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置区景观规划设计探索

时间:2022-06-01 03:05:20

安置区景观规划设计探索

摘要:不同于以往的商品房住宅区景观,安置区如何在功能适用性以及低成本前提下,创造和谐的景观环境将是我们努力追求的目标。本文以郑州航空港第五安置区景观规划设计为例,通过项目解读以及设计构想,从宏观与微观层面阐述其总体规划与景观生态建设2个方面内容。把生态规划与实践紧密衔接,力图把郑州航空港第五安置区构建成和谐共生的“生态宜居示范区”。

关键词:安置区;延续;需求;共享化;多样化;人文化;个性化;生态

1 项目简介

本次规划设计项目基地位于郑州航空港区南水北调以东,港区南部片区内,基地西邻规划梅河滨水景观带,南接商登高速绿化带,北与郑许城际铁路及规划站点呼应。规划总用地面积64.90hm2、合村并城用地40.20hm2、服务综合体用地8.00hm2、小学用地5.90hm2、初中用地3.20hm2、公园用地7.60hm2。现状主要为农林用地和村建设用地。

2 设计愿景

基于新型城镇化的时代背景下,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本次安置区改造的设计愿景。坚持生态文明,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核心,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新城镇。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要融入让群众生活更舒适的理念,在每个细节上体现人文关怀。

3 安置区需求分析

3.1 公共交往需求

自住区居民原为一村村民,并以老年人居多,具有强烈的公共交往需求。为安置小区邻里间提供一个日常闲聊的场所,以维系建立起的社会关系。

3.2 传统民俗需求

安置小区居民大多来源于郊区农村,居民乡土观念较深,偏好于传统文化,对重大传统节假日、红白喜事和其民俗活动具有一定的需求。

3.3 认知尺度需求

安置区居民世代生活在郊区,对小尺度的建筑及城市空间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及认知感。宜人的建筑规模强化了安置居民的交往需求。

3.4 自然农耕需求

安置区居民以农民为主,以务农为生,对土地及农耕生活具有深厚的感情。入住新社区后,往往还会在小区绿地中保留农耕的习惯。

3.5 融入城市的需求

安置区居民作为新的城市市民,往往面临着生活和生产方式转变的根本问题,融入城市成为他们不得不面对而且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3.6 服务均等的需求

作为新的城市市民,安置区居民享有与城市居民同样的公共服务设施及配套设施的需求,也同样享有城市丰富多样生活和服务的权利。

4 规划设计原则

4.1 市民均等化

注重社会生活多样化及活动城所多样化塑造,公共基础资源配套一体化,避免资源分配的不平等,提供阶层互动的公共场所,避免出现阶层分异的负面影响。

4.2 保障共享化

落实航空港实验区安置“五个一”工程,出租与自主结合,保障安置村民的经济来源,发展集体经济,发展用房,集体定期分红保障村民生活。

4.3 整体多样化

做到城乡景观生态环境的连续性,强调城市肌理延续,避免形成都市村庄,强调景观风貌的多样性,避免城市景观扁平化。

4.4 活力人文化

注重文化脉络的延续,强调中原传统民居布局方式,注重与老年人生活习性的结合,创造多样化的交流空间,利用公共空间,为赶集、祭祀、红白喜事等风俗活动提供场所。

4.5 标准个性化

注重公共设施及绿化设施的塑造,强调安置区标准化与均好性,保障安置区村民的平等利益,注重景观绿化、小区人口等公共空间标示性塑造。

5 设计理念

5.1 统筹土方地形

在充分尊重原场地地形的基础上统筹土方、整合地形,同时将新设计的活动内容和景观设施、节点融入其中,使得人为因素加入之后,场地仍然保留自然特征与风貌。

5.2 整合雨水径流

结合场地竖向设计,利用场地中的低地势点形成生态蓄水洼地、生态旱溪等具有一定生态功能的雨水收集系统。利用自然排水系统设计原理,对地表水径流,从公共空间、道路广场收集的雨水量和汇水区方面分析设计雨水收集点。雨水收集点通过低地势的绿地、植被浅沟、生态水池等,有效集中管理雨水和自然净化,增加雨水的渗透量补充湖泊和地下水。最后通过规划的市政管网雨水管道经由各处排水口排入河道系统。

5.3 营造植物群落

基地原本为农田,城镇化之后将成为市民居住活动的主要场所,在尊重场地现状之余,增加乡土片林群落和休闲树阵等植物群落。以适应力强,无常见病虫害的常绿、落叶乔灌木为主,植物群体美为主要观赏点;配置景观特色和季相鲜明的树种,构成复层林冠,采用低强度养护技术和管理措施;精细化布局以易于养护管理容易为主,强调单株植物的观赏l生和植物组合的画卷感。重视乔灌草搭配的立体种植模式,在发挥生态效益、保持水土稳定、创造多样性生境方面具有明显优势。通过不同类型的乔灌草结合,可以创造出丰富多样的生境系统,满足不同动物对于栖息地的要求,形成稳定的绿色空间。

6 功能分析

过去为了保留场所记忆,延续场所精神,安置区保留了部分民居、农田以及果圃作为场所特征的延续,为民俗民事活动提供空间场地,使得场地过去的历史记忆得以延续和保存。随着城镇化进程,农民转变为市民,原本为农民生产提供物质资料的基地农田转变为市民安居的场所,安置区景观被赋予了休闲、活动、健身等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功能特征。未来随着时间的发展会不断给场地注入新的元素和活力。景观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其承载的功能也会与时俱进,景观环境中生态蓄水洼地、生态旱溪、乡土植物群落等要素保证了其可持续发展。

7 宜居区典型地块设计

采用开放的街区形态,将成熟业态引入社区,再造城市街区活力。每个组团采取事宜的规模,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安全、宁静、私密的要求,各个组团呈现围合院落布局。尝试营造“回家路线”,增强城市社区生活感受,将街道作为居住区活动的重要场所。同时居住区与城市对接,打造“村城活力街”,将多条公交站点引入居住区内部。

8 结语

生活在新城镇,留住乡村的根,回归自然的怀抱。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应注重保护当地乡土文化特色,结合共享空间、生态性等原则,设计做到简洁、简朴、实用、易管理,维系田园记忆。

上一篇:模拟高度动力学多尺度问题的离散―连续体耦合... 下一篇:室内绿化的布置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