生暴发流行,自1985年我县建立了县乡村冷链系统,计划免疫工作步上正轨,在冷链保证的前提下,在中、小学校开展了群体性乙脑疫苗有偿预防接种,乙脑发病率明显下降。近年来,由于年轻夫妇外出务工的增多,在外出生和随父母外出务工儿童增多;由于务工者文化低,多数都是在远离市区,在边远的矿山从事野外作业,所以,儿童相关的预防不能得有效的落实,回到家后未能得到及时的预防接种,造成从2005年始到2007年呈逐年上升趋势,到2007年发病率居全省前列。

2007年以后,我县采取了乙脑疫苗应急预防接种和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后乙脑疫苗纳入常规的儿童预防接种。乙脑发病率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乙脑发病率的逐年上升,严重威胁儿童健康,务必加强预防控制。从上述分析资料中看出:发病高峰在7.8.9月,但以8月最高,与我县蚊媒的消长相吻合;发病以散居儿童、外出务工子女居多。

今后,随着乙脑疫苗纳入扩大国家免疫规划,我们要加强与畜牧部门联系,及早发现生猪间疫情,及时做好蚊虫消杀工作; 6岁以下特别是外出务工返乡的散居子女,以及流动儿童较多的地区是预防接种工作的重点;由于流动人口的孕产妇流动性大,居住地经常变动,经济困难,自我保健意识差等诸多原因,加强流出地新婚夫妇的预防保健知识的培训,提高儿童出生后积极到当地疾病预防控制部门接种疫苗的意识是关键措施。通过上述工作,从而达到控制乙脑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彭文伟.主编.传染病学.第4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01.

[2] 杨华,窦文显.嵩明县2008-2010年麻疹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云南预防医学杂志,2012,17(1).

上一篇:54例胸腹联合伤外科诊治体会 下一篇:双腔管插管定位的临床教学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