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探索

时间:2022-06-01 03:22:40

略谈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探索

摘要:合作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学会共同生活,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与合作精神是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中强调应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从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其中合作交流应是重要的学习方式。

关键词:小组合作;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2-0323-01

1.合作学习的有效设计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明确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合作的必要。对于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不需安排合作学习,只有学生单独不能解决的问题,才是有价值的合作,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之间优势互补的作用,能够让学生在合作中思维得到发展,能力得到增强。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以下两点:

1.1 抓重点、难点内容,巧妙设计合作内容,将需要发挥小组集体智慧解决的问题作为合作学习的内容。

1.2 领会编写意图,挖掘教材内涵。 教师只有在吃透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才能较好地设计出合作活动,选择有价值的合作学习探究的内容。例如,在教学"圆锥体积计算"时,教材让学生用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形容器进行实验。教师给每个学习小组提供更多的圆柱和圆锥形容器供学生选择,先观察并猜想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再引导学生将圆柱形容器装满水倒入圆锥,可以倒三次;将圆锥形容器装满水倒入圆柱,也要三次才能倒满,体会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学生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不但掌握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更重视"等底等高"这一前提条件,验证了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圆锥体积计算公式。

2.注意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合理分工、机制建立及有效引导

小组合作学习在具体操作中,教师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2.1 分工明确。合作学习就是以群体智慧来解决问题的一种互学习。因此,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挖掘每位学生的潜能。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成绩、能力以及性别等方面的特点,将全班学生划分为若干学习小组。分组时,要求组内成员好、中、差学生的适当搭配,使小组间基本达到平衡状态。这样做可以让一些学习成绩好、工作能力强的学生起示范带头作用,以便潜移默化地感染和影响组内其他成员,达到共同提高、共同进步的目的。但这种分组形式不宜在每一次分组合作学习中采用,否则容易造成一人唱独角戏,其他学生当"陪客"的现象。同时,还应该根据合作学习内容的特点、难易程度等动态地编排小组,可以是组间男女生的互换,也可以是组内角色的互换,让小组中每个成员承担与其兴趣、能力相当的一部分任务,这样可以使个人的优势最大化,并获得小组总体效果。

例如,把一个正方体木块,一面写上"1",两面写上"2",三面写上"3"。4人一组抛这个正方体木块,每人抛20次,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每人抛出"1" "2" 和"3"朝上的次数。先把得到的数据整理后填入表中,再根据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学生按要求分组开展抛小正方体木块的活动,有抛正方体木块报数的,有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和整理数据的,有填统计表与统计图的……根据小组成员之间的差异和知识能力水平的不同进行分工,激发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热情。另外,让每位学生都觉得"我是小组中的一员,我提出的问题或我的想法很重要",充分体现小组合作的力量和学习效果,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发挥合作精神,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2.2 建立机制。 首先,合作学习的任务要有利于小组内的学生形成共同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在完成相关学习任务的同时,认识到他们不仅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要为所在小组的其他同伴的学习负责,他们之间的关系是荣辱与共、休戚相关的。例如,先用3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摆一摆,再在小组里交流从正面、侧面看到的图形,说说各有几种不同的摆法。学生按要求用3个完全相同的正方体摆成不同的几何体,对这一学习任务的评价指向小组整体所能想到的不同摆法,而不是每个个体与众不同的思维成果。所以,必须有意识地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个成员都感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整个小组的学习结果。学生不仅要为本小组的活动献计献策,同时也要努力使小组内的其他同学理解并认可自己的想法。这样,小组成员之间就易于形成一种积极的相互依赖的关系,使每个学生都认识到自身的努力对小组整体的荣誉和成功有责任。

其次,这样的学习任务还要便于落实小组内每个成员的个体责任。例如,教学"观察物体"时,教师让每个小组分别准备一个"爱心箱",要求学生按顺序依次观察"爱心箱"的正面,并提醒"一个同学观察时,其他同学要注意他的观察方法对不对,并提供必要的帮助",这是指导学生落实小组成员个体责任的有效措施之一。

2.3 适时引导。 我们所面对的是学习能力还很不成熟的正在成长的小学生,如果没有有效的指导,很难能有效整合各种观点。因此,在学生合作时,教师要及时全面巡视,发现学生合作交流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如:画一个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①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增加后,各是多少厘米?先算一算,再画一画。②现在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现在长方形的面积是原来的几分之几?比较上面两题的计算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上述案例中提出一个有挑战性的供学生探索的问题,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索,但学生的探究浅尝辄止,无法深入。教师把握好启发的时机,适时参与学习活动,通过提示、点拨,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如果一个因数乘a,另一个因数乘b,则它们的乘积乘ab。"这样保证了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也说明学生的合作学习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设计和有效引领。

3.合作学习前应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

合作学习是建立在个体需要合作基础上的,在个体解决某个数学问题遇到障碍,苦思而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价值,才有成效。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课为了追求合作气氛,或是一味追求求异思维,教师呈现问题情境后,不留给学生片刻思考的时间,就立刻宣布"下面开始小组合作学习",这样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如教学"圆的周长"时,在学生认识了圆的周长之后,就产生迫切地想知道圆的周长究竟怎样求的这样一种心理需求,这时进行合作学习更显得有必要。即便这样教师也不要立刻就宣布"开始合作学习",一定要留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然后依据自己的想法动手操作或交流意见,这样学生合作学习才有明确的目标和意义。

合作探究交流的过程,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完善自我认识、实现资源整合的过程,是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的过程,是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在理解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选择相适应的组织形式, 提高合作学习有效性,使学生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上一篇: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数学之浅谈 下一篇:高中语文课堂趣味教学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