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树地震应急医学救援人员结构分析

时间:2022-06-01 04:12:45

玉树地震应急医学救援人员结构分析

[摘要] 目的 分析玉树地震应急医学救援人员结构,为应急医学救援队伍优化配置提供依据。 方法 对参与玉树地震救援的来自青海省44个卫生单位的911名医学救援队员进行全面问卷调查及部分访谈并进行描述性分析。 结果在总体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中,男女比例为1∶0.4;外科专业卫生技术人员最多,其次为相关护理专业,内科专业位居第3位;本科及以上学历者占53.6%,以中级职称为主;临床专业技术人员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36~45岁,护理人员年龄则集中在23~32岁。 结论 玉树地震应急医学救援人员结构相对合理,但是也要深化医学救援队伍建设,在更大的范围实现专业优化配置。

[关键词] 应急医学救援;人员结构分析;优化配置;玉树地震

[中图分类号] R129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10(a)-0132-03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地区发生7.1级强烈地震。震后,卫生部第一时间启动了卫生部抗震救灾应急响应Ⅰ级机制[1]。同时,青海省迅速组织应急医学救援队伍前往灾区开展应急医学救援。本次调查的目的在于对应急医学救援医疗队的结构进行分析,为应急医学救援队伍优化配置提供有力的基线数据,为建设一支技术水平、作风素质、适应能力全面过硬的应急医学救援队伍提供可靠参考,促进灾难应急医学救援的经验交流。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调查组于2010年12月赴青海,通过简单抽样,以电子表格和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参与玉树地震紧急医学救援的来自44个卫生单位的911名医疗队员进行全面问卷调查及部分访谈。在911名医学救援队员中,行政后勤人员占28.2%,卫生技术专业人员占71.8%。根据卫生力量原本保障区域的不同,在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中,省内力量占46.0%,省外力量占54.0%;在行政后勤人员中,省内力量占38.1%,省外力量占61.9%(表1)。在省内卫生行政后勤力量中,卫生管理专业人员占28.6%,其余均为车辆或救护车驾驶员。在省外卫生行政后勤力量中,卫生管理专业人员所占的比例高于省内力量,为40.9%。本文研究对象主要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描述分析省内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学科专业抽组、年龄、性别、学历、职称的结构差异,为应急医学救援的研究,提供基线的实证数据。

表1 研究对象的构成与结构(名)

1.2 研究方法

1.2.1 基本要素筛选 本研究在查阅有关应急医学救援文件和报告的基础上,主要运用专家咨询、头脑风暴两种方法,筛选出5项关于应急医学救援队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基本要素,即学科专业抽组、年龄、性别、学历、职称。在整个调查过程中,均与相关领导、应急医学救援队队长在这5个要素的优选上进行深度的讨论和交流。

1.2.2 资料收集及数据库建立 资料数据主要采用现场调研、电子邮件、信函以及随访的方式,通过自制的封闭式调查问卷收集获得。考虑到基线数据主要反映的是救援队客观情况,而非涉及过多的价值判断,并且在预调查中,笔者发现医学救援队员并不排斥对这类信息进行实名制填写。因此,在整个调查中,所属医疗队以及参与调查的救援队员都是明确的,以确保调查能反映应急医学救援人员结构的真实情况,提高数据的质量。同时,笔者对调查数据中含有缺失值的项目进行及时处理,并通过与被调查医学救援队员积极地沟通,纠正逻辑错误。两人同时使用Microsoft Excel录入数据,建立数据库,以确保数据录入的准确性。主要运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对有关要素的频率、集中趋势、离散趋势以及分布等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性别结构

在总体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中,男性占70.8%,女性占29.2%,男女比例为1∶0.4,其中,省内男女比例为1∶0.57,省外男女比例为1∶0.31。医生和护理人员性别结构呈现明显不同的两个性别趋势。在医疗人员中,男性占86.51%;在护理人员中,女性占98.51%。其他人员基数较小,不做性别结构分析。

