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方甘草酸苷片联合西替利嗪治疗慢性湿疹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时间:2022-06-01 01:03:55

复方甘草酸苷片联合西替利嗪治疗慢性湿疹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摘要】 目的 观察复方甘草酸苷片联合西替利嗪片治疗慢性湿疹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0年到2011年的门诊患者60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西替利嗪片。西咪替丁片治疗;治疗组:采用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用复方甘草酸苷片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96.7%,对照组有效率53.3%。结论 复方甘草酸苷片联合西替利嗪片治疗慢性湿疹作用迅速,疗效确切。

【关键词】

复方甘草酸苷;西替利嗪;慢性湿疹

慢性湿疹是皮肤最常见的过敏行疾患之一,有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真皮浅层及表皮炎症反应。我院2010年5月至2011年5月在门诊用复方甘草酸苷片联合西替利嗪片治疗慢性湿疹取得良好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患者均来自2010至2011的门诊患者60例, 标准:①诊断符合慢性湿疹标准。②患者病程2月以上。③所有患者在治疗一个月前未用过任何糖皮质激素,无心,肝,肾系统的疾病。④妊娠期、哺乳期、幼儿除外。⑤无复方甘草酸苷过敏史。⑥醛固酮患者,肌病患者,低钾血症患者。有血胺升高倾向肝硬化患者除外。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男13例,女17例,年龄20~65岁,平均42.5岁,病程2月~3年;治疗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17~66岁,平均41.5岁,病程3月~5年。

1.2 方法 对照组服用西替利嗪片10 mg/次,1次/n,连服15 d,后改成5 mg/次,1次/n,连服15 d;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服用复方甘草酸苷3片/次,3次/d,15 d后,2片/次, 3次/d,连用15 d。

1.3 观察标准 治疗前后检查体重,血压,化验,症状

1.4 疗效判断标准 根据临床表现分为4项指标:①红斑,丘疹,苔藓样变的情况。②瘙痒的情况。③色素沉着。表皮脱落.浸润肥厚等的程度。④皮疹的面积。治愈为治疗4项均为0, 显效为4项中最多2项为1(轻度),好转为治疗后4项中最多3项为1(轻度),无效为4项指标均大于1或等于1,有效率为治愈率加显效率。

2 结果

治疗组:治愈24例(80%),显效5例(16.7%).好转1例(3.3%)。对照组:治愈3例(10%)显效13例(43.3%)好转9例(30%)无效5例(16.7%)。治疗组有效率96.7%, 对照组有效率53.3%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安全性评价:患者在服用复方甘草酸苷后,未出现血压升高,体重增加水肿等现象,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血常规、嗜酸粒细胞计数、尿常规、肝功能等检查结果均正常。

3 讨论

慢性湿疹为常见皮肤病,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其发生、发展与各种因素有关。由于个体差异,不同个体或同一个体的不同时期都有可能出现差异。除饮食方面的因素外,吸入物,如花粉、尘、螨及体表的细菌、真菌感染、生活环境的改变以及所接触到的各种物质,都有可能成为引起慢性湿疹的常见外部原因。体内的病灶,如扁桃体炎、胆囊炎、神经精神因素、内分泌及新陈代谢状况的改变,如月经期、妊娠期等,都有可能成为引起慢性湿疹的主要内部原因。慢性湿疹患处皮肤肥厚粗糙,嵴沟明显,呈苔藓样变。颜色为褐红或褐色,表面常附有糠皮状鳞屑,伴有抓痕,结痂及色素沉着。部分皮损上似可出现新的丘疹或水疱,抓破后有少量浆液渗出。发生于手足及关节部位者,常呈破裂或疣状,自觉疼痛影响活动。慢性湿疹病程比较长,并且时轻时重,慢性湿疹常反复呈急性或亚急性湿疹发作,尤其是在精神紧张时为甚。慢性湿疹患者平日自觉症状比较轻微,但是,每当就寝或精神紧张时就会表现出剧烈的瘙痒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需要及时、正确地治疗。

复方甘草酸苷片(由日本米诺发源制药株式会社生产)是以甘草中的活性物质-甘草酸苷为主要成分以及甘氨酸、盐酸半胱氨酸的复方制剂。它具有肾上腺皮质样作用-抗炎、抗过敏作用[1],其中甘草酸具有很强的抗过敏作用,它可选择性抑制与花生四烯酸发生级联反应的代谢酶磷酸脂酶A2脂氧合酶的活性,从而抑制前列腺素和白三烯等炎症介质的产生;同时有增强和延长氢化可的松的作用[2],免疫调节作用;降低转氨酶,改善肝组织损伤以及肝细胞增殖促进作用;抑制病毒增殖及对病毒的灭活作用。糖皮质激素药虽然起效 快,但不良反应大,停药后有反跳现象,所以复方甘草酸苷片在临床已成为糖皮质激素的替代品;西替利嗪是第二代抗组胺H1受体阻滞剂,具有较强的抗过敏作用,无明显的中枢抑制作用[3], 因不良反应发生率低,起效快,主要用于治疗慢性荨麻疹,特应性皮炎等。两者联用发挥协同作用,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复方甘草酸苷片联合西替利嗪片是治疗慢性湿疹最安全有效的最佳方案。

参 考 文 献

[1] 宋方闻. β-甘草酸的复方制剂的分子构型及临床疗效.中国药房,2003,14(15):304.

[2] 杨柳.甘草的抗Ⅰ型变态反应实验及应用研究.应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7:565-566.

[3] 段更利,等.国产与进口西替利嗪的人体生物利用度比较.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1,20:23.

上一篇:中医药三法合一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 下一篇:氨氯地平联合脑复康治疗血管性痴呆35例疗效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