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时间:2022-06-01 11:34:20

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摘要]目的:评价尿激酶对急性期脑梗死静脉溶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凡符合溶栓标准的患者接受尿激酶75~150万U溶于0.9%氯化钠注射液100~200 ml 30 min内滴完,随后给予舒血宁15 ml溶于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每日1次静点,共3周,溶栓后24 h给予低分子肝素钙4 100 U,1日2次,脐周皮下注射7 d。结果:符合溶栓标准的52例患者溶栓后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治愈率显著进步,均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6%,仅有2例死亡,1例死于大面积脑梗死,另1例死于脑干梗死,其他无1例发生脑出血及其他部位出血。结论:显示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期脑梗死(6 h以内)是有效的,而脑干梗死可适当延长时间窗,如能严格掌握入选标准,该疗法是安全可靠的,而且为下一步治疗打下基础。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尿激酶

[中图分类号]R74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10(b)-036-02

脑梗死以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高,治愈率低为特点,目前发病率逐年增加,发病年龄也趋于年青化,为降低致残、致死率,提高治愈率,脑梗死早期静脉溶栓成为国内外关注的课题,我科于2003年开始应用尿激酶早期溶栓治疗急性期脑梗死52例,取得明显疗效,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患者入选标准

①年龄30~80岁。②发病6 h以内,神经功能缺损符合颈内动脉及椎动脉供血区缺血所致。③头颅CT无出血或低密度影,亦无早期梗死的影像,但陈旧性小腔梗未遗有明显的神经功能缺损体征者仍可入选。④瘫疾肢体肌力0~3级。⑤失语或语言不清。⑥意识清楚或轻度嗜睡。⑦血压控制压180/100 mmHg以下。⑧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病例排出标准

①近6个月有颅内出血史。②近3个月内有脑梗死或心肌梗死历史。③有出血倾向的疾病史。④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或严重糖尿病史。⑤血小板计数

1.3 治疗方法

入选患者按照尿激酶75~150万U溶于100~200 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30 min内滴完,以后给予舒血宁10 ml加入生理盐水250 ml中,每日1次静滴,共3周,蝮蛇抗栓丸5 g 1日3次口服,24 h后检测凝血机制无障碍:低分子肝素钙4 100 U,1日2次脐周皮下注射共7 d,而后口服肠溶阿司匹林100 mg,每日1次。对照组用舒血宁10 ml溶于生理盐水250 ml中静脉滴注3周,同时用低分子肝素钙4100 U,1日2次脐周皮下注射7 d,而后口服肠溶阿司匹林100 mg,1日1次,3周,蝮蛇抗栓丸5 g,1日3次,口服3周。

1.4CT与实验室检查

治疗前后均行头颅CT检查,溶栓前查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含量(TiB),部分凝血酶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及心电图。

1.5 不良反应及并发症

经溶栓治疗的52例患者中除1例复查CT大面积脑梗死,并消化道出血死亡,其余病例均无不良反应,说明尿激酶溶栓治疗脑梗死早期(3~6 h)以内是安全有效的。

2 结果

我科从2002年8月~2007年5月共治疗52例,均取得了明显的治疗效果。

2.1 一般资料

52例均符合溶栓标准,其中男39例,女13例,年龄40~80岁,平均年龄57.5岁,既往有高血压病史30例,冠心病史10例,发病后3 h以内溶栓者3例,3~6 h者45例,6~12 h者4例,UK用量75万U10例,100万U39例,150万U3例。

2.2 观察方法

根据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与“临床疗效评定标准”,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第1、3、7、14、21 d进行疗效评定[1]。

2.3 疗效

总体评价分为基本治愈、显著进步、无变化、死亡。

2.4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以x±s表示,治愈作χ2检验。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见表1,治疗后第7天即出现差异,第14~21天差异显著(P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后会出一系列病理改变,随着梗死时间的延长,中心坏死区逐渐扩大,而周围半暗带逐渐缩小。目前认为脑梗死发生后,梗死核心区周围组织仍存在临界血流量,一旦实现血管再通这一区域的神经细胞就能够存活[2]。到目前为止,溶栓治疗是唯一能使闭塞血管再通,恢复血流,缩小梗死体积[3],使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降低的有效疗法。因为局灶性脑梗死周围存在着一部分可逆的脑细胞,这部分脑细胞可能在脑灌注减少与机体努力恢复正常灌注的矛盾过程中存活下来,虽然机体代偿不充分,但以确保脑细胞存活到血液再灌时[4]。溶栓治疗可以抢救可逆性的缺血脑细胞组织(半暗带),对半暗带组织的这种可逆性的认识促进了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治疗研究。而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类药物上:一类是诱导缺血区再灌注的药物,另一类是神经保护剂[5],而缺血区再灌注是神经功能恢复的前提条件。因此在急性脑梗死的处理中,立即应用全身的或局部的溶栓治疗,使闭塞的血管再通,是恢复脑血流量,挽救缺血脑组织的最佳方案[6]。尿激酶作为一种溶栓剂早期治疗脑梗死,经过52例临床治疗观察,应用效果满意,疗效确切,无明显毒副作用,因为它具有抗原性。国内报道,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对照研究结果表示,不溶栓组(30例)24 h的总有效率仅为3.3%,14 d治愈率仅为6.7%,而本组基本治愈32例,显著进步17例,进步2例,21 d临床疗效评价总有效率94%(52例)。

总之,只有尽早使血管再通,才能使梗死面积及神经功能缺损减少到最低限度,只有使用安全有效的药物及剂量,早期静脉溶栓方法是治愈急性脑梗死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中华神经内科学会.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

[2]张华军,张仁良,徐格林,等.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动脉内溶栓治疗[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06,14(9):654.

[3]陈清棠,贺茂林,徐忠宝,等.急性脑梗死(6 h以内)静脉溶栓治疗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1,18(5):261.

[4]胡耀辉,黄小玲.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2,19(5):304-305.

(收稿日期:2007-08-19)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人性化护理在儿科的应用 下一篇:硝苯地平控释片、硝苯地平缓释片和氨氯地平片...