2.2 学科专业抽组情况

总体上看,外科专业卫生技术人员最多,覆盖了普通外科、脑外科、心胸外科、泌尿外科、骨科、腔镜外科、神经外科、肝胆外科等专业,其次为相关护理专业,内科专业占第3位,覆盖呼吸内科、心内科、肾内科、消化内科、神经内科、肿瘤科等。省内外卫生技术人员专业抽组基本上做到“重点加强,普及需要”。

省内在心理卫生、感染科、全科、急救、外科等专业上人数具有相对优势,抽组重点在外科、内科、护理、急救、全科、心理卫生等专业,具体来讲,没有覆盖到腔镜外科、神经内科、肿瘤科、高原病、传染病;省外在高原病、传染病、五官科、药学、妇产科、辅诊、儿科、藏医、麻醉、内科、护理专业上具有相对优势,抽组重点在外科、内科、护理、儿科、妇产科,没有覆盖到神经外科、肝胆外科、肾内科、精神及心理、放射辅诊(图1)。

在省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中,医护比为1∶0.4,辅助诊疗人员占2.1%,药剂人员占1.1%;在省内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中,医护比为1∶0.6,辅助诊疗人员占2.1%,药剂人员占1.8%。

2.3 年龄结构

整体上省内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年龄分布基本趋同。省外人员年龄中值为38岁,省内人员年龄中值为41岁,25、50、75、90百分位数相同,分别为32、38、43、48岁。省内医疗人员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36~45岁,占同类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56.8%;护理人员年龄则集中在23~32岁,占同类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50.4%。省外医疗人员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32~42岁,占同类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57.9%;护理人员年龄则集中在21~30岁,占同类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55.0%。见图2。

2.4 学历结构

本次调查的所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者占总体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6.4%,本科学历者占53.6%。具体地说,省内外医疗人员中,本科学历者占大多数,分别占同类专业技术人员的62.4%和57.9%。而省内外护理人员则以大专学历为主,占同类专业技术人员的71.4%和65.3%。见图3。另外,辅诊人员和药剂人员均以本科学历为主,分别占57.1%和50.0%。

2.5 职称结构

省内外医疗人员职称结构大致相同,以中级职称为主,分别占同类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35.1%和40.2%,副高级职称以上者分别占同类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67.0%和68.4%;省内外护理人员则以初级职称为主,分别占同类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45.5%和68.3%,中级职称以下者分别占同类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87.1%和96.2%。见图4。

3 讨论

3.1 深化医学救援队伍建设,制订和完善救援队内部结构配置标准

在紧急医学救援中,一个完善的救援队内部结构十分重要,良好的内部结构有利于提高应急医学救援队伍的救援效率和效果。以单个医疗队,根据人员专业、年龄、性别、学历和职称等各方面的因素,通过协调的组织结构,形成一组有生命力的应急医学救援队。一般来说,根据灾区环境特点,按照“两不两优先”原则配备精兵强将,即年龄不超过45岁、身体不能有慢性疾病,优先抽组参加过卫勤演习和救援任务的人员、优先抽组灾区急需的专科人员[2],从强化行动力和执行力的角度出发,选择适宜的男女比例、医护比例以及学历和职称结构,以确保有令则行,有行则通,保证医学救援队伍内部的执行效率。组织结构方面,灾难应急救援常设医疗队应由业务院长担任队长,下设由后勤院长、医务处及急诊科、护理部牵头,包含急诊、骨科、手术、麻醉、后勤、供应、ICU、血透、药房、院感、宣传等部门人员的应急救援体系。如此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有利于缩短信息传递的距离,减少中转环节信息传递错误,避免多头领导带来的信息不统一[3]。从本次调查的数据来看,玉树地震抽调的卫生人员中,具有较好的年龄结构,合适的医护比,较为平衡的支撑和学历结构,但是缺少心理方面专业的医师。

3.2 提高医学救援队伍配置的统筹水平,在更大的范围实现专业优化配置

主观上,我们希望建立一支一专多能、体魄强健、自救经验丰富的灾难应急医学救援队员,而在客观上,这样团队的形成是十分困难。一方面,虽然灾难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4],但我国暂未建立灾难应急医学专业;另一方面,医学生培养最终都偏向专业化分工,为社会提供专业化的卫生服务,以提高卫生服务的质量,而这并不利于建立一支优秀的灾难应急队伍。从现实出发,我们应该提高医学救援队伍配置的统筹水平,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专业的优化配置。医疗队伍应以15~30人形成一个可独立行动的专科治疗单位,实现专业化分工,这样有利于提高应急医学救援服务的效率与治疗效果。事实上,在玉树地震的高原病治疗上,我们就是采用的这种模式。实践证明,专业化可独立运作的医疗队确实取得了让人满意的诊疗效果。因此,应建立紧急医疗救援人力资源库,根据各区域不同情况(如环境、地方病等),制订不同紧急医学救援队的专业配置方案。

3.3 科学选拔、增强训练,全面提高灾难应急救援队员的综合素质

20世纪末“国际减灾十年”提出要将急救医学与预防医学有机融合打造院外急救与灾难应急救援的工作平台[5]。随着近年来灾难频发,对应急救援医疗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建立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救援队伍,随时处于待命状态[6]。一个不满足救援条件的卫生人员前往灾区,很可能降低救援效率,并增加救灾的负担。因此,应该全面提高灾难应急救援队伍的综合素质,从科学选拔,到全方位训练,按照灾害现场救援搜索、营救、医疗,“三位一体”的需求,进行分层次、针对性训练。首先是通用技能训练,即每名队员都必须进行体能、心理、自救互救训练;其次是基本技能训练,医疗队员不仅要掌握5项战救技术及心肺复苏、检伤分类技术,还要掌握基本的搜索、营救技术;再次是专科技能训练,重点是野战外科、野战内科、卫生防疫、心理疏导等训练[7]。

3.4 规范应急医学救援队伍的救援记录

本次调查笔者发现,应急医学救援队的救援记录不规范。从调查得到的数据来看,虽然平均每5名医疗专业技术人员配就有1名卫生行政后勤人员,但是各卫生行政后勤人员的记录各不相同,到达日期、开展救治时间、接诊量、手术量等概念界限不明确,对记录的科学性和数据的科研价值产生极大影响。

综上所述,玉树地震应急医学救援人员结构相对合理,但是也要深化医学救援队伍建设,在更大的范围实现专业优化配置。

[参考文献]

[1] 姜洁,李幼平,李正懋,等.玉树地震卫生应急指挥绩效分析[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1,11(4):377-382.

[2] 钟道柱,余漩,欧阳伟,等.参加青海玉树地震医学救援的实践与思考[J].人民军医,2010,53(10):737-739.

[3] 王东.医院应急救援医疗队的建立与实践探讨[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0,5(12):1152-1154.

[4] 姚卫光,张树华,苏大为,等.灾难医学救援组织的管理问题研究[J].中国急危重病急救医学,2006,18(5):320-2.

[5] 陈锋,林才.经院前急救与灾难的紧急医疗救援[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6,15(5):479-480.

[6] 朱飒飒,康宁,周建丽,等.地震紧急医疗救援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8,24(11):721-725.

[7] 侯世科,杨轶,杨炯,等.从中国国际救援队救援实战谈灾害紧急医学救援[J].医院管理杂志,2008,15(11):1019-1021.

(收稿日期:2012-05-17 本文编辑:程 铭)

上一篇:胸水腺苷脱氨酶检测对结核性胸膜炎的诊断价值 下一篇:职业性噪声聋患者听觉诱发电位的初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